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新思路
2023-06-21郭玥
郭玥
摘 要: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围绕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多角度全方位创新,以开展研究生教育、抓实全员育人、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构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管理新思路。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三全育人;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0-0111-03
一、我国研究生培养教育发展历程
我国研究生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大力宣扬“民主”和“科学”,实现了对我国传统教育的批判与改革。正是在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我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1917年,在蔡元培的领导与推动下,国立北京大学相继成立文、理、法三科研究所并开始招生,这代表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开始进入实践阶段[1]。但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前,由于国内外战争使得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缓慢。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教育事业随着社会经济复苏开始向好发展,但整体来讲研究生培养人数规模很小。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1978年开始研究生招生,1981年1月1日我国正式实行学位制度,1982年6月16日我国首次举行博士论文答辩会。在此基础上,我国的学位制度、研究生培养教育不断趋于成熟。
在我国研究生培养教育伊始,全民崇尚科学,聘请的研究生导师大都为当时最先进的知识分子,导师敬业、学生勤奋、学风优良成为当时校园的主旋律。通过不断实践,高等学府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修业年限、管理考核等方面总结经验,逐步开始成立专门机构管理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从研究生培养结构层面来看,我国一开始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主要是为国家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所输送人才;随着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崛起,工业行业需要大量能够运用高新技术不断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人才。因此,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求,教育部调整了人才培养战略,即由研究型大学主要承担理论基础扎实的学术型人才培养,大多数高校负责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解决某一行业领域实际问题能力且具有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逐渐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从研究生群体主体来看,在知识匮乏的年代研究生思想较为单一,其学习主要以“从事科学研究”为目标,为填充国家在某领域的技术空白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先后经历过四次招生规模的扩张,研究生群体的思想向着多元化发展,高等院校如何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現状分析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2]。考研升学对于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大学生来说是很好的选择,这也符合我国科技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但是,近年来,由于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本科毕业生就业难愈演愈烈,以致考研热度一路攀升,升学成了大部分本科生的“出路”。在国家层面,一方面为了缓解大学生和社会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社会对高学历、高知识人才的需求,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随着研究生数量的日益庞大,暴露出了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一些问题。
(一)研究生思想水平良莠不齐
作为成年人的研究生,整体来说思想更加成熟、知识视野更加开阔,但是也存在一些方面的问题。首先,研究生已经经历了本科完整的教育,三观已经基本形成,对自己的人生规划相对比较清晰,对社会发展规律也有自己的认识,在接受来自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显得不以为意;同时,研究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在对国际国内形势、社会热点时事等的看法上往往又比较片面。其次,大部分研究生缺乏精钻细琢的科学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择业价值观还停留在“有钱有闲”的层面;同时,研究生相较本科生而言维权意识更加强烈,尤其遇到入党、评奖、评优等涉及自身利益时,思维取向趋于“利己主义”,这种“利己主义”思维的存在非常不利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譬如在开展研究生发展党员工作时就很难考察他们的“入党动机”。
(二)教育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完善
研究生培养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时间尚短,部分高校还未形成良好、高效的教育管理体系,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往往与本科生粗略地“画等号”,管理机制滞后。对于研究生管理工作人员来说,一方面要执行学校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生个体思想较为成熟,与本科生相比差异较大,教育管理工作很难开展。此外,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员配备不足,部分院校研究生辅导员配比远达不到1∶200的标准。同时,研究生辅导员一般会身兼行政职务,除需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等工作以外,还需要承担招生、答辩等工作,分身乏术,导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浮于表面,难见成效。
(三)“教”与“育”相分离现象明显存在
在国家深入推进“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各高校极力追求发展学科建设,而不太注重学科文化建设和学术氛围的营造。往往以“成绩”结果为导向大力发展“教”与“学”,在加大对科研投资力度的同时,忽视了高校“育人”的根本职责。在研究生课程方面,高校研究生课程一般以授课为辅、自学为主,授课教师大多数都只完成专业基础教学,在课程思政方面不够重视。部分专业教师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识不够,近年来社会上频频爆出研究生学术失范、道德缺失案例,一定程度来讲这不是研究生个性问题,侧面反映出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多“育”少的现状,道德教育引导效果不明显。
(四)研究生培养质量有所下降
研究生人数的扩增直接考验着高校的师资力量、科研资源、管理体系等是否能够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求。部分高校对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认识不到位,片面追求培养规模的扩张,忽视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扩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部分高校的生源质量,研究生能力水平不足以完成质量合格的课题研究,学位论文质量得不到保证。研究生导师队伍扩大,导师之间的水平差距较大,学术水平高的导师所带学生数量较多,且一般要承担很多其他科研以外的工作,从而导致对学生指导精力不够。同时,在研究生学位管理上,一些高校院系内部的质量管控不到位,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位“注水”现象。另外,高校科研资源的短缺也是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三、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新思路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其培养质量不仅反映高校的教育水平,更影响着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要求,高校研究生教育应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生为本,结合研究生共性和个性成长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科研能力培育、综合素质培养融入研究生成长成才全过程。
(一)以价值引领为导向,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
1.强化党建引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高校党建工作是引导青年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坚定爱党爱国政治立场的重要阵地。一个支部一面旗帜。要从党支部入手,通过落实支部“三会一课”,精心开展“讲好中国故事”“青春向党,铭记党恩”等特色主题党日活动,以更宽广、更深入的视角学习党史,引导青年学生铭记光辉历史,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永远信党、爱党、跟党走。一个党员一盏明灯。要重视对研究生党员的再教育,创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我的科研成长之路”等品牌栏目,邀请学科领域知名校友或支部优秀学生党员进行分享,让青年学生从第一视角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之发展、国家之强盛,增强新时代青年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心有所信,方能远行。要以党建引领促进科研发展,引导新时代新青年将报国之志转化为实际行动,心怀“直挂云帆济沧海”之志,真正做到将个人奋斗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
2.聚焦思政育人,构建全程育人体系。高校要充分发挥研工部和研究生院合署办公的优势,把研究生思政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各个环节。首先,对于研究生低年级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各级领导和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思政教育观,持续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二级学院要立足于学科特点,建设性开设科技和科技哲学等特色思政课程,培育研究生科学思维和科学家精神。研究生授课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渠道培育学生将理论研究运用到实践探索中去,培养研究生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高校教务系统可以开发“教学质量跟踪评价”功能,方便学生将教师的师德师风、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等及时跟踪反馈,督促授课教师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真正实现“育德于教”。其次,对于研究生高年级学生,应注重在科研项目实践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导师可以结合企业、工厂、林地等实践基地进行项目选题,引导研究生关注科技、民生、国内外形势等,广泛了解研究领域的动态发展。要通过调研获悉劳动者的工作现状与真实需求,在强化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时代责任担当的同时,培育学生投入科研活动的真情实感和攻坚意志,进而树立科研报国的远大志向。
(二)以专业科研为抓手,多角度全方位创新开展研究生教育
1.推进学科分类体系建设,构建“T型”培养模型。研究生教育是为国家发展培养高精尖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应按照“做强理工、做优文科、做特教育”原则加快推动学科分类体系建设,抓好研究生专业教育,着力构建“T型”培养模型。其中,“T”的“—”代表专业学习的广度,“T”的“I”代表研究生专业学习的深度。面对研究生规模的扩增,高校亟须加大对学科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给导师和学生提供开展科学研究的更好条件,充分保证研究生专业学习的深度。然而,一个人在专业领域研究的深度往往基于其知识拓展的广度。因此,应积极建设以通用能力、素质培养以及拓展性的跨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合理配置研究生低年级通识课程模块,拓展研究生专业学习的广度。同时,也要重视研究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引导他们多读“无用”的书、多读“不懂”的书,引导研究生树立跨专业的整体思想视野。
2.加强学术活动体系建设,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学科、学院、学校三级学术交流平台,由研究生院、研工部和二级学院牵头,搭建“大师讲坛”、“研究生学术年会”、“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等活动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支持和鼓励研究生参与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和企业技术研发,引导研究生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不断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将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列为研究生毕业考核重要指标。导师应在研究生日常学习科研中加强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引导研究生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学术操守;对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的研究生要严肃处理,不断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
(三)以內涵式发展为焦点,抓实全员育人,以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1.加强顶层设计统一思想,完善管理体制机制。高校上下要统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体制机制入手,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校思政育人整体规划,建立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沟通协作、研工部组织协调、各学院党委具体实施、辅导员和研究生导师分工合作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机制,配齐配强教育管理队伍,形成育人合力。高校应从研究生学科培养方向和学生个性特点出发,整合教育资源,探索建设优秀导学团队;理顺学校、院(系)、研工部和学工部、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等各管理环节间的相互关系,做到既分工明确又相互衔接,切实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工作水平;建立学院党委委员联系研究生党支部的制度,创新日常管理与教学管理的深度融合机制。
2.重点建设两只队伍,发挥协同育人合力功效。首先,要从制度上完善研究生导师管理机制,规范导师行为,落实导师责任。研究生导师要在发挥专业知识教育主导作用的基础上,破除“唯学业论”,不断提升思政教育、心理辅导、就业辅导等方面能力水平,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要努力构建优良导学团队,打造“思政教育+学术研究+日常管理”三位一体的导学团队育人模式[3]。其次,高校上下应明晰研究生辅导员角色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不断加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其素质能力;明确研究生辅导员岗位职责,使其聚焦主责主业;创新“分散培养”情境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4],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要在专业教育和日常管理等不同阵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也要建立定期交流、动态研判和对策研讨机制,搭建起了解学生日常学习和心理状况的“桥梁”,切实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际,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合力功效[5]。
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教育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础。因此,高校必须坚持围绕“三全育人”理念,从体制机制构建、制度完善、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以及创新性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等方面进行改革和突破,切实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湛中乐,康骁.通过“校内法”保障学术自由:以1912—1937年的北京大学为研究对象[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2] 夏祥伟,斯阳,郝翔,等.加强研究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1(Z2).
[3] 张君博,霍学浩,高宇星.基于导学团队育人共同体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研究[J].江苏高教,2022(5).
[4] 周惠芬.新形势下研究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事務管理融合式发展研究[J].教育观察,2021,17(10).
[5] 施卫华.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协同育人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1,13(4).
[责任编辑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