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结合对分课堂对《理论力学》教学方法探讨

2023-06-24刘静何秀权朱宗晓

中国新通信 2023年2期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理论力学学习通

刘静?何秀权?朱宗晓

摘要: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认为理论力学概念通俗易懂,但习题难做,逐渐降低学习兴趣。本文利用“互联网+”技术,结合“学习通”智慧教学应用工具,将理论力学教学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分为课前预习、对分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三个环节,重视学生参与积极性,加强知识内化过程,强化教学反馈机制,提高理论力学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为本科院校机械专业理论力学课程建言献策。

关键词:理论力学;机械类专业;学习通;对分课堂

伴随着我国的产业转型与升级,需要加快培育制造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1]。根据机械类专业对本科生人才培养的要求,“理论力学”被列为该专业的核心技术基础课程之一。如何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设计生产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重视基础技术和知识的消化吸收,成为亟待解决问题之一[2]。

一、理论力学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

理论力学属于古典力学范畴,其结构体系、理论框架和基本物理概念十分完备,逻辑性较强。该课程的任务是从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方面分析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课程特点是物理概念抽象,数学计算公式复杂;三大板块关联度大,不易把握;重理论轻应用,与新时代发展脱节。对学生而言,第一模块静力学内容与大学物理、高中物理有相似之处,导致他们在课堂上,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上课积极性不高。然而,随着运動学和动力学模块难度逐步增大时,学生认为理论浅显易懂,但遇到作业和实际工程例题,无从下手。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学校将理论力学课时已逐步削减为56学时甚至更低。对于教师而言,课时压缩较多,教学节奏过快。因此将教学向课外延伸,加强开发课前和课后环节,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教改措施,培养学生兴趣点和积极性,势在必行。

二、新型教学模式——“互联网+”和对分课堂

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吸收知识并内化能力,是推进高校课堂教学改革重要问题之一。目前,大量的教学研究人员经过实践和理论验证,提出了许多新型教学模式,如慕课(MO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法、在线教学、对分课堂等[3-6]。目前,慕课通过免费开放各类型教学课程,整合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突破了传统课程人数和地理限制,提供了新的知识获取路径,但慕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律才能完成课程内容,因此它更适用于学生对教学课程进行补充学习,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方式,对视频、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完成知识的获取,再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加深对知识点的应用,对学生数量少的课堂较为合适,针对机械专业超过50人的大班上课不太合适。相较而言,对分课堂,既不缺失传统的教师讲授过程,又增进学生和教师的讨论交流。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突破了授课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革故鼎新。两者的结合,促进教的目的,完成学的内容,相对而言更适合大班授课[7-8]。基于此背景,本论文结合“学习通”智慧教学应用工具,将对分课堂引入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自我表达,重视锻炼学生思考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推进教育改革和培养创新技术人才提供新思路。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分成三部分,分别是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实施和课后学习,见图1。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教学过程向课外延伸,将课程知识的获取一部分转为线上,促进学生主动预习,完成教学启蒙。在课堂上,教师讲解传授重点和难点问题,加强学生固化知识点,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后学习中,学生对照课件、课本和视频,查漏补缺,完成课后作业。在智慧教学网络平台上,继续延伸学习和探讨问题,继承启发。

(一)基于“学习通”平台的教师教学准备和学生课前预习环节

基于“互联网+”技术,在课前,教师通过“学习通”发布教学教案和相关的网络资源,准备经典例题和限时习题;学生观看教学教案并在限定时间内回答相应的问题。教师在“学习通”平台上可收集学生预习数据,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去粗取精。针对简单的定理和运动形式,如静力学公理和点的运动学等,学生课前自学即可掌握,教师在课堂上不需要深度讲解。针对一些复杂结构的力学分析,如复杂刚体平面运动和动力学综合应用这部分内容,学生不知如何突破,理解问题和运动过程较为困难,教师提前在“学习通”中上传对应的学习资料或者视频,帮助学生构建运动模型,后续在课堂上进行点拨,加深理解。同时,在“学习通”平台上提供讨论空间,学生可提出疑问,进行讨论。

(二)对分课堂的教学实施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讲授力求完整详尽,学生课堂表现机会较少,趋向被动接受。而在对分课堂上,由于有课前预习内容,教师在课堂上有引导,不穷尽内容,整体有侧重,讲授重点和难点问题,留给学生消化和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当堂对分课堂(90分钟)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教师讲授(30分钟)、学习思考和讨论(30分钟)和全班交流和教师点评(30分钟),可参考图2。

1.教师讲授环节,支架式导入和问题情境引入,吸纳知识点和激发学生兴趣

以平面力对点之矩·平面力偶知识点为例,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将在“学习通”平台上介绍了力矩和力偶概念,预留限时学习任务;在课堂上,教师提纲携领地讲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问题,再以具体的工程化案例进行引导学生剖析,如播放钳工作业视频(如切削加工、攻螺纹、钻孔和铰削等),体会力矩和力偶的区别,以及两者结合使用的效果和影响。以消防水栓的蝶阀手轮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力偶的方向、大小、位置,对消防水栓的作用效果,对施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位置进行计算。

2.学生思考和讨论环节,对应用实例分析,科学解决问题

在学生讨论环节,以“学生为主导”,对具体案例进行思考。同时学生自主选择以小组形式学习,或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形式学习,相互协助建立力学模型,画受力图、列方程,展现完整的演算过程,逐步锤炼学生分析问题,加强逻辑思维能力,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教师不局限于讲台,实时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反馈,记录有亮点的论据,为答疑解惑做铺垫。

3.全班讨论交流和教师点评环节,学生讨论和交流,拓展和思考

在全班讨论交流和教师点评环节,教师随机点名,让学生展示团队成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尽量覆盖到全班同学,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達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借助“学习通”平台设计一些及时检查学生学习状态和成果的环节,如问卷、测验、任务卡等,学生通过手机APP进行教学成果反馈。教师依据学生课堂表现、答题情况和答题时长反馈,检验学生对该课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实时调整难易进度,细化深入难点问题,最后总结本堂课所学知识点,并对学生进行点评。立足机械类专业实际,在课堂结束时,进一步思考消防水栓的蝶阀手轮的盘面为什么常用尺寸是160mm,引发学生讨论,作为课后讨论题。教师在学生相互讨论过程中,原则上不直接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但需要记录学生共性问题,留在下次课堂上集中讨论。

此外,对一些比较复杂推导过程的定理,如: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知识点的学习,淡化对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的推导过程,删繁就简,重点强调使用定理分析物理现象和解决具体工程实例问题。从问题情境引入,用真实生活现象或者科学前沿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如,借助多媒体,介绍和演示傅科摆实验,观察重型摆锤摆动时,遗留在下方沙盘上的轨迹。人们起初认为,摆锤应在沙盘上画出一条直线。然而实验结果是,当摆锤每来回震荡一次,在沙盘上留下的轨迹均与原轨迹有一点偏离,说明还有其他的力指引着摆锤的运动。引导学生科学解决问题,让学生对摆锤进行受力分析,让学生讨论摆锤的运动属于何种运动,建立起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思考为什么摆锤会偏离原来轨迹。学生们对问题具体分析,构建运动规律和科氏加速度之间的联系,佐证所观察的现象,提升认知深度。教师助力学生思考科氏加速度意义和来源,验证地球自转。此外,指引学生自主从互联网上搜索资源,如科氏加速度的生活应用,加深巩固知识,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互联网+”技术和对分课堂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从具体案例中提炼科学问题,引导学生把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三)课后学习

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环节是知识内化学习的关键,是体现“学生主体型”的重要时间段。学生根据教材和课件,或者慕课、视频等资源,对该堂课的知识脉络、重点难点等进行细化学习。例如,“刚体的平面运动”,由于课上讲授时间压缩,大部分学生很难完全掌握,如选择何种相对运动降低计算和分析难度等内容。因此,需要拓展课后学习,对照课件、课本和视频,查漏补缺。此外,推荐学生课后通过观看视频,观察物理现象和应用(螺旋桨飞机、热带气旋、陀螺仪等),慢慢体会并掌握其中的概念。完成课后作业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点的重要环节。在设计课后习题时,习题在于精不在于多,贴近于生活实践,如拉链啮合、盘山公路、螺旋千斤顶等,增加习题的趣味性和综合性。教师根据课后作业完成的情况,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记录,为课堂讨论作准备。在课后复习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遇到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如组织小组成员面对面讨论,或通过企业微信群、学习通平台等进行讨论,对提出有效问题和正确回答问题的同学予以计分,计入平时成绩中。这种类型的教学活动和考核设计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帮助教师改变期末突击考查的现象。

三、结束语

理论力学在机械类课程体系中占据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枯燥的理论知识无法教会学生使用理论力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文结合“互联网+”学习通智慧教学应用工具,借鉴对分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整合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在课前利用学习通进行教学启蒙;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导,从实际工程案例中,建立模型,引出知识点和规律;在课后重视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为培养自律、创新、独立思考、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刘静 何秀权 朱宗晓 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参  考  文  献

[1]周济. 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 中国机械工程, 2015, 26(17):2273-2284.

[2]徐波, 王玉兰. 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专业理论力学教学改革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23):107-108.

[3]屈彩虹,王朋朋,张立新.《工程力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新通信,2022,24(01):168-169.

[4]崔玉洁, 段洪君, 化建宁等. 混合式教学在理论力学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J]. 高教学刊, 2022, 8(14):94-97.

[5]谭燕, 马强, 黄艳雁等. 理论力学在线教学模式探究[J]. 大学教育, 2021(12):55-57.

[6]张恒汝,王杨, 刘忠慧等. 网络与系统安全课程中的“慕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 计算机教育, 2022(05):196-200.

[7]苏延召,王涛, 姜柯等.军校专业课对分课堂模式理论探究与实践应用——以工程伪装与防护课程为例[J]. 高教学刊, 2021, 7(36):80-83+88.

[8]华蕊,袁庆丹.“学生主体型”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对分课堂设计与实践——以《理论力学》课程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 2021, 42(02):29-32.

基金:湖北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资助(20182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804399),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CZQ20018),中南民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学改革专题研究项目资助(JGZX202007)。

刘静(1990.06-),女,汉族,湖北武汉,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微球动力学研究;

何秀权,男,汉族,湖北,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设备设计和激光加工技术;

朱宗晓(1978.08-),男, 汉族,湖北武汉,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视觉、高等工程教育。

猜你喜欢

机械类专业理论力学学习通
基于学习通的《数字图像处理》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研究
超星学习通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信息化模式在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方面的应用与研究
基于移动学习APP的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学分制下机械类专业中自动化类课程体系的建设探究
石油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
移动互联时代理论力学的教学模式
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论力学教学改革探索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目标下的专升本课程体系构建之研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