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3-06-21杜丽娟
杜丽娟
摘要:文章依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确立病理学课程思政目标,并结合课程特点挖掘思政需求,将思政元素以典型案例的形式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初步探讨病理学课程思政在护理专业学生培养中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课程思政
如今,课程思政已经成为全国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成为新时代高校课程改革的重点。同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健康促进者的摇篮,更应该成为国家思政教育导向的践行者。这对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沟通能力和医学伦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病理学课程思政的现状
病理学课程教学以理论课为主,教师通过讲解疾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疾病结局等,让学生掌握常见病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整体认识疾病,具备护理专业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目前,病理学教学实践存在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教师认识不足,在授课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和逻辑引导,忽视思政教育;第二,教师思政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单一,以灌输为主,难以使学生产生共鸣,无法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导致思政教育流于形式;第三,现有的教材缺乏思政元素,没有思政案例和素材可供参考,课程思政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二、病理学课程思政目标的确立
医学院校的育人宗旨是在培养学生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高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品格。
基于育人宗旨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素质目标的要求,医学院校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确立课程思政的五大目标,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爱岗敬业和职业道德、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科学创新精神、健全的法制观念。
三、病理学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基于病理学课程思政目标,其实现路径:教师对照课程思政的每一项具体目标,逐个梳理病理学教材各章节的内容和知识点,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需求,确定各章节的具体的思政元素和对应的教学方法,最终形成病理学课程思政体系,如表1所示。其中,涉及的思政元素内容范围包括病理学先辈的典型事迹、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科学创新人物事迹、临床病例、社会热点新闻等。
在开展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积累和更新的最新相关资讯,逐步形成病理学课程思政元素库,并根据教学目标任务的调整,选取适合的素材和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按照PDCA管理循环的四个阶段“plan(策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改进)”,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最终形成病理学课程思政体系。
基于目前已有的教学实践,病理学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所对应的教学示例如下。
(一)针对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以案例形式引入我国科学家在人类医学发展史上取得的成就,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潜心科研、勇于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崇尚科研的热情。
例如,在讲授慢性炎症的麻风病时,教师可以引入科学家李桓英的事迹。李桓英在世界卫生组织任职多年后,婉拒世界卫生组织续约的邀请,果断回国。她亲自深入麻风地区,积极宣传不要嫌弃、隔离麻风病人,并成功推行利用利福平等三种药物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法,治愈了大批麻风病患者。同时,李桓英为基层培养了大批麻风病防治骨干,为麻风病防治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教师通过李桓英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信念。
(二)针对爱岗敬业和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是医务工作者最重要的职业要求和行为准则,在面對临床形形色色的患者时,医务工作者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述医疗行业内的先进事迹,可以激发学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同和热爱,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
例如,在讲授呼吸系统炎症时,教师可以引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初期无数驰援武汉的医务工作者的英雄事迹。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向学生传递伟大的抗疫精神和逆行者精神,让学生知道英雄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有理想,有信念,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
(三)针对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
如今的医学教育大多只是讲解疾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忽视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真正面对的是病人,而不是疾病。在当下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的环境下,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例如,在讲授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中羊水栓塞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一则医疗纠纷的案例:“27岁的产妇张某在湘潭县妇幼保健院产下一名男婴后出现呕吐、呛咳的症状,初步诊断为‘羊水栓塞,经院方全力抢救无效死亡。然而,院方没有第一时间将产妇死亡消息通知家属,当家属最后破门而入时,只看见产妇躺在手术台上,医护人员不知去向。”虽然此事件最终鉴定结论为患者死于羊水栓塞引发的急性肺栓塞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但在整个事件过程中,院方忽视了患者家属的切实感受,严重缺失人文关怀,引起患者家属强烈的不满和质疑。
教师通过真实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共鸣,教育学生在临床工作中要真正为患者着想,多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并熟练掌握、运用医患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有效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四)针对科学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必要条件,而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酸碱平衡章节前,教师可以通过两则社会新闻进行导入,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
案例1:因丈夫得了肝癌,“民间抗癌专家”陈月卿发明了“全食物养生法”。她丈夫的肝癌被成功治愈,她的抗癌食疗法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案例2:美国医生西蒙奇尼认为,癌症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此真菌喜欢酸性环境,小苏打能使血液呈碱性从而杀死真菌,因此主张用小苏打治疗癌症。
针对以上两则社会新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理性分析,辨别新闻的真伪并独立思考,从而教育学生要客观理性地分析社会热点事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针对健全的法制观念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和病人维权意识的增强,各种医疗纠纷不断,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来自医务工作者法律意识淡薄。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例如,在讲授病毒性肝炎时,教师可以引入“浙江大学应届毕业生曹阳因乙肝大三阳参加公务员考试,以体检不合格为由拒绝录用”的社会新闻,指导学生关注乙肝社会歧视的问题。从2007年开始,我国政府逐渐展开了相关的立法工作,为保护乙肝及其病毒携带者的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教师可以通过科普法律知识,引导学生健全法制观念,不断提高法律思辨能力,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不仅要依法依规,还要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病理学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是学生认识疾病的启蒙课程。教师应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在常见病讲解中有意识地渗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疾病、患者、医疗体系、医患关系的全面认识和立体知识架构,构建出适合学生的病理学课程思政体系,从而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少芬.病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9(2).
[2]卢林民.病理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右江医学,2020(9).
[3]王静.基于典型案例库的病理学课程思政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
基金项目:2021年北京卫生职业学院院级课题“《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C-08。
(作者单位:北京卫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