基于皮亚杰游戏理论的小学趣味唱游教学设计
2023-06-25高妍孔文
高妍 孔文
摘要:让·皮亚杰(1896—1980年)是20世纪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是发生认识论的开拓者,他的游戏理论是在其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上延伸而来的。文章以2022年4月出版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为指导,分析与探讨在小学低年段趣味唱游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运用皮亚杰的游戏理论,把握儿童的认知规律,适应儿童的游戏心理特征,进行教学设计。文章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阐述皮亚杰游戏理论的重要概念、游戏类型、儿童游戏的实质与功能;第二,以2022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为指导,以2022年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为依据,探析皮亚杰游戏理论与小学趣味唱游教学实践的相适性;第三,结合皮亚杰儿童游戏发展心理特征以及音乐游戏的功能,从平衡、音乐本体、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学生主体等角度出发,提出基于皮亚杰游戏理论的三个趣味唱游教学设计原则;第四,选用小学唱游课程课例《彝家娃娃真幸福》,根据小学低年段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课例分析,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皮亚杰的游戏理论,结合小学低年段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遵循小学低年段学生的游戏心理发展特征,进行小学低年段趣味唱游教学设计。
关键词:皮亚杰;游戏理论;趣味唱游;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7-0-03
1 皮亚杰游戏理论的主要内容
让·皮亚杰(1896—1980年)是20世纪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是发生认识论的奠基者。在皮亚杰的理论体系中,有一个核心概念——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认知发展由三个基本过程组成:同化、顺应和平衡。同化是指主体把外界刺激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图式中。内部图式改变,以适应现实,即顺应[1]。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实质是同化大于顺应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提出了相应的三种游戏类型:练习性游戏(感知运动阶段,0~2岁)、象征性游戏(前运算阶段,2~7岁)、有规则的竞赛游戏(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2]。
1.1 练习性游戏
练习性游戏是最早的儿童游戏。幼儿在感知运算阶段尚不具备语言能力,练习性游戏主要是通过肢体动作进行。在皮亚杰看来,幼儿最初的学习是为了与环境相互适应,属于适应性行为,之后的练习则都是游戏,其作用在于巩固习得的技能。
1.2 象征性游戏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的形象思维逐渐形成并发展,学会了各种各样的象征。皮亚杰将象征性游戏的特征总结为两点:第一,来源于儿童习得、运用和练习这種活动的实际情境,虽然在与实际情境分离后发生了变化,但在儿童看来,它们仍然属于原来的情境;第二,存在儿童模仿其他事物,儿童再现的行为反映的不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而是对他人行为的同化倾向。
1.3 有规则的竞赛游戏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智力水平逐渐提升,有规则的竞赛游戏逐步取代象征性游戏。有规则的竞赛游戏至少要有两个甚至更多的人共同参与,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游戏规则的建立和遵守体现出社会化发展的趋向,在游戏中,社会性行为的规范化反映出儿童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对儿童的交往能力培养以及社会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2 皮亚杰游戏理论与趣味唱游教学的相适性
2022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规定,在1~2年级开设唱游·音乐课程,设置4项学习任务。其中,趣味唱游是以唱歌为主,融合演奏、声势、律动、即兴表演、舞蹈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及活动内容,以趣味化游戏方式开展的音乐活动[3]。
教师在设计、组织趣味唱游活动时,应以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为基础,与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智力水平相适应,全面科学地把握教学内容的精选、音乐游戏的设计与组织。皮亚杰游戏理论对儿童不同认知阶段的游戏类型和特点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对教师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理解儿童的游戏心理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价值。
新课标提出了四个核心素养,分别是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具体的审美过程、艺术实践中,通过学习逐步获得的,凸显出当今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实现从学科本位到关注学生发展的转变[4]。皮亚杰游戏理论中的三种游戏类型能够独立或组合适用于不同的音乐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演唱、演奏、欣赏、舞蹈、律动、编创、表演等多样化的艺术实践,在游戏中获得乐趣、音乐知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提升核心素养。
3 基于皮亚杰游戏理论的趣味唱游教学设计原则
3.1 正确运用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规律
儿童在游戏中收到新知识的刺激信息,并成功将其同化到自己的图式中时,便获得了暂时的平衡,游戏使认知结构得以巩固。若无法同化,便会产生不平衡的状态,必须改进或重建原有的图式中与新内容不相适应的部分来顺应,从而构建一个与新内容相适的新的认知结构。接着对刺激信息进行同化,就能够进入另一个更高层次的平衡状态,这就是儿童学习新知识的过程[5]。
在音乐游戏教学中,教学过程的进行与学生新知识的获得,需要教师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内容,逐步提升难度或改变游戏规则,以此打破平衡。此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协调整合不平衡,再加以巩固,最终达到习得、巩固、运用新知识的目的。
3.2 从音乐本体出发,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唱游并不是简单的“唱歌+游戏”,把握好“唱”和“游”的主从关系,需要从音乐本体的特征出发,选择适应的“游”的形式。音乐游戏的设计要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结合音乐特征,发挥不同类型游戏的功能。
练习性游戏可与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训练相结合,如节奏、节拍、旋律、律动、视唱等。要注意游戏的丰富性和趣味性,避免枯燥的练习使儿童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象征性音乐游戏要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既符合音乐情绪又与生活相关的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即兴表演等活动帮助儿童丰富音乐情感体验。在有规则的竞赛游戏中,儿童对规则的运用需要教师讲解与引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音乐知识,开展多种实践性的综合编创、综合性艺术表演等活动。
3.3 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音乐体验
皮亚杰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不单纯是知识的传递者,他反对儿童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将自己视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促进者,重视学生在音乐游戏中的体验。
在音乐游戏中,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自由探索、主动感受和认识音乐,循序渐进地引入课堂教学。教师要重视对音乐知识的运用,鼓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音乐知识尝试不同形式的编创,优化学生在课堂中的音乐体验,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选择教学的素材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可以理解的、能够激发其求知欲与积极性的素材,使学生在兴趣和好奇的驱动下主动参与游戏。
4 基于游戏理论的小学趣味唱游《彝家娃娃真幸福》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4.1 导入
第一,教师做身体律动,学生模仿。教师一边律动一边演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
第二,提问:演唱中反复出现的词是什么?
介绍衬词“啊哩哩”。在我国有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彝族。彝族人常常会在唱歌时加上“啊哩哩”来表达开心,它是一个衬词。
第三,利用多媒体展示彝族的图片和视频,包括地理位置、服饰、节日、民俗等,使学生初步了解彝族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4.2 新课教授
第一,初步聆听《彝家娃娃真幸福》,感受音乐传递的节日氛围和欢快的情绪。
第二,学习贯穿歌曲的舞蹈性节奏型XXX XXXX。
一是音乐游戏1:感知节奏型。复听歌曲。歌曲共四句,前两句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拍手,后两句以八分音符为单位踏步,复习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拍感。
跟随教师完整拍出歌曲节奏,提問:和刚才的节奏有什么不同?
二是音乐游戏2:认识节奏型。教师出示节奏卡片,介绍新的节奏型,并带领学生一起表现节奏。让学生自由组合卡片,按照卡片上的动作提示表现节奏。
三是音乐游戏3:表现节奏型。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使用游戏2中音符对应的动作表现歌曲节奏,感受歌曲中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之间时值长短的对比以及节拍关系。
四是音乐游戏4《找朋友》:学生分为A、B两组进行。第一段:每个乐句的第一小节,A组学生在八分音符处踏步,B组学生在十六分音符处跑步,方向自由;第二小节“啊哩哩”时就近和身边的小朋友拍手。第二段:两组学生动作交换,歌曲结束时即找到朋友,两人为一组。
五是音乐游戏5:巩固节奏型。学生两人一组,一人踏步表现四分音符,一人使用节奏读法朗读歌曲节奏,交替练习,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第三,学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教师范唱,学生模唱。教师运用柯达伊手势带领学生感受四个乐句中“啊哩哩”的不同音高,熟练后加入拍手的动作。演唱衬词时要轻快,表现出歌曲中愉快的情绪和彝族韵味。
游戏设计意图:
对小学低年段学生来说,节奏、节拍等音乐知识比较抽象,结合肢体动作、图画等更易于理解。
音乐游戏1(练习性游戏):以新课歌曲为素材复习学生已经掌握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初步感受十六分音符的韵律特点。
音乐游戏2(练习性游戏):、节奏型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用不同的动作识别音符更加直观。
音乐游戏3(练习性游戏):将节奏型排列组合形成歌曲的节奏,基本延续游戏2音符对应的身体动作,加深学生对音符的记忆,同时用声势表现歌曲节奏,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性。
音乐游戏4(加入简单规则):规则加入提升了游戏难度,适当的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集体性的游戏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感。
音乐游戏5(加入简单规则):运用节奏读法巩固节奏,为学唱歌曲打好基础,简单的规则容易掌握,有助于向规则性游戏过渡。
4.3 巩固拓展——火把节狂欢
第一,播放彝族火把节的视频,创设节日情境。
第二,多媒体展示彝族舞蹈动作,进行模仿练习。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彝族最大的聚居区,凉山彝族舞蹈具有代表性的肢体动律是“摆手”“拐腿”“勾脚踏步”“一顺边”[6]。凉山彝区早晚温差大,披毡是彝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因为披毡限制了人们的上肢动作,所以舞蹈动律大多体现在下肢。
第三,综合性音乐游戏《篝火晚会》(见表1)。
游戏设计意图:
在象征性音乐游戏中,教师运用创设情境、讲述故事等手段引导,易于和儿童产生情感共鸣。《彝家娃娃真幸福》描绘了彝家娃娃在喜庆佳节里载歌载舞、热情洋溢的场面,展现了彝族儿童的幸福生活[7]。火把节是彝族人民一年中最热闹、重大的节日,可将其与汉族的春节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形成自己的音乐感受。综合性音乐游戏将声势、演唱、舞蹈和器乐结合起来,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音乐知识开展编创活动,有助于学生表演能力、创造能力与合作能力的提升。彝族舞蹈动律来源于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通过学习能够进一步了解彝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彝族经典动律作为引导,鼓励学生自主编创动作。通过生活化、情境化、综合性的(下转第页)(上接第页)音乐活动,学生能够在趣味唱游中提升核心素养。
5 结语
皮亚杰游戏理论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介绍儿童游戏,加深了人们对儿童游戏的认识与理解。本文以2022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为指导,挖掘皮亚杰游戏理论与小学低年段趣味唱游教学的契合点。选用课例《彝家娃娃真幸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教学设计,为音乐教师提供了一个以皮亚杰游戏理论为基础的趣味唱游教学设计思路。该理论对小学低年段趣味唱游教学实践性、科学性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J.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7.
[2] 杨宁.皮亚杰的游戏理论[J].学前教育研究,1994(1):12-1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 张敏华.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新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22(8):18-22.
[5] 赵静.皮亚杰游戏理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9.
[6] 高云鹏.凉山彝族舞蹈文化特征探析[J].四川戏剧,2021(8):115-118.
[7] 吴明霞.《彝家娃娃真幸福》教学设计[J].云南教育,2002(13):36.
作者简介:高妍(2001—),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孔文(1968—),女,山东曲阜人,本科,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