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赛训一体、多维融合”的设计学科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2023-06-21李晓辉张春庆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竞赛学科融合

李晓辉,张春庆

(兰州工商学院 艺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1)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中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随后迅速在国内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了“大众创业”和“草根创业”的浪潮,逐渐形成了“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应运而生。对于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学生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和参考。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创新,更需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专业竞赛作为起点,实现创新创业为目的,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主要手段。学科竞赛是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应用、拓展、提高的重要领域,创新创业是开放思维、活化知识、并与社会需求有效衔接的重要探索和渠道,也是建设高质量本科及专业特色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本问题的研究也引起了国内诸多高校的关注和重视,主要包括探索毕业设计跨学科与创新设计元素[1],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遵循、实践困境[2,3],设计学类专业项目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4,5],设计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6],创新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7]。以上诸多研究成果为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下,坚持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化需求,构建“赛训一体、多维融合”的培养体系,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挖掘和充实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衔接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实施“专创融合”,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健全课程体系、完善实践平台、做好保障及引导等,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是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赛训一体、多维融合”结合课程、理念、目标、设计、服务等要素,将师生、资源、教学实践、过程管理等统筹于创新创业工作的环境体系中,既突出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又强调教学管理的有效组织;既突出教学的总体设计,又不放弃知识结构更新与创新创业发展趋势的结合。在实践中切实发挥设计的服务功能并赋能产业发展,多个维度交叉融合,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共同体。

二、框架体系设计与任务分析

当前,应用型设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首先,创新能力相对有限,创新创业转化与实施的渠道还比较单一;其次,部分高校虽然都有创新创业管理中心或创新创业学院作为领导机构,但潜力开发有限,或者受制于经费与硬件建设以及师资瓶颈,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与学科竞赛尚处于较低水平;再次大学生学科竞赛还没有充分地融合课程教学,与专业教学存在一定程度的剥离现象;最后,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的制约正在成为发展的障碍。

基于以上原因,以专业竞赛的团队建设为抓手,竞赛课题与创新创业项目储备和孵化为依托,学科竞赛项目与课程教学相结合,通过“赛训一体”项目化教学实践为主线,优化创新创业课程的学分设置,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衔接课程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实施“专创融合”,丰富各年级创新创业教育层次,营造健康、高效的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生态显得非常关键。

(一)框架设计的目的

建立完善的“赛训一体、多维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突出设计类学科的实践特点,以多维度融合、全方位拓展为思路,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加强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管理,构建起从院级、校级、地区、省级竞赛项目到国家级层级递进的项目培育平台。

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强化学科竞赛实操,加强课程与设计类赛事的关联。以期达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创新型、实用型、人人成才、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培养要求。

突出学科协同发展优势,提升创新创业项目质量。提升学科竞赛内涵发展,跨学科内容交叉融合。除专业课程对接部分竞赛项目实施“项目化教学”外,大多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具有典型的跨学科特征,且这类项目对学生多元知识构成及视野拓展、职业能力塑造有重要的推动价值。如设计创新、广告管理、数字信息传播等。

构建“赛训一体、多维融合”的设计学科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变被动为主动作为。从学生入校起,将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贯穿在人才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解决的问题与实施要求

多维融合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能力的同时,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就业或创业打好基础。具体为:第一,课堂教学实训与课后拓展实践之间的融合;第二,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之间知识体系融合;第三,创新创业项目训练长期培育与适时推出的组织体系融合;第四,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的有效融合;第五,创新创业训练小组创新能力提升与教师专业指导的融合。

实施方法来看,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突出设计学科的实践特征,保障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教学内容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衔接。吸引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学科竞赛,形成在实践中创新,创新中收获经验。打造有普遍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保障工作顺利开展。课后拓展实训加强对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的引导,形成新的培育点。

实施过程来看,需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指导教师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组建团队,发挥协作精神并形成合力;第二,从提高质量入手,加强项目实训的内涵式建设,保证项目的承接性与创新性;第三,建立重大的创新创业课题和学科竞赛项目提升机制,从系级开始做起,逐步通过系级、院级向省级和国家级推进,不断提升竞赛的水平和层次;第四,推进“赛训一体”项目化教学与改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积极性;第五,加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第六,及时出台制度文件,规范创新创业工作。

(三)模块设计

模块的设计充分考虑到知识积累到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科学逻辑,设置了三个对应的阶段(见图1)。分别为基础竞赛阶段、专业类竞赛阶段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训阶段。三个阶段又对应了相应的课程和相应的竞赛项目,充分考虑到由易到难,由专业知识积累向思维创新,最后到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发展的整个过程。突出了课程教学及课程实训在人才基础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课程实训当中的“项目化”教学则突出了“专创融合”的育人优势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侧重点。通过基础模块实现知识积累的目的,专业综合能力培养达到认知跨越的效果。整体的模块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由基础到高级,从逻辑思维向创新思维发展的趋势。

图1 “赛训一体、多维融合”体系设计

(四)模块设计任务

整个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分别设置了与大学本科4年学习相对应的三个阶段,分别为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和专业综合能力阶段以及创新能力培养阶段。设置了与三个阶段相对应的课程,第1个阶段,通过基本技能的培育达到参加基础类竞赛项目的目的,参加If设计大赛、金风车插画大赛、室内建筑设计大赛等。第2个阶段是专业综合能力提升阶段,结合《编排设计》《图形图像创作》《设计思维创新》等课程培育专业竞赛能力,并针对性的参加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高校美术学年展以及靳埭强设计奖全球华人设计比赛等。第3个阶段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阶段,通过创新创业训练、综合逻辑、科研学术等课程或讲座的学习和提高,来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能力,最终参加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及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高规格的创新创业比赛。其中第1阶段的课程突出对知识的概括能力,第2个阶段讲求对专业技能训练及归纳,第3个阶段形成对知识的演绎和发散,最终实现对知识的应用与迁移。3个阶段紧密相关,且递进的趋势明显,融合了知识的积累和认知的跨越。而竞赛项目的设计的递进式设计,突出了从思维的创新对成果孵化产出的导向作用。

(五)课程对任务的分解

结合应用型设计人才专业课程实践情况,涵盖多层次、跨学科、全方位的学生学科竞赛体系,包括课程教学中的基本技能、专业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对口基础类竞赛项目、专业类竞赛项目、创新类竞赛项目,构建完善的赛训一体课程体系,突出设计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设计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中普遍设置了实验(实训)部分的课时,实验(实训)与学科竞赛结合在一起,采用“项目化教学”授课,在巩固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的同时,提升项目实训水平,培养创新思维,构建“赛训一体、多维融合”实践体系。其次,就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本身而言,IF设计大赛、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都存在与专业课程衔接的契合点。再次,部分创新创业类项目可作为课后学生专业能力拓展和补充,师生共建团队,探索设计服务和设计交叉融合、应用的课题,如: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

(六)培养体系内部结构的优化

培养体系确立了设计学科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竞赛的基本逻辑,有利于培养特色的不断凝练和形成,对专业人才创新创业与职业能力的提升有帮助。以学科竞赛为契机,积极拓展人才培养的能力宽度和知识高度,促进学生培养高质量发展。

如图2所示,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模块工作原理与结构形成了有机的闭环。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以知识积淀为基础,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以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践为依托,通过多元评价来开拓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反向促成知识积淀与理论认知。实训项目获奖并孵化进一步验证理论认知,实现创业的目的。

图2 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模块工作原理与结构

三、实施渠道

(一)创新创业服务于国家战略赋能产业发展

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结合,能促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国家发展战略对接[8]。创新作为设计教育最具生命力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知识积淀和设计创新与应用属于一种动态的变化序列,所构建的动态设计知识图谱环(Keates和Clarkson)[9],强调了设计知识的应用与转化。清华大学赵超教授提出的适老年化产品知识循环模型(见图3)[10],结合了先验知识、设计创作、用户体验与产品服务,有机构成了知识循环的体系,突出设计知识储备与产品设计生产的服务价值,进而在设计师与用户之间通过数据呈现和产品服务构成一个有机的知识循环。对于高等院校设计类人才培养而言,应将关注民生和用户需求与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机的协调于一个整体当中,通过设计创造来提升产品与服务的价值。除了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外,更要有开放性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强调设计与用户的双向沟通,将好的设计构思更好地付诸创新和创业当中,提升设计应用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此外,鉴于社会需求复杂多变的动态特征,对于所存在的问题的求解方式,要从解决单一问题回归到综合应用、设计思维和跨学科研究方法。关于设计的逻辑表达问题,从以形象思维为主发展到包含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数据理解与分析、流程与推理,基于跨媒体的思想、信息可视化、整合设计表达等综合设计思维与表达能力[11]。以此来解决系统、交叉、创意、人文等各个元素以及与之相关的复合问题,从路径变迁、场景拓展、动能转换、需求迁移方面切实对标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

图3 设计知识图谱环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创新创业课程的学分设置

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度。结合所在院校的专业建设特点和传统学科优势,形成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进一步提炼课程资源。如设计管理、设计与服务、艺术品经营等。并探索“艺术+科学”“设计+文创”“设计+服务”的实现方式。摆脱单一创新创业课程古板的知识构架。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12]。学分的设置需综合考虑人才培养方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就当前应用型本科人才2400个课时、170个学分的配置而言,设置6—8个学分为宜。首先学分所对应的获取方式,可以包括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获奖、学术与科研论文发表等。其次要建立与创新创业相适应的学分银行机制,让学生获得创新创业学分的同时,可以兑换素质拓展、专业实训、文化素养类等课程的学分,实现学分交换,盘活学分应用,发挥多元价值导向,以此来提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最后,创新创业学分的设置与统计汇总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体系,及时公布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获取情况并支持学生自主申报,学生结合自身优势,对不同的阶段可以从事的创新创业工作有针对性准备。学院亦可适时发布创新创业指导书。

2.理念更新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要树立与时俱进并与国家产业发展相协调的理念,以设计服务产业和社会需求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其次,创新创业的教育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让学生能够充分地挖掘自身潜力并主动地将智慧汇集于创新创业实践中来。再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还应鼓励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最后,创新创业导师应该主动求变,确立跨学科思维,用综合的方法解决复杂问题。作为保障工作,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思路和分阶段推进的任务及目标,并做好制度建设。

3.课程体系设计

应用型设计人才课程体系设计要综合考虑人才基础知识的获得、设计创新能力的拓展、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三个问题。在体系设计中设置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文化素养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专业实训课程等模块。其中专业基础课程重在巩固学生专业学习的理论成果,为后期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和创新创业工作打下基础。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要体现出相应的知识高度和视野广度,依托项目化教学做到“赛训一体”,课程实训的项目即是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的内容。如品牌形象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文旅IP设计大赛相结合;包装设计与地域特色文化符号开发与应用关联,对应开发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如土特产包装与推广等。文化素养课程重在拓宽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和艺术修养,提升学生设计表达的人文内涵。《传统书法鉴赏》《建筑赏析》《绘画艺术》《印刷技艺》等为视觉设计、环境设计表现以及数字媒体项目开发等可提供更多的人文滋养,赋予学科竞赛项目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人文特质。创新创业类课程讲求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突出课程的实际操作性和设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电子商务与营销》《商务礼仪》等课程与形象设计、品牌包装、广告服务等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提升创新创业的实际操作与知识应用。专业实训课程以实体项目或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做好专业知识的创新应用与逻辑思维的拓展,实施“专创融合”,达到厚基础、强应用的目的。类似《室内专题设计》《视觉传达专题设计》《影视片头制作与包装》等,在提升知识运用与转化的同时,将“创新、创意、创业及创造”的教学模式固植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而“教育—研究—设计生产”的教育体系也提高了学生设计创造的能力。

4.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体系的融合与创新。项目化教学的逻辑符合“赛训一体”的实践性教学改革要求,“专创融合”科学界定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的关系,也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融合的特征。结合课程制教学和专题实践制教学的优势,发挥了两者对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知识融汇应用的特长。此外,改革的重点是设计学科自身的跨界与融合问题。即设计学科内部、设计与其他艺术门类、设计与其他学科门类之间的跨界与融合问题,要求进一步淡化设计学科的边界并重构设计学科内部各专业的研究重点,为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提供足够宽的视野与知识交叉的土壤厚度。这不仅涉及高校,还包括了市场、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以《敦煌图案艺术创意设计》课程为例,通过对图案元素创新设计,将学与用结合,做好文化创意衍生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融合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团队协作,成果向市场转化等,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创业能力和意识。

课程教学内容实施手段的改革与创新。首先,构建“设计—研究—生产—服务” 的教育体系。实施中普及至每一位学生并树立设计的市场观,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其次,课程教学中始终贯穿“知行统一、学用结合”的原则与方法。不仅能够将当前最新的设计思维和实体项目引进课堂,以营造氛围、开发思维、真题真做,还能将内化吸收后的成果卖出去。艺术品的商品化趋势与拍卖等对学生把握市场、开展创业很有帮助。最后,优化教学手段针对性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包括校内师资与校外师资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三个方面。其中校内师资与校外师资相结合,优化了校内教师和校外设计师在教学实施中各自的优势和作用。校内教师完成基础理论部分外,校外导师引导学生结合市场需求,开展设计实践与成果开发的方法、路径的探索。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重在巩固学生基础理论的学习,课外通过组队、交叉、演绎方案等手段来拓展思维,并根据学科竞赛的特点进行创新设计和项目开发。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思维开发、意识提升、参与实践、学习态度转变等,并赋予一定比例的分值。在统一完成教学环节和过程性考核的基础上,结合作品的展览、拍卖和出售等结果,实施终结性评价,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潜能。

创新创业管理体系的创新。从设计学科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角度来说,要有负责人作为建设带头人,切实承担起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创业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配置等具体的工作任务。承担创新创业教学的老师需具备专业理论与设计技能融合、多学科知识交叉与创新创业项目多元实践融合的技能。项目进课堂,一方面使教师得到锻炼,有利于教师成长和发展为与市场紧密衔接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实习、实训和就业也有很大帮助,所培养的学生更容易契合市场需求,是学校、学生、教师三方受益的事情。

5.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主导的课题设计可以进一步促进和强化人才培养的内在机制,对人才成长形成规范引领。构建“赛训一体、多维融合”的设计学科创新创业实践体系,课程教学实施“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践工作,将学科竞赛项目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来,在完成课程规定的理论知识讲述的基础上,开展项目实训来拓展学生的专业思维与知识应用能力。如:《广告设计专题》与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结合,《数字插画设计》与文创旅游设计大赛结合,《产品设计造型方法》与IF设计大赛结合。创新创业项目的设计与实践,可以作为学生课后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内容展开。师生可以组成团队开展以设计应用为载体的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和创业孵化,完善商业计划书和实施方案,对接社会需求与产业发展,做到课内课外衔接。在团队成员的组织方面可以与管理、法律、金融等学科的学生集体组队,发挥学科之长。

6.专创融合

专创融合指的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标志着教学的内容由学科专业单一性向多学科交叉融合方向发展。专创融合教学要求知识的学科边界进一步模糊和淡化,通过设置学科交叉的课程并强化实践手段,促进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的有机结合,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实践中,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重视学科的优势互补,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和解决了设计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如《图案图像创作》课程与地域特色产品包装设计的衔接,《综合逻辑》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关联,《学科竞赛专题》课程与文创旅游商品设计比赛对接等。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做到“专创融合、赛训一体”,针对性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三)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性

充分地去构建设计教育与真实社会的联系,在连接需求和创造的同时,也兼顾到了现实与目标。用设计来回应社会需求,不仅强调设计对问题的解决,也是对设计所提出的问题的肯定,发挥设计对未来生活的启示和建构作用,使设计能够成为推动社会创新和发展的载体与工具。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内生动力与创造力的挖掘起着决定性作用。

首先,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教会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意识和思维,主动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来。其次,培育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做到正向引导、因材施教。再次,积极构建“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从以教师教学讲述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和“互动式”教学方式转变,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性。最后,学校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完善创新创业平台与职能,保证成果及时转化。

(四)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工作的顺利实施有赖于一支富有经验和创新意识的师资团队。首先,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角度出发, 从社会聘请一批创新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及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师,有意识地改善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其次,要求专业教师培育跨学科思维和跨界意识,转变观念并主动承担起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的育人责任。再次,教师的角色需要转变,教师不应当是传达信息和解答错误的角色,而是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思考。最后,创新创业导师的组成可根据教师的学科背景和研究特长发挥多头引领,优化任务分配与分类实施。

四、总结

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促使设计不断走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围绕着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需求,正在快速建构新时代设计师的创新思维方法和设计语言[13]。与传统研究型和综合型人才培养不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思维的创新,突出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转化能力的培养,这与逻辑思维训练和辩证思维培养相比更加讲求创新思维的训练。针对学生来讲,需要培养他们对事物的批判精神,建立对问题的思考习惯,形成设计的行为习惯[14]。构建“赛训一体、多维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与课程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化教学、专创融合,课程实训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结合在一起,师生组团队共同来完成一个课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有效迁移,也有利于学生视野的开拓,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对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有明显的探索价值。

猜你喜欢

竞赛学科融合
【学科新书导览】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