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融合凝聚“心”动力
2023-06-21吴小菊
吴小菊
【摘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这衣食无忧的新时代,人们关注的焦点不仅是身体健康,还凝聚到心理健康。尤其是近几年,青少年儿童对幸福感的追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逐渐升温,心理专职教师、心理咨询师走进每一个校园。
【关键词】行知融合;因材施教;心心相印
“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这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多次提出的观点,我们从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也可以体现出,陶先生始终把健康放在第一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这衣食无忧的新时代,人们关注的焦点不仅是身体健康,还凝聚到心理健康。尤其是近几年,青少年儿童对幸福感的追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逐渐升温,心理专职教师、心理咨询师走进每一个校园。那么如何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开展怎样的心理教育活动才能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焕发自身的生命能量,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给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行知融合,引领“心”方向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在习总书记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今天,“生活化教育”逐渐被教师重视,它不仅能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还为孩子乏味的生活带来勃勃生机。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人格的发展,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拥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也不是一次两次的心理咨询,更不是隔三岔五的心理培训讲座,它应当是一种常态化的、生活化的教育活动。应当融合在每一个学科、每一位教育者的日常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疑难心理问题,强化自己的内心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如果脱离了孩子的生活,无疑是海市蜃楼、镜花水月。
面对当下传统的应试教育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学业的重重压力、父母的殷切期盼形成的无形枷锁,孩子的内心遭受着或多或少的压抑,虽然国家一再推行“减负”政策,但升学所迫,中考、高考的形势所逼,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只增不减,孩子们依然在学业中喘息而行,面对如此重负下的孩子,作为教师,我们要创设一切机遇引领孩子走进生活,让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开展社会生活实践活动,让他们找到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大力倡导新劳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有目标、有任务性地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校园劳动,体验劳动创造幸福;参与艺术劳动,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受祖国悠久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学年,我校结合区域学生的实际情况,紧扣劳动教育的指导纲要方针,以家园、校园、社园三个维度,低中高三个学段分层要求,开设劳动日、劳动周,从课程的视角、融通的方式、育人的目标,组织设计劳动活动,融劳动知识技能、动手技术能力、学科知识整合、心理教育疏导、为一体的融通式教育,以实现学生自信、创新、勤奋、奉献等育人目标。
比如“社园志愿篇”中,我校在整合社区相关公益志愿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对志愿者的组织参与,让学生扩大自己的生活圈,亲身体验社会的人和事,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祖国、为人民、为自己尽一份公民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事实证明,孩子们在实践中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学习了新知识、增强自信心,更学会了怎样友好地与人相处。为确保每次活动的有序实施,必要时学校聘请家长志愿者参与组织管理,为学生树立示范,实现在公益志愿中让学生习得勤劳、善良、奉献、报恩等品质的学习目标。实施过程中,我们调查了解学校周边社区环境,设立“社区卫生环境”“尊老助残服务”“社区公约宣传”等志愿服务项目,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组建“红领巾公益志愿队”定期开展志愿活动,培养奉献品格。
节假日,孩子积极参与各类体验性活动,实时的分享、交流;结果孩子有了亲身的参与,感受非常丰富,如“当一天小交警,做一天售货员;我当小老师;今天我送报;今天我送奶……”内容丰富,感情真挚。
在学校不断推进创新劳动教育模式下,我校充分利用校外德育基地优势资源,走进了安惠生物科技园,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研究,畅游在灵芝文化馆,美丽动人的灵芝传说、博大精深的中华灵芝文化……那一件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故事、那一株株神奇的物种,让孩子们流连忘返、啧啧称奇。走进园区内的灵芝种植园,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各类灵芝,孩子们对这神奇物种的生长过程充满着极大的兴趣,亲眼看着眼前正茁壮成长的各种灵芝,孩子们的双眼个个散发着金光。考察研究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有责任、有义务把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
孩子的好奇心是他们了解这个世界,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的动力之一,学校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实践基地多方沟通,为孩子们在学校建立一间属于孩子们自己的“食用菌微型实验室”,届时将教授孩子们培育食用菌的小技巧,让他们自己在实验室里尝试着培育几种简单的食用菌,亲身体验每一个生命的成长!
当各种食用菌全部入住学校“微型实验室”后,前期,特地邀请基地实践老师到校耐心地为到来的孩子讲解如何照顾这些“神秘朋友”,科学知识的介绍、亲自示范的指导,孩子个个跃跃欲试。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没几天,这些“朋友”就长高了一大截,展开了灿烂的笑脸。后期,基地实践老师趁热打铁,给孩子介绍各类食用菌的功效与作用及营养价值,让孩子将亲手培植的食用菌用自己的巧手烹饪成营养美食与家人分享,收获别样的劳动幸福。整个活动中,笔者引导孩子们通过探究、培植、烹饪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开展体验性的学习活动。由此,孩子对生活中常见的食用菌不再是只知其“食用”这一基本功效,更从近距离观察和探究活动中感受到科技劳动的魅力,感悟到成长的神奇,生命的意义。
总之,实践性的生活体验,丰富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素质。它是联结生活与心灵的桥梁,将会给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输入新鲜的血液,给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生的活力。
二、因材施教,注入“心”源泉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每一个拥有独立思想的个体,每一个个体的心理需求都是不一样的,心理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孩子的心理状况进行多种形式的设计,努力做到看见每一个、在乎每一个、成就每一个。正如陶先生所说,育人就如种花,只有先了解到花木的特点,才能够因势而行地培养,这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
对于刚刚迈入小学大门的一年级小萌娃们,面对着陌生的小伙伴、老师和环境,难免会让处在过渡期的自己产生紧张的心理。
为了帮助孩子从心理、学习、生活习惯、知识及能力等方面完美过渡,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我们开展以一年级“心理健康环境适应”为主题的入学仪式。各学科老师通过绘本故事晨会、校园各景点打卡、我们一起做朋友等游戏来让孩子比较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之处,在识别校园环境的闯关游戏中,渐渐消除入学时的陌生感觉。
此外,还针对一年级孩子开展了全体新生入学心理辅导,对适应性比较慢、行为表现有些异常的孩子进行个别的跟踪调查、建档、辅导。必要时积极联系相关幼儿园,了解该孩子的基本情况,积极寻求相关幼儿老师的帮助。只为孩子能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小学的学习生活。
每个学校都有一些特别娇艳的“花苞”,他们需要老师精心的呵护、特别的守护,才会慢慢展开魅力的花瓣。面对这些特别的孩子,笔者联合心理健康专业教师为他们设计“个性化”课程,根据他们的“独特性”创设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活动,让他们感受到“我的独一无二”,从而去感受同学们间阳光般的温暖,健康快乐地成长。
生命在于运动,人们常说:为什么过去的孩子心理问题没有现在多?那是因为过去的孩子都在外面“运动”,他们或爬树或钻洞……总之,没有一刻闲着。而现在的孩子,能躺不坐,能坐不站。因此,让身体动起来,全身的血液沸腾起来,浑身才有活力、精神才有朝气,心灵才有暖意。
尤其是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全校师生的学习方式,为了丰富孩子们的居家生活,缓解他们疫情封闭期间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素质,学校组织开展“云端趣味花式运动会”,孩子们通过视频分享每天的运动风采,畅聊着每天的运动收获。这一次别样的“云上竞技”,每一抹挥舞的残影,每一次奋力的挺身,都展现着孩子“疫”起运动,筑梦未来的靓丽风姿。
令笔者喜出望外的是,复学后的第一天,可爱的孩子竟不约而同相聚学校广场,一曲充满力量感、节奏感的《本草纲目》,展露着孩子们“活力四射返校园”的积极阳光“心”姿态。
这些特色运动项目益智修身,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孩子也在其中得以锻炼意志、释放情绪,释放压力、增强自信。
为了更高效地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扎实推进“四有教育”目标,我们以减负增效为目标,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核心,聚焦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普测、艺术性表达、团辅小游戏等多种途径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以此确定不同的心理活动主题,而后根据不同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积极设计个性化校本心育课程,编写教材、撰写教案、制作课件、拍摄心育微课堂视频,以促进孩子心理健康课课堂学习的真正发生。
抗疫居家学习期间,为了让孩子们拥有阳光心态,我们开启了缤纷的心理护航特色课程,如丝丝春风般用心呵护着每个学段的孩子。实用高效、生动有趣的课程内容,用便捷的网络筑起了心与心之间的桥梁,将爱与温暖传递。
三、心心相印,培植“心力量”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在成长的道路上,他们需要父母、师长、朋友的爱心陪伴,陪伴他们一起成长、一起抚慰伤痛、一起温暖彼此的心灵。
轩轩是个独立自主、乖巧懂事的好孩子,每天早早地到校后就认真读书,放学后安静地在教室里写作业,写完作业就看书直到妈妈下班来接。小小年纪就可以独自乘车出行,父母上班期间,自己在家烧饭、洗衣……总之,她拥有着她这个年纪常人似乎难以匹敌的能力。因此,她的周围都是褒奖之声,班级里,她毋庸置疑地被推选为班长。作为班长,她也很有魄力,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俨然一副“小老师”的模样。同学们依赖她,老师们信任她,家长放心她,她就这样成为了家长、老师口中夸赞的“别人家的孩子”。可是,就是这样的“让家长老师放心、省心的好孩子”,四年级时突然爆发了,她不愿意做班长、不愿意做任何事情、甚至作业也不愿意写,她对周围充满着无限的敌意,面对平时慈爱的妈妈她满腹指责,面对平时称呼“知心姐姐”的笔者满心抱怨,批判着我们不断地触犯她的底线,总是给她很多压力,根本没有为她真心想过……轩轩的话,一字一句刺痛着笔者的内心,眼前这个笔者本以为如此熟悉的“小妹妹”竟变得如此陌生,陌生让人心里发颤。笔者紧紧地抱着她,嘴里喃喃地倾吐着无数个“对不起”,任凭她的泪水浸湿肩头。那一刻,笔者羞愧无比,羞于一直努力成为了孩子们的“知心姐姐”,本以为可以与孩子们真心相伴、互通有无。愧于自以为是的了解,本以为自己很了解轩轩;愧于自己的理所当然,轩轩的懂事、独立被无形地绑架为笔者的助手……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笔者的一意孤行,却没有过多地、敞开心扉地去倾听轩轩内心声音。笔者开始自责,自责自己明明察觉到轩轩“过分的独立”“过分的懂事”,却没有去寻找她成长路上的故事,去了解完整的她。现在的她被“优秀生”的身份压得喘不过气起来,而我们却熟视无睹,甚至成为孩子口中的“刽子手”,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残忍的事啊!之后的日子,我们卸下了“沉重”的负担,给予她梦寐以求的“自由”,每天我们有一个“心心相约”,可以发短信、可以打电话、也可以写信,相互倾诉自己一天里遇到的开心事、烦恼事,我们会为心中的愤愤不平而发泄,也会为内心的愉悦而欢喜。但是有一点,这是我们俩之间的秘密,不可以让第三个人知道。我们坚守着约定、陪伴着彼此,渐渐地,轩轩脸上有了久违的笑容,上课的精气神儿也渐渐回暖了。也许正应了陶先生的话语:从内心发出的真心教育,才能打动孩子的心灵的深处。
轩轩的事件一直警醒着笔者,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就是一面镜子,反射出家庭教育中的种种问题。作为教师除了有敏锐的觉察力,还要有智慧的行动力。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家庭,这是我们必须用心建立的有效桥梁。为了深入把握孩子成长情况,有力推进家校共育,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做到深入的登门家访。家校合力,持续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状态与情绪变化,有任何问题随时与学校联系、沟通、解决。家校紧密合作,真诚沟通,携手前行,拓宽家庭教育主阵地,培植“心力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持久性、润物无声的工作。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创设动力平台,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孩子拥有快乐、温暖、健全人格的建立保障。因此,我们坚信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引领下,大刀阔斧地行走在行知路上,用心的追寻“心”育之光必然会焕发出无比绚烂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吴金东.深入结合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孩子心理阶梯发展[J].教书育人,2019(01).
[2]張晓香.倾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谈陶行知“博爱”教育思想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