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的“写读策略”
2023-06-24经志芹
经志芹
摘 要:古诗教学中,可以采用“写读策略”,让学生写出读到的内容。在写画面、写鉴赏、写故事、写人物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体悟诗情。同时,在写的过程中,其想象力、思维力、语用能力及审美能力也能得到有效锻炼。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写读策略”
古诗教学中,怎样让学生领悟古诗的内涵,并能从中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悟呢?除常规的诵读、品读等教学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写”的方法,即让学生写出读到的内容,可称之为“写读策略”。在写画面、写鉴赏、写故事、写人物评价等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体悟诗情。同时,在写的过程中,其想象力、思维力、语用能力及审美能力也能得到有效锻炼。
一、 写画面
古代诗歌,无论咏物抒怀诗、边塞田园诗还是咏史怀古诗,大多会借助意象呈现一定的意境,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进入意境,是学生理解诗歌主旨的关键。学生借助什么进入意境?意象,而且是活的意象。也就是说,意象必须在学生头脑里形成具体的、鲜活灵动的画面,可感可触。在鲜活的画面中,学生观其形色、嗅其气味、触其质地、听其音声,进而感于心怀,情感体验和启示才能产生。古诗教学中,对于写景的诗句,我们完全可以化繁为简,让学生抓住意象,借助意象的修饰语,通过想象和联想,于头脑中展开一幅幅画面,并写出画面。
比如,“黑云压城城欲摧”和“白云生处有人家”两句诗,都有“云”这个意象,但是修饰语不一样,营造的意境就不一样。“黑云”营造的是晦暗的、压抑的氛围,“白云”带来的是明亮的、舒畅的感觉,其画风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可以让学生把意象的修飾语具体化为可观可触的画面,并用散文的笔法把这个画面描绘出来。写完画面,学生自然而然就体悟了诗情。
再如,我在教《次北固山下》一诗时,让学生把“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呈现的画面描绘出来。学生的笔下就出现了经过他们想象生成的画面:
春天的江流格外静谧,江水碧波万顷,恰如一面硕大银镜,雄壮开阔,让人看着看着,只觉得胸襟博大起来,寂寞旅途似乎也没有那么冷清了。纵观两岸的绿景,倒又觉得这江面像块镶翡戴银的玉石,温润且让人心安。一叶小舟轻轻划开这玉的表面,漾起一圈圈惹人醉的涟漪,惹得北归的雁阵都驻足观望。小舟在春风的带领下平稳前行,桅杆上的白帆振臂欢呼着。一江,一舟,一风,一帆,一诗人,一个别样的境界。
除了用散文的笔法描绘诗歌的画面,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用写脚本的方式,变相地把画面描绘出来。比如,我在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就给学生安排了一个任务:杜甫草堂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文化旅游景点,要征集有关本诗的短视频,请你参照分镜脚本提纲(已提供),选取整首诗或其中一部分拍摄短视频,为这个短视频设计一个脚本。在情境化任务的引导下,学生兴趣浓郁,设计的镜头脚本如下:
场景:秋风破屋。
景别:由全景到近景。
画面描述:(全景)时值八月,成都浣花溪畔。狂风带着哨音呼啸着,空中黄叶纷飞,沙尘弥漫,一座茅草屋瞬间被刮飞,茅草飘飘摇摇,吹得到处都是,有的挂在了高高的树梢上,有的飘到了池塘里。
(镜头逐渐拉近)杜甫,一个须发花白的老人,矗立于狂风中,望着自己辛苦盖的茅屋,眼睛里充满了痛苦。
字幕:面对大自然的威力,杜甫只能痛在心里。
当笔下有了生动的画面,学生自然能够理解诗歌的主旨。更重要的是,在写画面的同时,学生有了真切的审美体验,又将审美体验发展为审美创造。
二、 写鉴赏
古诗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位。要实现这一目标,当以语言为媒介,引导学生在诗歌阅读中走完一个“言—象—意—言”的闭环。而要完成这一闭环的游走,当以“鉴赏”方式为佳,即从赏意象意境,到赏语言技巧,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完成对诗歌美的整体认知,进而将这种美表达出来。所以,在教学古诗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尝试写一写鉴赏文章,一方面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
写鉴赏文章之前,需要给学生做好铺垫。铺垫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带着学生逐一鉴赏,二是给学生提供写的支架。
首先要带领学生鉴赏意象。怎样赏意象?一要关注意象修饰语。如“故园东望路漫漫”,光说“路”没有任何意义,加上“漫漫”修饰,路途遥远的境界就出来了。长路漫漫,亲人远隔,思乡之情自然呼之欲出。再如“枯藤老树昏鸦”,单看藤、树、鸦是没有什么价值的,用上“枯”“老”“昏”去修饰,萧瑟、悲凉的气氛就出来了。修饰语的色彩、明暗、格调不同,意境也就迥异。二要关注如何描绘意象。古诗除对意象加以修饰外,还常对主要意象加以描绘,以突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要读懂意象就要看作者怎样描绘它。比如“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对柳絮、榆钱这两个意象,先说它们没有才气,再说它们也如雪花般漫天飞舞,连它们都在春天即将离去的时候纷纷扬扬,无比珍惜这大好春光,由此可见诗人的情思——珍惜大好春光。
其次要带领学生学会鉴赏语言技巧。语言技巧的鉴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炼字,二是炼句。
先说炼字。诗歌的语言精当传神,常常一个字便境界全出,这就是炼字的功夫。读诗歌要能读出炼字之妙。例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空”本为形容词,此处皆用作动词。一个“悦”字,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实则是诗人内心愉悦的投射;一个“空”字,则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一“悦”一“空”,以动显静,景触情发,含蓄隽永。鉴赏炼字之妙,要从词语的词性、本义出发,进而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表达的感情,最终进入诗歌的意境。
再说炼句。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言简义丰不仅体现在炼字上,还体现在炼句上。古诗的首句(联)常常起到奠定基调、统领全诗的作用;尾句(联)则卒章显志,点明或升华主旨;若有典故句,则用典的意图多在表明作者的心迹,这些诗句都是理解诗歌意境的关键句。对诗句的鉴赏,要指导学生先观察其语言形式上的特点,如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再理解诗句表现的客观内容,在此基础上探究其情感内蕴。例如曾巩的《城南》:“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我们知道唐诗重在情,宋诗重在理,此诗的后两句就是重在借助意象表达“理”。鉴赏这两句诗需要三步:第一步看艺术技巧——它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第二步看内容表达——它写出了桃花、李花容易凋谢,而小草却青色长久;第三步看哲理揭示——它通过对比桃花、李花的容易凋谢与小草的青色长久,暗示了这样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很弱;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以二者喻人,道理不言自明。将诗句鉴赏的路径指给学生,训练其诗句鉴赏能力,这是古诗教学的要点之一。
此外,古诗中还有一些名句,大多有其独特的内涵,也需指导学生根据诗句鉴赏的步骤去探寻其妙处。
当然,语言的鉴赏还包括语言风格,或质朴,或绮丽,或典雅,或顿挫等等。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语言风格的鉴赏可以不做过分要求。
在学生能够正确鉴赏诗歌的意象以及语言技巧,能够正确理解诗歌情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着手写鉴赏文章。从能说出对诗歌的理解,到写成一篇完整的鉴赏文章,中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帮助学生跨越这一距离,需要给学生搭一个写作的支架,即先给学生一个写作的结构模型,让学生按照这个模型去套上相关的内容。学生写得多了,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
比如,引导学生赏析《约客》之后,就可以给他们一个写作支架,让学生完成一篇完整的鉴赏文章。支架如下:
《约客》是一首构思精巧、描写细腻的小诗,不仅给我们营造了美的意境,还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烘托人物的心理,情绪的表达含而不露。其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值得我们仔细品味。首先是诗歌的画面美。诗歌选择了……的意象来展现……的环境,构成了一幅……的画面。其次是诗歌的意境美。诗歌用……来营造……的意境,……(赏析)。最后是诗歌的语言美。本诗的语言美表现在……(艺术技巧分析)。诗歌的美在于……《约客》正是……(总结)。
上述支架的省略部分由学生补充分析。通过学生写的鉴赏文章,教师也能及时判断学生理解到何种程度,分析是否全面到位。对于分析不当之处,教师可以及时作出指导。
古诗阅读必须经由鉴赏才能真正领略诗歌之美,从教学生鉴赏,到放手让学生自己鉴赏,并形成自己的审美创造,需要借助“写”这一实践活动。在“写”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内化理解,还能锻炼思维、训练表达。
三、 写故事
每一首古诗都是一个故事,一个与诗人有关的故事——诗人写作此诗的情境、言行举止、所思所想,组合起来就是一个故事。换句话说,我们读古诗,既要见诗中所写之景、事、人,也要见写诗之人,还要见读诗之人——自己。学生只有通过想象和联想,走进诗歌意境,亲临诗歌呈现的生活,并能与诗人对话,才能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用怎样的方式让学生做到读诗时能见到诗境、见到诗人、见到自己呢?根据实践经验,让学生写一写诗人写诗的故事,是比较有效的。比如,学习《春夜洛城闻笛》时,我让学生写了《李白的洛城春夜》一文,要求学生写出李白的所见、所闻、所思,写出他的行动,也即根据诗歌内容,让诗人成为文章的主角,写一个故事。从习作中可以看出,学生不仅理解了诗歌内容,而且较为准确地把握了诗人的情感。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几乎每一首都可以写成故事。让学生多做写故事的练习,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语用能力等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训练。
四、 写人物评价
根据古诗内容写人物,准确地说是写人物评价。鉴赏写人叙事的诗歌比较适合用此方法。在写人叙事诗中,人物作为一个意象承担着传达诗人写作意图的任务,读懂人物这一意象,就读懂了诗歌的主旨。因此,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对诗中人物做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并写成一篇人物评价文章。
比如,我在教学《木兰诗》时,让学生写了一篇解析木兰形象的文章。写前,先引导学生对木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写中,要求学生先摆明观点,再从诗中找佐证并进行分析;写后,帮助学生修正和完善。学生写作时,从“木兰是一个勤劳孝顺的女子”“木兰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巾帼英雄”“木兰是一个不慕名利、热爱和平生活的娇美女孩”以及“木兰还是一个热爱家乡、亲人,爱女儿装的美丽女子”几方面摆明观点,并从诗中找到相应诗句进行分析论证。最后的成文可能稍显稚嫩,但是经过这一番读写,学生深入理解了人物形象和詩歌主旨,而且能从诗中找到典型情节去证明观点,其逻辑思维、辩证思维也得以提升。
除《木兰诗》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卖油翁》《卖炭翁》《石壕吏》《十五从军征》等诗歌,都可以进行人物评论的写作练习。
“写”本身就是一种语用实践活动。对于古诗教学来说,“写读策略”不仅能促使学生理解诗歌、体悟诗情,也是促进学生在语用中形成语用能力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