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渗透让美术课堂充溢无限正能量
2023-06-21肖玲
肖玲
【摘要】美术学科与美育有诸多对接点,教师适时渗透美育内容,组织更多美育活动,学生感受更为深刻。美术与美育的结合点众多,教师需要有观照意识,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精选情境设计方式,组织多种学习活动,促进美育渗透,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接收更多美育信息,在创造性学习中形成学科综合能力。教师针对性推出美育學习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学习,都能够找到美育对接点,让更多学生顺利进入到学习核心。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育;渗透
小学美术教学渗透美育内容,符合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为学生综合能力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学科教师需要做对接处理,深潜教材之中,深度发掘美育内容,创设美育教学情境,组织美育学习活动,延伸学科训练设计,都能够创造更多美育契机。学生对美术学科渗透美育教学有不同期待,教师对教情和学情有统筹把握,针对性设计教学方案,其调度作用更为突出,以提升教学适配性,让美育渗透成为自然选择,对美术学科教学形成多点支持。
一、创设教学情境,渗透美育内容
教师借助多种手段展开美术教学情境设计,需要有意识渗透美育内容,以提升学生美术感知体验水平,促进其学科认知的顺利内化。
1.整合美育资源
美术学科有比较固定的教材,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要深潜教材之中展开深度研究,提炼出美育资源信息,做好教学对接设计,学生回馈主动,其研学行动顺利展开。美术作品鉴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鉴赏方法,自然成长健康的审美观。美术鉴赏本身带有美育属性特点,教师需要做出精心设计,处理好教材内容,合理借鉴校本课程和网络内容,组织一些适合的美育学习活动,给学生带来更多思想历练的机会。
如教学浙美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上册“水资源”,在课堂导学环节,教师利用媒体播放视频片段,要求学生仔细观看这部视频,说说视频主题,结合节约用水主题,介绍水资源保护情况。学生对节约用水话题比较熟悉,教师利用视频进行调度,引导学生展开互动讨论,成功渗透美育内容。美育有不同选点,教师结合学生生活认知实际做推演设计,组织学生进行美育讨论,在充分研讨过程中形成学习共识,让学生在生活对接中进行深度探索,自然建立美学认知基础。节水是保护自然资源的最重要行为,教师借助媒体播放视频,讲述节水的重要性,学生利用画笔展开美术创作,设计不同的水资源美术作品,都能够带来美术思考,也能够促进学生思想的觉醒。美术学科教学渗透美育内容,这是学科教学的自然选择。教师深入教学核心,针对学生学习诉求展开教学研究,组织学生进行美育讨论,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带有实践性、体悟性。
2.精选情境形式
美术教学情境设计时,教师结合美育特点筛选情境方式,针对学生学习实际展开教学安排,设计适合的教学情境,可以创造良好学习氛围,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也能够为美育学习提供更多启示。学生直观感知思维比较敏感,教师借助多种媒介展开情境设计,引导学生自然进入美术学习核心,在深度审美体验中建立学习认知。美育与美术的多点对接,教师要做好必要的指导和规划,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任务,设定学习路线,都可以形成学习启动。
学生对美术操作比较感兴趣,教师对多种学情信息展开科学分析,围绕学生学习要求进行学案组织,促使学生形成崭新学习体验认知。如教学“砖石上的雕刻”,教师课前让学生准备了彩泥、泥工刀等材料和工具,在课堂教学程序启动后,教师打开多媒体,展示一些泥塑和雕塑作品的照片,对这些美术作品的内涵做深度发掘。特别是一些英雄形象的雕塑,自然是重要思想教育素材,教师通过美学分析,引导学生抓住雕塑的要领,对雕塑内涵做深度剖析,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准备好的材料,选择适合的原型,现场做雕塑制作,看谁制作出来的作品更有个性特点。学生大多热衷泥塑制作,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心理展开设计和组织,成功激发学生操作主动性。教师利用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做雕塑鉴赏分析,将学生带入美术鉴赏环节,帮助学生建立审美认知。
二、组织教学活动,加强美育体验
美术展评、生活写生、话题交流、社会调研等,都属于美育学习活动范畴,教师要做好筛选处理,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
1.创新美育设计
美术学习活动形式众多,教师精心选择活动内容,组织学生进入活动环节,学生回馈主动,促进其思想品质的健康成长。美术作品展评活动、美学讨论活动、美术学习交流活动、生活写生活动、实物参观活动、实地调研活动等,都属于美术学科活动范畴,也能够适时渗透一些美育内容,教师需要做好对接设计,优化学法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帮助,这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有一定促进作用。
教师虽不能随意组织学生进行校外美术写生活动,但可以布设一些亲子活动任务,要求学生家长带领孩子进入生活环节,在实地观察中形成美术鉴赏,带来美育效果。如教学“家乡的古塔”,教师先展示几幅图案,对一些特点鲜明的古塔图片特点进行对应梳理,引导学生进图案观察,找出这些古塔的特点。在训练任务设计时,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回家之后,在家长带领下,深入到村镇,或者是名胜古迹,实地参观当地的古塔遗址,利用精确的文字记录观察经历,实地调研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经过一番实践探索,学生大多有了生活观察的体验,教师组织学生展评自己的写生作品,成功激发学生美术学科思维。
2.推出美展活动
美术展评活动是最典型的美育形式,学生进入美展环节后,要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分析,给出自己的鉴赏意见,需要调动更多美学思维,展开审美调度和整合,自然形成学习观点。教师在美展组织时,要做好必要学法指导,针对学生美术鉴赏情况做出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主动展开美术鉴赏讨论,在创造性学习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美展范围可以自由选择,教师要有整合优化意识,推出更多美术鉴赏学习活动,让更多学生自然进入到学习环节。
学生有美育要求,教师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展开教学组织,能够创造崭新学习动机。如教学“花鸟小品”这部分内容,教师先期布设学习任务,组织学生深入生活之中,训练适合的写生对象,展开多种形式的写生活动,现场创造写生美术作品,准备参与班级美术展评活动。任务下达后,学生都能够主动展开行动,并自觉进行生活观察和美术创作。教师利用多种渠道进行技术传授,指导学生进入美术创作环节,从美学体验角度设计创作路线,成功激发学生审美思维。美术展评活动顺利启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活动,从更专业角度进行具体一点,让学生从审美角度进行具体评价,促使学生在广泛互动中达成学习共识,促进其审美认知能力的成长。美术展览形式众多,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布设,组织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对学生形成多点触动,促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审美环节。
三、优化教学手段,强化美育渗透
教师有意识传授一些美术学法,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帮助,特别是审美技巧的传授,能够大幅度提升美术学习品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1.精炼美育指导
美术学习需要方法支持,学生学力基础有限,掌握学法也不是很丰富,教师对此需要有清晰评估,针对学生学习需求做出学法传授。特别是美育活动组织时,学生大多没有系统性审美体验,教师要利用情境和问题展开具体调度,让学生主动进入互动讨论环节,在生活对接中感受美术生活应用,自然建立美育学习体验认知。美育带有德育特点,教师从审美角度进行具体指导,其组织效果会更为显著。
学生对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比较敏感,教师做好生活对接引导,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触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在教学“漫画与生活”这部分内容,教师先展示一些生活漫画作品,组织学生观察这些漫画,结合生活现象展开内容讨论。为激发学生审美思维,教师设计一些鉴赏问题,引导学生做深度思考,确保审美讨论顺利展开。教师设计漫画创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生活观察情况,针对社会普遍现象,选择适合的取点,展开漫画创作活动,准备参与班级漫画展评活动。学生开始筛选漫画创作角度,教师适时做具体指导,要求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对创作思路做详细规划。一个漫画创作任务,给学生带来难得训练机会,学生平时没有主动关注生活的意识,教师对接生活展开任务布设,引导学生展开生活思考,利用美术漫画手段进行直观展示,成功激发学生审美思维。
2.传授创作技巧
学生自身有一些学法积累,教师对学生学法积累基础做出准确判断,这样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进入审美体验活动,在主动探索过程中形成美学认知基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美术美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传授一些美术学法,以及审美方法,都是学生比较需要的。美术活动组织时渗透审美内容,教师设计一些学习任务,都能够为学生带来美学体验。
学生普遍缺少学法积累,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教学设计,能够快速形成调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如教学“生肖贺卡”这部分内容,教师拿出一些生肖贺卡:这是其他班级同学制作的生肖賀卡,大家不妨做细致观察,看看这些贺卡有什么特点,能否学习其操作方法,展开创意设计,结合自身属相,创作出具有个性特点的生肖贺卡。学生接受任务后,开始观看这些贺卡成品,对其突出特点进行归结和讨论。教师现场做示范演示,将制作贺卡的过程进行分步骤展示,为学生规划清晰操作路线。经过观察、选材、规划、折叠、剪制,一幅幅生肖贺卡涌现出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展评活动,对这些生肖贺卡进行互动评价。为提升学生审美水平,教师鼓励学生从美学角度展开专业讨论,评选出最美贺卡,并做重点推介。
四、延伸教学实践,促进美育内化
美术训练实践活动组织时,教师要做好拓宽设计,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生活写生活动,促进线下线上对接,让学生主动进入生活场景之中,实现美育认知的顺利内化。
1.拓宽美育训练
学生对美术训练比较熟悉,教师需要有延伸设计意识,在美术训练形式创新方面展开有效探索,以激发学生美术学习主动性,增加更多美育渗透机会。实物观察、实地考察、信息搜集、美术交流、社会调查、公益宣传、文化建设等,都带有美育训练属性,教师要做好精心选择,结合教材内容展开对应设计,让更多学生自然进入到训练环节,在创造性学习中建立审美认知基础,在实践探索中成长美学综合能力。
教师利用更直观手段进行实物展示,或者是现场操作,都可以创造美术学习实践机会,这对全面提升学生美术学科能力有重要帮助。如教学“剪纸喜花”,教师课前让学生做好材料准备,找到一些适合的彩纸,准备好剪刀。在课堂导学环节,教师先拿出一些剪纸作品,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剪纸图案信息,然后介绍剪纸的操作技巧和方法,鼓励学生从模仿开始,选择适合的方案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教师示范引导下,顺利进入剪纸操作环节,实践性学习顺利展开。学生有观察经历,平时生活中也有有些认知积累,教师利用实物和媒体进行展示调度,利用实际操作机会进行具体引导,成功激发学生创作主动性。剪纸操作材料简单,一把剪刀便可以操作,其操作难度不大,但要提升剪纸水平,创作出精美的图案,还需要做深度研究。教师从美学角度展开引导,传授一些操作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成长审美认知。
2.推出美术写生
美术写生是最为常见的训练形式,学生对实物写生、生活写生都比较期待,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要求,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美术写生活动,能够形成更多美育教学切点,对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美育指导。美术写生需要观察方法支持,学生观察往往抓不住特点,教师要及时出手相助,引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找到适合的角度展开创作活动,这样才能形成多点对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建立。
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美术写生创作时,要考虑多种制约因素的存在,不妨利用实物进行写生观察和操作,同样可以获得美术写生训练效果,还可以及时展开美学教育。如教学“青铜器”,教师拿出青铜仿制品酒杯、方鼎等,要求学生做详细观察,利用画笔展开美术创作。学生开始详细观察,虽然这些青铜器属于仿制品,但其外形仿真度很高,有更多纹饰的存在,教师引导学生详细观察,对这些纹饰特点进行互动交流,利用画笔表达观察结果。为渗透美育内容,教师结合青铜器产生历史,结合学生其他学科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逐渐掌握青铜器的历史,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美术学科教学渗透美育内容,教师要发挥关键作用,整合美育资源、创设美育情境、组织美育活动、传授美育学法、延伸美育训练,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体验的机会,促进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成长。美术教学渗透美育途径众多,教师需要做好精心筛选,寻找更多教学对接点,做好活动组织,帮助学生自然进入到美学训练环节,在生活化学习中成长美术学科核心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彤柳萱.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J].教育界,2021(15).
[2]吉珣.借力创造教育 助推美育发展—“六大解放”思想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运用[J].小学教学研究,2021(21).
[3]王新春.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融入策略[J].学苑教育,20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