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专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研究

2023-06-21王佳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评价指标体系

王佳

摘   要:以上海市市属院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师课程等方面的建设及评价指标选取情况为研究探索起点,依据平衡记分卡评价模型,优化形成了包括“财务、内部流程、利益相关者、学习成长”等四维度的应用型专本科试点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相应专业建设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0-0128-03

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态势亟需我国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面对新要求,上海市教委在“十二五”后期提出在上海市应用技术型为主的地方高校中试行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专项,并于“十三五”末,针对前后5批次入选的22所高校81个应用型专业,组织实施了绩效评价以检验应用型专业专项建成情况。绩效评价过程也检验了新设计评价指标及标准的得與失。目前评价指标体系若要成为应用型专业的导向、诊断、开方和评价“四元一体”的手段,成为更加客观、公正的“尺子”,仍需做好如下工作。

一、瞄准绩效指标优化的着力点

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绩效评价工作在了解项目概况、管理制度、资金流程以及对个别学校进行调研基础上,综合评价预算资金执行效率以及专业建设目标实现效益。其在项目绩效方面的评价指标包括项目绩效一级指标及其下设的项目产出和项目效益二级指标。其中,项目产出的主要观测点为专业任务完成率、合格率、及时性;项目收益的主要观测点为培养方案有效性,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生均实验室面积,设备使用率,企业兼职教师占比,教师到企业挂职占比,应用型专业毕业率、就业率及就业对口率,专业教师获奖情况,学生获奖及专业证书获奖情况,应用型专业排名情况,相关专业学生、教师、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项目后续规划情况,项目制度改进机制等。

由此可知,项目绩效类指标涉及专业建设的关键要素,以便综合性评价专业目标的实现程度。然而,应用型专业的价值所在应是既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亦要充分对接地方经济特色化的发展需求。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专业建设更要考虑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国际竞争能力,充分利用行业企业丰富信息、技术、资本等资源优势,拓展科学研究方向,优化“双师型”队伍质量,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因此,项目绩效类指标缺乏对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学科支撑、产教融合深度、“双师型”队伍培育环境、国际视野等方面的评价,致使整个绩效指标体系在专业建设的战略定位高度不够,未能发挥达成评价主张的价值导向,需要进一步检视不足予以改进。

(一)强调具有学科支撑的应用型专业建设

根据学科与专业的内涵分析,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依托和载体,同时,不断完善发展的学科知识体系又是专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评价指标体系要注重引导高校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如激励教师主动将科研方向衍生到地方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将科研课题聚焦到行业企业发展制约瓶颈突破,积极吸纳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及时将学术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科发展支撑专业建设,夯实专业发展后劲[1]。

(二)衡量专项驱动的产教融合纵深发展

新形势下,产业发展需求与应用型人才供给不匹配引致的人才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产教深度融合可将市场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对接,以此为主线贯穿应用型人才培养等过程中每个环节、每个层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化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提供了途径。因此,相关指标设计时要注重衡量专项驱动的产教融合纵深发展,让师生在与企业互动中“直饮水”、“灌装水”式地提升服务社会的专业能力。

(三)考量“双师双能型”师资的生长环境

教师是高校连接学生、履行办学职能的重要主体,要满足新形势下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协同创新精神的要求,增强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必然需要一支不仅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而且了解当前行业发展的前沿,具有较强工程实践技能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专业评价指标不仅注重考量“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数量,而且重视教师科研、教学活动聚焦市场需求,提升自身教学和专业实践能力[2]。

(四)度量应用型专业面向国际化建设的视野

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对外开放,不但为地方高校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的应用型专业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化环境,而且让国际化成为应用型专业不断获得新发展动力的重要路径。因此,评价指标优化时应引导高校扎根地方但又面向国际的专业建设格局,最大限度提升专业发展的活力。

二、选准绩效指标优化的思路

(一)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绩效指标体系优化原则

1.系统性原则

应用型专业建设绩效评价体系是一个由一系列反映专业建设每个过程、每个方面指标组成的有机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教育内外部规律,围绕建设目标形成逻辑关联的体系,从而客观、准确地评价专业建设所获得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2.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相结合原则

高校的绩效既涉及预算资金使用效率等量的因素也包括项目效果等一些质的因素,因此,绩效指标体系优化时要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结合使用。

3.可行性原则

完备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固然能够更准确地衡量专业建设质量的好坏,但同时也要保证指标评价信息的便捷易得且获取成本低。

(二)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设计

1.平衡记分卡基本原理及其适用性分析

绩效评价目的不仅是规范专项财政资金的使用,而且要引导试点高校以行业和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等内部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市场适应性,为推动上海市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作为新型绩效管理工具,平衡记分卡的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成长等四个维度相互支撑,聚焦于影响建设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3],与此次项目评价财政资金的使用、人才培养质量、试点高校为达成战略目标所采取的内部措施相契合,从而促进专业建设的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

2.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绩效评价体系优化

在优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须围绕此项专业建设目标,创造性地修正平衡记分卡的指标内容及其结构关系。具体如下。

一是财务维度。资金是目标实现的基本保障。各试点高校应确保预算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并最大效率使用。因此,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财务维度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投入管理”和“财务管理”两个二级指标。其中,前者的主要观测点为预算编制合理性、预算执行率;后者的主要观测点为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制度情况、会计信息质量情况、财务监控有效性等。

二是内部流程维度。夯实专业内功是专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主要包括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师资队伍、研究与创新、国际视野5个二级指标。在主要观测点方面,专业规划主要包括专业发展规划设置及执行、专业定位与学校定位及区域战略发展规划的契合度、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有培养方案有效性、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覆盖率、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以及实验设备使用率及使用资料丰富、完备程度。产教融合方面,主要有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行业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库、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情况。专业核心课程用人单位参与率,以及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师资队伍方面,主要有高校、行业企业教师双向互聘,以及挂职锻炼机制建立及执行情况、师生比、双师型教师占比、主讲本科课程教授占比、教师教学能力、产学研用能力评价优良率。研究与创新方面,包含横向科研课题数量,专利数量与技术转让,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技术咨询、开发、转让、服务等情况,优质的学科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情况。国际视野方面,有教师及学生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参加国际会议的占比;与国际同类专业开展深度交流,引进国际认可的职业培养标准情况。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评价、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三是利益相关者维度。利益相关者层面的绩效表现是专业建设目标的最终呈现。对高校而言,其主要利益相关者为学生、教师、用人单位及合作企业等。因此,除了考察培养毕业生的有关情况,也应针对专业建设是否满足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外效益设计相关指标。其主要包括“满意度”、“目标达成度”、“辐射度”3个二级指标,“满意度”观测点为专业排名情况、专业学生满意度、教师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目标达成度”观测点主要为学生竞赛获奖及专业证书获得情况,毕业生毕业率、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辐射度”的观测点为专业特色、创新成果及建设经验情况,其主要采用定性评价方法进行结果评价。

四是学习与成长维度。试点高校须不断总结专业建设的经验教训,既要有立竿见影的速效改进措施,又要有长远的专业建设提升规划,才能使应用型本科专业发展行稳致远。为此,学习与成长维度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专业建设质量保障队伍”和“专业建设质量改进机制”两个二级指标,主要观测点对应为质量监控部门及职责,质量监控队伍数量、结构和人员素质情况;自我评价机制、评价结果反馈机制、专业建设质量后续规划及改进机制建立与运行情况,并主要采用定性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三、走准绩效评价导向达成的路径

(一)创新“校企联盟、互通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专业服务地方的支撑力

良好的政策制度保障、和谐统一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的价值取向、互补共享的丰富资源是确保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要素。学校要主动担负起为企业服务的责任与义务,将丰富的人力资源、科研成果赋智于企业创新发展与技术瓶颈突破,吸引知名企业与高校共同组成合作办学联盟,互补共享校内校外育人资源,在人才培养各环节深度融合,切实将校企联盟打造成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前沿阵地,增强专业服务地方的支撑力。

(二)构建“能力为本、学做互促”的教学体系,夯实专业内涵发展的凝聚力

应用型专业注重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试点高校必须以能力为本构建教学体系。为此,试点专业须充分调研政府、企业、学生等主体发展需求,积极吸纳企业行业前沿知识促进教师能力提升,及时更新与改革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同时,创新“以产出为导向”的多元教学成果评价方法和持续改进机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加精准的知识供给与实践训练,以增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错综复杂需求变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打造“量足质优、能力多维”的双师型队伍,发挥专业人才的引导力

“双师双能型”教师是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纽带,是应用型本科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试点高校要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长远规划,积极探索和创新高效运行的教师互聘互用、激励机制,使校内校外教师们能在躬行践履中将视野延伸至行业发展前沿,丰富工程实践经历,并融合自身深厚的学科知识,以提高反哺教学能力,满足试点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要求[4]。

(四)形成“面向世界、追求卓越”的建设格局,提升专业的国际影响力

应用型专业在建设过程中,融会吸收区域知识和国际高校应用型专业建设成功经验的营养因子,是我国应用型大学从“模仿—赶超”向“融合—创新”转型的必然要求。试点高校要加强与国际优秀标杆的交流协作,科学借鉴其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先进做法,立足本校发展实际,确认专业建设提升的潜力与思路,通过与国际专业认证机构合作,引进国际认可的专业认证及职业标准,塑造一批具有中国地域特色、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应用型专业[5]。

借助平衡记分卡模型优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提高应用型专业质量、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顺利向应用型转变具有重要价值。但如何进一步科学确定指标权重、采用更加科学的评价手段和方法,仍需深入探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嵇会祥.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6(29):32-33.

[2]   陈白璧.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探究[J].教育评论,2016(12):18-21.

[3]   余春玲.基于平衡记分卡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评价体系[J].江苏高教,2009(1):117-118.

[4]   王蕾,葛军.地方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探究[J].江苏高教,2021(5):68-71,79.

[5]   郭翠兰.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策略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26):34-37.

[责任编辑   兴   華]

猜你喜欢

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学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独立学院技能型人才技能训练方案及评价指标体系
关于AI上市公司发展水平评价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品牌竞争力研究
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及其体系建立分析
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构建探讨
民办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工程咨询企业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常态下大型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