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幼儿园学前教育对孩子规则适应和独立性的引导
2023-06-21陈文静
陈文静
【摘要】幼儿园阶段,孩子缺乏规则意识,同时独立能力比较差,传统的教学思维认为,学前教育更多的是在游戏中让孩子获得更好的体验感,忽略了全面素养提升的重要性,一方面当孩子进入到义务教育阶段很容易出现不适应,另一方面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需求。本文针对影响幼儿规则适应和独立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教师教育观探讨教育引导的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幼儿园孩子;学前教育;规则适应;独立性引导
学前教育是让孩子了解社会运行规则的重要年龄段,也是培养学生适应学习环境、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与此同时也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成长规律进行教育引导,同时也要深入分析教育观念本质以及如何落到教育实践细节当中。
一、学前教育培养孩子规则适应和独立性的意义
幼儿的认知与行为是衡量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当前幼儿成长在多元文化交织且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孩子所能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宽泛,同时也会对多元化的社会有所了解,但是不可否认多元化的信息当中有可能“鱼龙混杂”会对幼儿造成影响,因此在学前阶段应培养幼儿的規则适应和独立性,其目的不仅是解决幼儿逐步适应社会的重要措施,也是从规则的外部强制性走向规则的内在自觉性的过程。幼儿园的孩子在不同年级也有不同的规则意识启蒙阶段,例如小班孩子处于意识探索阶段、中班孩子意识到了外部规则与内在意识之间的矛盾、大班就开始关注需求与外部规则的协调性,这也对相关幼师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需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成长规律进行教学,且强调自身的教育观念与规则是应激性的平衡原则[1]。
二、教师教育观念与规则适应及独立性的平衡原则
1.给予儿童充分信任,体现规则的互惠性
很多幼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认为孩子由于年龄小,很难主导教学模式,因此常以自身的主观意识为导向,制定教学规则,一方面不能体现以幼儿为教育中心理念,也缺少了互信基础。学龄前教育通常以游戏方式进行推进,老师要相信孩子有能力通过协商制定规则并维护规则,虽然在整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破坏规则和其他“磕碰”现象,但这属于达到平衡的重要必经过程,能够让孩子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独立思维,同时达到了教育目的。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应重新定位自身教育引导者的地位,而并非游戏的管理者,要让幼儿启发社会性思维,在规则中整顿秩序,在混乱中找到平衡,这即体现了自由意志的内在约束性,同时也能通过内部管控提升自我约束力。
2.适当精简规则体系,体现模式的开放性
学前教育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成长规律制定教学方案,如果整个教学形式中规则太多或者过于硬性,很容易限制幼儿的自主发展天性,不利于幼儿当前的智力发展,与此同时也要让孩子适应规则,因此需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与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方案。因此在游戏前期的导学阶段,老师就要针对游戏规则进行讲解,讲解过程要尽量使用平实性的语言,防止孩子听不懂,对于安全性规则要反复讲解和强调,以此加深其在孩子心目中的印象,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收集幼儿的信息反馈。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游戏规则可以根据幼儿的表现进行弹性调整,但是如果过于频繁地更换,很容易造成孩子的思维混乱,因此要注重更换时长,要给幼儿一定的适应时间和空间[2]。
3.师生共同协商,构建明确规则
提高学龄前儿童的规则适应性,不仅要对规则进行明确分类,同时还要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式进行优化调整,目前在幼儿园游戏中的规则可分为明规则和潜规则两大类。明规则就是外部建立的具有明确标准的规则,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安全性规则,而潜规则是在内部范围内潜移默化形成的一种规则形式,可以在孩子自主游戏不成功中逐渐认识并逐步体会。
4.淡化明规则,强化潜规则
明规则是在明确的语言框定范围内,能够让学生理解不能越过边线,但是潜规则较为抽象,通常是建立在自由意志的内在约束范围内,因此不存在强制性外在秩序,如果老师以高压姿态执行明规则,一旦离开了老师的视野或管教范畴,儿童可能会尝试越过边界,因此灌输潜规则思想也尤为重要,能够让幼儿在自觉思维下遵守规定,形成更加良好的品格意识。很多时候潜规则不需要老师进行理论说教,仅仅是通过言行举止为孩子们做好榜样,就会让儿童潜移默化中进行模仿并形成对规则的自我认知。
三、幼儿园学前教育对孩子规则适应和独立性的引导策略
1.在各类主题活动及领域课程中教育渗透
主题游戏是幼儿园开展教学的重要方式和渠道,同时各类主题游戏,大多都与孩子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很容易将主题游戏内容与其他领域知识进行关联整合,因此在各类主题游戏中进行教育渗透较为直接。
2.在各类区域活动及游戏活动中教育渗透
区域活动又被称为区角活动,是根据幼儿的表现所设定的情境游戏区域,但是需要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意在培养儿童的主观意识,在区域范围内可以自主发挥。
3.在社会教育及日常生活中教育渗透
幼儿的生活较为规律,大部分集中在幼儿园和家庭两个方面,如果学习过程不发生在课堂上则可能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因此要关注社会教育及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渗透,要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并能够有效模仿成人的健康理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多重因素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的规则意识也愈加强烈,但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则并不容易。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充分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发展规律,考虑给予儿童充分信任、体现规则的互惠性并适当精简的规则体系,体现教学模式的开放性,通过师生共同协商,构建明确的规则内容,在淡化明规则的同时强化潜规则,加深孩子对于不同类型规则的印象。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在主题活动、领域课程、区域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逐步渗透独立意识和规则意识,为幼儿的未来成长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雷彩银.幼儿园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教育意识[J].学前教育研究,2021(3).
[2]向丽.论学前教育对幼儿规则适应和独立性的引导[J].南北桥,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