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山水观对南京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2023-06-25王丽娟
摘要:山水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贯穿中國建筑设计的历史和现实。然而在现代化建设初期,中国的城市受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带来的新型高度集中的财富的冲击,建筑不断趋于千篇一律的高密度水泥方盒子形态,丧失了对城市历史底蕴与人文精神的探索。自21世纪以来,诸多学者与建筑师在实践与反思中逐渐意识到城市是个生命体,有骨骼,有血肉,更有精神,进而在城市规划与设计时考虑将精神内核与现代科技结合建造中国式城市。在这一背景下,山水城市理论作为一种将山水元素融入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理论得以诞生并不断发展。文章以中国山水观为切入点,分析山水城市的真正内涵,研究山水城市理论在新时代如何将山水自然与未来建筑融合,创建新的生命与精神的栖息地。在这个过程中,梳理相关文献和资料,探讨中国山水观的概念、形成背景、理论内涵及其在中国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并以新时代为背景,重新界定山水城市理论的内涵,研究当代城市建筑设计方法,结合南京当代建筑案例分析未来中国建筑设计方向。未来中国建筑设计需要注重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而更好地体现中国建筑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山水观;山水城市;城市意蕴;建筑设计;南京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7-0-03
1 山水城市缘起
1.1 中国传统山水观
中国传统山水观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观念和审美理念。其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是受历代文化的影响,不断发展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山水观。自古以来,中西方对山水自然的态度截然不同。西方在谈到世界的本质时,认为世界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1]。这一阐述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对立,进而导致以“征服自然”的价值观引导城市文明建设。
然而,在中国传统山水观中,山水被视为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艺术创作和审美的主要对象。山水观的核心理念可以总结为“山水情”“山水韵”“山水意”。其中,“山水情”强调对自然环境的感性体验和情感共鸣,“山水韵”关注形式美和音乐美,“山水意”则关注人文情感和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山水观中,山与水是两个不可分割的元素,山象征着刚健、险峻、高大和坚实,而水则象征着柔美、清澈、曲折和流动。山与水相互映衬,彼此烘托,形成了中国山水画中独特的空间结构和情感氛围,这种和谐共生的理念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和城市规划。
1.2 钱学森论山水城市
可以说,当代中国城市建筑设计中的山水城市理念深受中国传统山水观的影响。山水城市理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的有机融合,倡导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保护和利用自然环境,同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早在1990年钱学森教授就在写给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的信中提出:“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造‘山水城市’的概念。”[2]钱学森教授曾经提出生态是山水城市的物质基础,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山水城市不能简单理解为在城市建设中加入“山水”元素,在注重生态的同时,更需要考虑如何挖掘城市人文精神与历史底蕴。山水城市应该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城市构筑的新秩序,其是一种自然山水的思想理念,而非固有的山水形态模式。
山水城市理念可以说是对传统山水观的创新和延续。它将中国传统山水观中的山水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和谐共生理念,应用于当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山水观对中国及城市建筑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其为中国城市建筑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2 新时代的山水城市
2.1 “山非山,水非水”
“山非山,水非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重要表现手法,也是中国传统山水观念的核心之一。在山水画中,山和水不仅是自然景观的物质表现,更蕴含丰富的哲学和文化内涵。这种通过物性来展现人性,或者通过感性的意象来喻示理性意义的中国文化独特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就是将人与山水的特性联系到一起,强调仁者喜爱山的品性,宁静而致远,智者喜爱水的品性,灵动而潺潺。这种表达形式既有物质的存在形态,又有无形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传统文化重视自然与人文和谐的理念。
在山水城市的设计中,“山非山,水非水”的理念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建筑师可以通过材料、造型、布局等表达山水的内在意义和精神境界,使城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营造更加和谐、舒适的城市环境。这种表达形式可以利用明显的山水景观、水系、山峦,也可以通过灯光、音乐等手段,呈现出具有山水特征的城市氛围。笔者以为,由“城市”走向“山水”,建筑设计师不仅要在设计中加入山水自然元素,更应在未来将山水融入建筑环境,从而关注山水背后的城市历史意蕴,使观者与山水建筑产生精神共鸣。
2.2 “入世而非出世”
中国文化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入世”文化,而中国古代的山水文化则是“出世”的山水文化。在中国传统山水观中,“出世”是指追求个人的灵魂净化和超脱,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境界的升华[3]。在道家山水观的影响下,文人墨客纷纷在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召下归隐山林,在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中,借长空、明月、清泉、低酌疗伤,登穷山恶水,借景抒情,创作出旷世之作,天地之大、天地之美,无人不晓[4]。《庄子·大宗师》中提出的“坐忘”都是对体“道”心境的表述。山水画家心中之山水,已非自然之山水,乃表现在天地之大美的意志中[5]。
而“入世”则强调将个人的生活融入社会和自然,与社会和自然融合,身心投入现实生活,追求物质的富足和精神的丰盈。在山水城市的设计理念中,“入世而非出世”强调将城市生活融入自然和人文环境,尊重自然和历史文化,注重城市的生态和人文性,强调城市空间和人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创建的山水城市新的秩序是“入世”的,是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
2.3 符合未来的立体复合城市营造
在人类发展的歷史长河中,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人类发展而进一步革新的城市建设,体现了各个时期人们对未来城市的幻想,如“花园城市”“太阳城”“田园城市”,以及近几年提出的“垂直城市”“地下城市”“智慧城市”等概念。“立体城市”的起源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5年,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结合当时城市发展的问题和现代建筑的思想设计了著名的马赛公寓[6]。今天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从“摊大饼式”向“三维立体式”发展,密度较高。城市立体复合发展,集合山水自然、人本理念、技术与数字发展,无疑是新时代城市建设的方向[7]。
当代建筑师马岩松在《山水城市》中提到:“‘城市走向山水’是现代城市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过程,是人性的回归之路,也标志着时代的召唤——新的历史阶段的来临,这是现代城市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过程。”[8]山水城市建设是以居民和生态自然间的情感关系为核心的新城市文明,是创建一个新的生命和精神的栖息地。笔者认为,推动山水城市建设是对过去中国城市化建设中过度复制、粘贴的一次修正。山水城市理念符合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要求,要积极探索传统与科技、人本、绿色、安全、高效融合平衡的康庄大道。
未来的山水城市建设首先需要提高高密度城市的绿化率,将庭院、花园、平台和社区引入空中,绿化应当从平面走向立体,践行立体花园理念,与城市精神气质结合,营造专属的城市意境。未来的山水城市建设的另一革新点在于社区感的营造。宜人社区营造不能空有口号,在高密度城市空间中能否缩小城市空间尺度,弥合人与大建筑、宽大道路和广场间的隔离感是未来城市建设的关键。考虑宜人的空间尺度和隐性交通可以打破城市格局功能至上的形象。
3 山水城市在南京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实践案例
3.1 山水交融的空间格局
南京自然资源丰富,自古就是虎踞龙盘之地,城市依山抱湖,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孕育秦淮文化的南京母亲河长江从西北绕城而过,成为南京城的天然屏障,为城市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9]。在历史长河中,南京经历了多次人口迁徙,在一次又一次的迁徙浪潮下,各类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海纳百川且极具创新性的南京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城市空间中的山、水、城、林四大要素融合,南京开始建设林中有城、城中有林的特色城市。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南京开始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城市规划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1996年,南京市政府启动了“金陵新城”规划,这是一个以生态环保和文化传承为主题的城市综合体规划,为南京当代建筑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将城市建设与山水自然、历史人文相融合,在新的时代形成了山水城市新秩序。
3.2 都市与山水交融的现代实验
中国山水观认为自然和人文环境应该有机结合,南京当代建筑在形态上通常呈现出一种与自然环境融合的感觉。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是以大自然的山体和张大千的画作《黄山图》为灵感,依托高山流水的纵横线条、极具未来感的建筑材料和矗立于建筑之上的瑰丽镜湖,打造出的一个融合山水城市理念与未来复合型建筑设计理念的现代建筑[10]。其室内设计同室外建筑遥相呼应,在场景营造中,通过水池、瀑布、溪流等场内水景搭建,呼应山水城市的建筑理念,形成沉浸式的绿色体验空间,让消费者在休闲购物的同时贴近自然。
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与字面上的山水城市并不相符,其打破传统观念的桎梏,“山非山,水非水”,建筑项目并不借助自然景观,而是通过建筑师的思考与再创作,使用当代建筑材料与手法创设“自然”景观,使建筑与景观融合。观者透过这些带有乌托邦气息的非线性作品,透过融合了山水的当代建筑,能够与山水自然产生真正的情感联结,触碰城市与社会在当代中国跳动的脉络,摆脱特定问题的束缚,构想整个城市的未来。
4 结语
文章梳理中国传统山水观,提炼其核心理念,即“山水情”“山水韵”“山水意”,这种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和城市规划。通过对当前诸多学者的实践研究,笔者发现,自商务印书馆开始出版《新建筑法》起,中国建筑师和学者做了大量引进西方建筑学的重要工作,解决了中国社会的大量建筑问题。但要解决当前中国城市中千篇一律的灰色水泥方盒子的问题,需要当代建筑师重新思考。从园林城市到山水园林城市再到山水城市,学者们不断更新,不断进步,并进行了诸多建筑试验。通过阐明新时代山水城市的内涵,以及符合新的时代需求的新城市文明建设方法,进行“似山而非山,似水而非水”“入世而非出世”的城市建筑设计。笔者发现,当前对山水城市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字面意思,即融山融水的新型城市建筑;另一种则要触及内涵,山水城市所提及的山水不仅是自然界中的山水,而且是蕴含中国传统山水观所建造的人文精神新栖息地。这一理论不仅要将山水元素融入城市规划与设计,更应该将自然与人文融合,提升城市品质与文化内涵。然而在当前的设计实践中,诸多建筑师将山水城市简单理解为建筑项目依靠自然地势或场景搭建水景等。对于如何才能使城市更符合未来的山水城市要求这一问题,诸多学者与建筑师已通过文章和建筑实验传达了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关注如何将中国山水观与当代新技术融合,创建新的生命与精神的栖息地。
参考文献:
[1] 王澍.我们需要一种重新进入自然的哲学[J].世界建筑,2012(5):20-21.
[2] 鲍世行.钱学森论山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10:1-2.
[3] 张海珍.从地理文化谈中华文化中的“出世”“入世”[J].陕西教育(综合版),2022(9):56-58.
[4] 陈星宇.从荆浩《笔法记》中看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20(17):56-58.
[5] 刘保奎,张舰.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未来城市”实践与建议[J].未来城市设计与运营,2022(3):8-13.
[6] 吴宁,陈征.立体城市与可持续发展[J].开发研究,2021(3):51-56.
[7] 查君.立体城市的多维思考[J].建筑实践,2021(8):24-29.
[8] 马岩松.山水城市[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0):86-87.
[9] 杨俊.历史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以南京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7):103-104.
[10] 刘敦凤.从马岩松作品探析中国山水观在建筑中的应用[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2(1):140-141.
作者简介:王丽娟(1999—),女,江苏徐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