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难入骨 人有俗心

2023-06-23孙莹

作文周刊(教师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侍萍鲁侍萍真假

孙莹

关于对《雷雨》中周朴园这一人物的认识和讨论,一直都是高中语文《雷雨》片段的教学重点之一。其中关于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这一点,大多数人在评论和解析中用“虚伪”二字加以评价,包括感情的虚假和人物的虚伪,这是我不能认同的。以下是我關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梳理。

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虚伪”的这一结论,主要是从鲁侍萍身份拆穿后,周朴园一问是谁指使,二用支票打发,三求永不见面以及鲁大海揭穿周朴园故意叫江堤出险这几处情节得出的。我们据此认为周朴园是逐利的坏人,坏人当然是不配拥有“爱情”的,这是传统文学创作与解读中的常见观点。

事实上“坏人”对爱的追逐,在传统文学中也确实往往被描绘成对“色”的偏执,甚至是控制欲、权力感必须被满足的偏激行为。马文才、西门庆便是其中典型。然而这种书写或者论断是否合理,却需要另行琢磨。这里涉及到两个逻辑上的根本问题:

第一,“爱”本身是不是一种高贵的“好人”才有资格拥有的感情?“坏人”有没有“爱”的可能?

第二,“爱”是不是有真伪之分?如果是,那么判定爱情真伪的标准是什么?

无需争辩的是,周朴园虽形象复杂,应该要划归到“坏人”的群体当中——一个本质逐利、不惜“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换取财富积累的血腥资本家,然而这个“坏人”不是凭空出现的,他有他完整的成长和变化过程。三十年前,周朴园是周家大少爷。细想来,“少爷”实质上是一个看似尊贵实则尴尬的身份——能成为“爷”,自然家大业大;然因其“少”,尚未能掌握实权。不难揣想,当年周朴园年纪轻轻,相貌周正,留学归来,必有一腔意气、满心抱负;可家中父母强势,事不由己,其苦闷忧郁可以想见。此时,家中有一相貌姣好、温柔贤惠的侍女,侍女的身份,注定她必然以崇拜的目光看待追随、以温和的秉性包容理解,这恰恰能满足周少爷此时全部的心理需求。长久相处下来,两个人相互吸引、产生爱情是逻辑上的必然,也就是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命运”。这实际上是许多传统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过的一种爱情模式,鸣凤和觉慧、柳春江和小怜甚至贾宝玉和袭人都是如此。这不是色欲熏心,也不是花心风流,而是两个精神和心理需求可以互相满足的年轻人的相互吸引,我们没有理由说这样的感情是虚假的。

而基于这样的逻辑,鲁侍萍被逼投河后,周朴园的痛悔和怀念也不应当被认为是虚伪的。可以想见,无论是在侍萍“死”后娶的“有钱人家的小姐”,还是周繁漪,都因身世富贵而骄傲端庄,难见温柔可意。从少爷逐步变成资本家的周朴园对“活人”变态的掌控与事实上的失控也美化了“死人”的温柔与可意,这就让侍萍成了周朴园人生中关于“爱情”这部分唯一“柔软”的体验,越是老来,越是富贵,越会意识到不可再得。回忆中的美好被岁月打磨得越发温润,越发值得他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小习惯来细细品味。如果我们认为这是虚伪的,何以解释周朴园将与侍萍有关却没有观众的“表演”持续了三十几年呢?

简而言之,“爱”本身并不是一种复杂高贵的情感,并非“好人”独有,它是人的三大基础情感之一。也就是说,这种情感体验与品质无关,与人性有关,是人就会有“爱”——坏人也会“爱”人,也会表现出情感方面的需求和付出。欧阳克如此,高纬也如此。我们承认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复杂,就必须承认“坏人”也会“爱人”这一看似不合理的结论。认同周朴园的多面性,就不能否定其作为人有“爱”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既然如此,那么,如何解释周朴园三十年后认出鲁侍萍后的一系列反应?这便涉及到我们刚刚说的第二个问题。诚然爱应当是有真假之分的,装出来的爱是假的,源自本心的爱是真的。然而事实上我们对爱情真假的判断,往往源自爱情状态下、极端状况中的个体表现。比如,爱情中的一方需要另一方以命换命,另一方若肯,便是真爱;若不肯,便是假爱。以此类推,便意味着“深度决定真假”,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以学习为例,学三年和学三天,都是学习,但因时长不同、程度不同,所以无法确定状态的本质。爱情自然也是如此——长短和深浅都不能也不应该成为决定爱之真假的标准。可以看到,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情,是不肯为对方冒险和牺牲的爱情。只能说,这是浅的爱情,却不能认为,这就是假的爱情。三十年后再见之时周朴园的反应,正说明了周朴园的爱情只能到“你不影响我现在的身份地位和生活”为止,再进一步,就超过周朴园的“爱情底线”了,就不是他要的爱情了。另一方面,周朴园真正“爱”的,是三十年前温柔解意、貌美痴情的侍萍,不是三十年后这位不甘怨愤、悲苦难抑的母亲。五千块钱的支票,是他对自己曾经所爱的“余情”,不过,终究也只是如此了。这是真的爱,却也是不负责任的、没有良心的爱,是会将人推向深渊、令弱者万劫不复的“爱”,是应当被批评和抛弃的爱。

以上是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人性的多面与复杂是构成世界的因素之一,语文课堂上关于人性的认知与讲解,若常常停留在“一言以蔽之”的“标准答案”层面,难免有浅薄甚至误读之嫌。将人还原为人,而不是由一个或几个形容词构成的片面答案,这是我一直以来在做、未来也将坚持下去的文本解析法则之一,粗浅表述如上,诚请前辈同仁批评指教。

【作者单位:吉林白山市第二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侍萍鲁侍萍真假
真假大作战
真假大作战
真假大作战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如何看待《雷雨》周朴园其人
——周朴园对侍萍的情感分析
三句话的真假
爱与虚伪
由《雷雨》节选中的舞台说明浅析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试析周朴园认出侍萍前的心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