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OS理论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2023-06-24朱怡祺喻平
朱怡祺 喻平
摘 要:APOS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数学知识的心理建构需要经历操作、过程、对象和图式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一个循环系统。APOS理论主要是针对概念学习的。从教学的角度看,四个阶段之间的转化机制比四个阶段本身更有意义。由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适当的策略促进学生四种心理状态之间的转化,具体包括:用活动促进内化,用概括实现压缩;用新知促进解压,用系统生成图式。
关键词:中学数学;APOS理论;概念教学;转化机制;图式
*
本文系喻平教授团队的“数学学习心理学研究及其教学启示”(中学)系列文章之十六。
APOS理论是美国学者杜宾斯基等基于皮亚杰的“反思抽象”观点提出的一种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他们认为,人们透过心智结构使学习的数学概念产生意义,而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心智结构。再读APOS理论,可以看到它对中学数学教学很有指导价值。
一、 APOS理论概述
APOS理论主要涉及四个概念:操作(Action)、过程(Process)、对象(Object)和图式(Schema)。[1]具体地说,操作、过程、对象和图式是数学学习中的一种心理结构。对某一数学对象实施操作,这种操作经过内化成为过程,过程可以被压缩为一个完整的对象,整个系统成为图式。[2]
(一) APOS理论的基本假设
APOS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数学知识是个体在解决所感知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要进行心理建构,这种建构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提供的外部信息进行辨认,将其转换为一系列操作,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直观背景和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这是操作阶段。学生经过多次操作和反思后,便能通过想象执行一系列指令,抽象出概念的本质特征,在大脑中进行一种内部的心理建构,即形成一种过程模式。[3]这种模式使得操作呈现出自动化的表现形式,而不再借助于外部的不断刺激,学生从依靠外在的提示转向依靠内部的调控,这是过程阶段。而学生意识到转换可以运用于整体,并且实际可以建构这样的转换时,就达到了对象阶段。在这一阶段,给抽象出的本质特征赋予形式化的定义和符号,也就是说,学生把过程看作一个整体,并对它进行转换和操作时,过程也就凝聚成了对象。
包括操作、过程、对象在内的整个认知系统即为图式。杜宾斯基指出,任何图式的开发都涉及三个阶段:图式内部、图式之间、图式迁移。图式内部阶段的特点是,个体只注意离散的操作、程序和对象,而把具有类似性质的其他知识点隔离开来;在图式之间阶段,个体注意到各个图式中蕴涵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衔接,从而能把这些知识点组成一个整体;在图式迁移阶段,个体彻底清楚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建构出这些点之间的内部结构,形成一个大的图式,最终能判断哪些问题存在于这个图式,哪些问题超出了这个图式的范围。[4]
(二) 对APOS理论的几点认识
其一,四个阶段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一个循环系统。如图1,操作阶段通过将外部信息转化为内部信息,逐渐脱离相对具体的情境,转变上升为心理上的操作,不再完全依赖具体的被操作对象和实际问题。经过多次操作之后,进入过程阶段,这就是内化。这时,学习者得到了一堆关于知识的信息,就需要去除一些枝节,梳理出最精华的成分,从而进入对象阶段。从过程阶段到对象阶段,需要将内化的心理操作简约和抽象(形成直觉),这就是压缩。[5]只有当个体尝试对过程进行压缩时,才有可能将动态的结构转化为可以应用的静态结构;只有当个体意识到过程可以作为整体时,才能形成对象。当然,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简单的操作或达到高度自动化的操作可以直接形成对象。过程被压缩成心理对象之后,还可以在需要引发时解压为潜在的过程。经过解压机制,个体能将对象还原为先前的过程。两个对象在分别解压为先前的过程后,可能相互协调并重新被压缩为一个新的对象。逆转则是建构新对象的另一个心理机制。某一过程在逆转机制的作用下形成的新过程,将被重新压缩为新的对象。[6]
其二,APOS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心理结构。教学模式包含的基本要素是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显然,APOS框架不具有这些属性,因而不属于教学模式。当然,从操作、过程、对象、图式四个阶段来看,确实体现了一种知识学习的“程序”,或者说学习者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可以根据这个心理过程设计相应的教学步骤,但是,这个心理结构的描述本身不能称为教学模式。
其三,并非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能用这个结构来解释。杜宾斯基提出这个理论,主要针对的是概念学习,诸如大量的命题学习、思想方法的学习等,难以用这种心理结构来描述。事实上,许多数学概念本身就具有“过程”与“对象”的双重性。斯法德提出,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特别是代数概念)在具有过程性的同时,又表现出对象性;过程性指具备可操作的法则,对象性指概念的结构。[7]例如,加法既代表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合并或添加起来的过程,又代表合并或添加起来的结果;轴对称既代表图形关于指定直线翻折的过程,又代表图形之间具有的特定性质或位置关系;数列极限既代表數列变化趋势的过程,又代表变化趋势的结果。因此,概念的双重性决定了学习心理也会表现出这两个特性。
其四,经历四个阶段,就是对知识的建构过程。所谓建构性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对一类事物的认识,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出一类事物本质属性来形成知识,并与同伴交流、协商使知识精确化的过程。学生经历的操作、过程、对象、图式四个阶段恰好是知识建构的各个环节(当然,主要是个人建构,缺少社会建构),整个学习过程体现出建构主义思想和知识建构的基本理路。
二、 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从教学的角度看,四个阶段之间的转化机制比四个阶段本身更有意义。在图1中可以看到,内化、压缩、解压、协调、逆转等就是要素之间转化的心理机制。APOS理论的价值不在于依据四个阶段设计教学,而在于如何干预内化、压缩、解压等心理机制,使从操作到过程到对象再到图式的转化得以实现。因此,研究如何实现心理状态之间的转化,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论价值。
(一) 用活动促进内化,用概括实现压缩
在APOS循环中,要实现从操作到过程的过渡需要内化。而内化的实现,需要个体主动地反复操作实施相应的活动。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设计操作环节,让学生通过活动促进内化。这里的“活动”一是指动手操作的外显活动,二是指头脑中的思维活动,因此与通常所说的“做数学”含义相同。“做数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工具(实物或软件),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抽象等过程建构数学概念、验证数学结论、探索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可以看到,“做数学”的过程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行为的内化。
另一方面,从过程到对象的心理机制是压缩。压缩的隐喻是挤出事物的水分,使其瘦身,本质是抛弃无关信息,找出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因此,教师要引导思维方向,清除思维障碍,让学生通过概括来实现压缩。概括是指人脑在比较和抽象的基础上,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上去的过程。
这里,教师预计学生在函数概念的理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由此设计一系列涉及多个知识点、综合性较强的变式练习,从而促使学生通过解压回到过程阶段,还原先前的探究操作,再进一步协调,重新压缩得到新的对象。
杜宾斯基指出,个体对概念理解的深度和复杂性,取决于他在构成这个概念的心理结构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这些联系构成了图式的基础,而图式的连贯性对个体理解与概念相关的数学情境的能力至关重要。图式是对事物的综合性表征,它是命题网络、表象表征和线性排序的组合。[9]加涅概括了图式的三个特征:(1) 图式含有变量;(2) 图式可以按层级组织起来,也可以嵌入另一个图式之中;(3) 图式能促进推论。[10]图式含有变量是指,图式中的许多属性是允许改变的。例如,函数的本质是数集到数集的映射,但它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解析式表征、图像表征、表格表征等。函数图式按层级组成指的是,一些特殊的函数作为一般函数的子图式,而函数本身又是映射的子图式。图式的第三个特征主要指,一级图式的许多性质可由上一级图式直接推出。例如,指数函数必然有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这些信息没有必要在定义指数函数y=ax(a>0)时给出,因为作为子图式,指数函数嵌入函数图式之中,具有函数的所有特征。
帮助学生形成图式的基本方法有:
第一,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可以用具有层次的概念图作为辅助工具进行表达,从而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纵向发展);同时,还要找出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当然,除了建立章节或单元内部的知识网络,还应打通章节或单元之间的知识联系。
参考文献:
[1] S.Lerman.Encyclopedia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M].Dordrecht:Springer Netherlands,2014:89.
[2] 鮑建生,周超.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96.
[3] A.Ilana,Jim Cottrill,Ed Dubinsky,et al.APOS Theory: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M].New York:SpringerVerlag,2014:526.
[4] 乔连全.APOS:一种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1(3):1618.
[5] 李士锜.PME:数学教育心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4.
[6] 马晓丹.APOS理论探索的反思与超越[J].教学与管理,2020(33):7477.
[7][8] A.Sfard.On the dual nature of mathematical conception,Reflections and objects as different sides of the same coin[J].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1991(1):136,136.
[8] A.Sfard.On the dual nature of mathematical conception,Reflections and objects as different sides of the same coin[J].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1991(1):136.
[9] 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5:61.
[10] E.Gagne.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M].Boston:Litlle,Brown and Company, 198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