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高校坚持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声乐文化的路径

2023-06-21朱明

艺术评鉴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化发展声乐教学文化传承

朱明

摘要:传统民族声乐文化是我国声乐艺术文化的“根”与“魂”,涵盖传统民歌、传统戏曲等艺术表现形式,并且在语言风格、曲调风格等方面各具特色。在对待传承和发扬我国民族声乐文化问题时,应该秉持理性、科学的态度,不能一味抛弃传统声乐艺术内容和形式,要有选择地借鉴和融合,尤其是涉及高校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教学,应当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绽放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风采。本文围绕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究高校把握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方法,从“守”与“变”两个层面展开分析,思考传统民族声乐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民族音乐  声乐文化  文化传承  文化发展  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2-0134-05

文化凝结着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和特色。声乐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声音、语言、曲调等形式,反映人类精神、思想、情感等。由于不同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受生存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声乐文化。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有责任和义务,挖掘与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声乐文化,丰富传统音乐教育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不同民族文化中徜徉,把握不同民族声乐文化特色,从曲调旋律、风格特色、语言运用等方面加深理解。这样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利用所学专业声乐知识,从事与音乐文化教育领域相关的工作,并且可以回乡创业,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才能,为家乡的留守儿童提供了解音乐文化艺术的机会,承担起传承和发展民族声乐文化的责任。

一、民族声乐文化传承与发展

(一)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

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于“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各种流行文化、外来文化大肆兴起,人们在外部环境和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对本土文化、原生态民歌的认识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各类作曲家、作词家、歌手对传统民族音乐作品的改编和再创作。一方面,对传统民族音乐作品的改编和再创作,有助于促进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以新的创作理念、创作思路。但另一方面,很多作曲家、作词家、歌手对传统民族音乐作品的改编过于迎合大众审美,追求流行化音乐元素,偏离了民族声乐文化内涵。所以,当改编后的作品呈现给公众时,并未起到对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作用,反而弱化了其民族味。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在研究传统民族声乐文化时需要深思,如何才能把握传统?如何才能守住民族声乐文化的特色?在“守”的方面,高校应该认识到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是我们声乐艺术发展的“源”,是民族文化生命力的体现,如果离开声乐艺术的“源”,也就意味着艺术本质发生转变,在漫长历史长河和时代发展中逐渐淘汰和遗忘。所以,高校要提高声乐教学中传统民族声乐文化渗透比例,提高重视程度,从课程重新规划设计、教学结构调整、教学设施完善、合理运用传播媒体、开展互动交流等方面落实,以此确保声乐教学的实效性。

(二)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发展

发展的关键在于“变”。在变化中深化创新,对传统民族声乐文化既传承又创新发展,辩证认识。但由于一些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固化,采用统一化教学形式和注重唱法、技巧方面的传授,会导致学生学习方法单一,一味模仿。在缺少对民族声乐文化底蕴和知识积淀的基础上,会使学生演唱方法出现学院化、趋同化、同质化的弊病,形成“千人一声”的学术现象。对于这一现象的思考,实际上是在考虑声乐文化艺术的“共性”和“个性”的问题。但是否改变和发展传统民族声乐文化艺术,即抛弃“共性”而发展“个性”,改变民族趋同唱法,彰显民族特色艺术成分,其实并不尽然。因为存在即合理,民族文化艺术并无对错之分,民族唱法也并无优劣之分。不同民族声乐文化艺术代表着不同民族、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各自生活、文化习俗和差异化审美,并不能刻板地利用科学评判标准简单地衡量和理解声乐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更不能盲目追求“变”,在“变”的同时,也要坚持适度原则,找到合适的改变契机和改变的必要性,如果只注重改变结果,而不考虑改变的适合性,则会失去改变的意义和价值。因此,要求高校要梳理改变路径和思路,理清改变的内容和形式,要确保内容准确和形式多样化。同时,高校在声乐教学中,应当注重音乐人才培养方式和传统民族声乐文化传播形式的改变,结合语言表达创新、发声技术创新、声乐作品内容创新,开展相应的演唱教学和实践操作。为此,“变”是创新的要求,并不能简单重复或者为了“守”而停滞不前,要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表现传统民族声乐文化,使传统民族文化引领声乐作品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时尚。

二、民族声乐文化的“守与变”

(一)在“守”中渗透出传统民族声乐文化

一些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一直以来都以美声唱法为主,对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缺少重视,在教学中渗透不足,才导致学生容易忽视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价值。因此,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实现本民族音乐文化理论重构与文化价值回归。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平衡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按照“传承”“发展”“两步走”策略实施,还要在不同实施阶段进行阶段性探讨和总结,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民族声乐文化。但是要注意的是,将传统民族声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并不是指在过去美声唱法基础上融入传统民歌,要避免学生出现“美声+民歌”的学习思想,要以民族各类唱法、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作为传承和发展的根基,切勿本末倒置。对此,高校应该在声乐教学中增设传统民间声乐文化艺术课程,调整教学比例,并邀请民间艺人、对传统民族声乐文化有研究的学者,让他们为声乐专业学生传授民间声乐知识、文化思想,并将民族民间声乐作品作为主修声乐专业学生的必唱曲目。此外,在声乐教学中还可以借鉴传播成功的案例,借此向学生展现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魅力。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民歌中国”栏目,还可以搜集各种晚会、民族声乐艺术比赛、音乐会等资料,或者利用民间艺人、戏曲演员、大型节日的传统文化庆典以及传统活动中的各种音乐形式等,通过多种音乐形式激发学生们对传统民族声乐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自觉传承和演唱这些曲目,汲取音乐营养,以此克服墨守成规的弊端,保留声乐艺术的民族性,成为传統民族声乐艺术传承的合格接班人。

(二)在“变”中创新声乐演唱形式

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要守住“源”,又要敢于创新突破。“源”是传承根据,创新是发展途径。但是不能因为害怕失去民族之源而裹足不前,如果学生在学唱民歌时总是演唱山沟沟、大草原的老调,也容易出现审美疲劳和学习倦怠心理,无法提起演唱的兴趣。所以,高校声乐教学要在实践教学中创新突破各种声乐艺术的演唱方式,从语言、曲调、发声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尝试。比如,在语言创新方面,可以尝试融入地方方言特色,演唱与创作民歌、歌剧,像粤语方言、陕北民歌等,体现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强烈的民族气息和地方语言特色。在曲调创新方面,可以尝试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方式,在“旧曲调”中增加新的创作元素,使中华民族传统声乐艺术、本土老调在翻新中融入现代生活。例如,薛之谦的作品《演员》就融合了民族声乐元素,以陕西特色唱腔和在“旧曲”中填词的方式,创新内容,使其不仅展现民族风情,也有现代音乐的特色。在发声技术创新方面,要改变单一的演唱方式和同质化的演唱音色,可以借鉴传统民族声乐的发声技术,改变以往以美声为主导的演唱方式。作为高校声乐教学工作者,要將传统民歌、戏曲、曲艺这些长期被排斥在声乐教学视线之外的演唱形式纳入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并且传统民族声乐文化艺术的传承还要重视其理论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加强理论研究资料的整合,将不同声乐艺术按照语言、旋律、发声等风格特征进行分类整理。同时,在演唱形式、发声技术方面可以进行跨界演唱,加强对演唱“个性”的培养与重视。

三、民族声乐文化的教学策略

(一)重构传统民族声乐文化教育观念

高校对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从改变教育观念开始,通过传统民族声乐文化教育观的重塑,提升学生民族传统声乐文化自信心,让学生认识到提升自身声乐专业能力、演唱能力,这离不开本民族深厚的精神文化土壤。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并且主动了解和熟悉传统民族声乐的文化内容、旋律、语言风格、声乐代表作品,体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传统声乐文化,并将这些各具特色的戏曲、民歌纳入到教材和课程内容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家乡的音乐作品。家乡的歌曲是集地方语言、地方文化特色的音乐,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和文化精神往往是该民族的思想、智慧的发源地。学生可以从自己熟悉的家乡文化、家乡之歌入手,将其作为了解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第一站。此外,传统民族声乐文化带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比如,以南北作为地域划分之界,南方气候温和、山清水秀,南方人民性格、文化创作方向都呈现出温婉、婉约、细腻的特征,所以很多南方民歌曲调旋律都表现出舒缓、轻柔的风格特点。而北方则相反,由于北方土地广袤无垠、气候寒冷,早期以口头传唱、对唱等形式盛行,为了能够听清对方声音、抵抗严寒,通过大声演唱的方式调动演唱热情,长此以往,形成了豪迈、粗犷、高昂的北方民歌特点。因此,我们在欣赏南方民歌和北方民歌作品时会鲜明地感受到极具个性和风格迥异的传唱形式与风格特点。像南方民歌作品《茉莉花》,就是清代流传的小调,在江苏、河北等地区有多个传唱版本,展现了江南的婉约风情,抒情的曲调和柔美的旋律也十分打动人。北方民歌传唱度较高的作品有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融入了地方语言,唱出了陕北人民在特殊历史时期的苦乐悲欢。

(二)在丰富内容基础上开展相关课程

丰富教材内容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基础。高校应该广泛搜集资源,重新编写和充实传统民族声乐教材内容,利用好采风和艺术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气息以及蕴含的情感、精神、价值取向。一是,搜集和整理本民族传统声乐文化资料,选取贴合声乐教学的主题,在语言、旋律、内容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的典型曲目。二是,按照教学任务和要求,采用选编、改编等方式,以创新性思维,保留原有曲目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从曲调、风格、语言等方面进行创新改编,注入新的音乐元素,让作品以新面貌传递民族文化思想,以此为这些带有传统民族声乐文化标识的作品拓宽传播渠道,让更多听众了解这一类作品风格、旋律的特征。与此同时,加强对民族声乐理论的研究,在完善的理论基础上,丰富课程内容,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并对文化进行再创造。比如,咬字技巧是学习民族声乐理论的重要内容,但是想要掌握这一技巧并不容易。这一技巧的形成与中国汉字特征息息相关,所以在掌握咬字规律和咬字技巧方面,要求字正腔圆。比如,在《度曲须知》和《方诸馆曲律》中,通过对反切的阐述,分析其对唱曲的作用,以此深入理解咬字技巧。地方高校在规划设计传统民族声乐相关课程时,除了应该对传统民族声乐理论有所掌握,在内容设计上还要突出民族特色,开设民族文化欣赏、传统声乐演唱教学与实践等课程,挖掘民族声乐作品蕴含的文化内涵,强化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作用。

例如,教师可以将声乐课程教学与爱国教育相结合,搜集有强烈民族情怀和民族凝聚力的音乐作品,如《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唱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的希望》等作品。这些作品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国情怀,歌颂了祖国在面对无数挫折和磨难后依然以坚定的信念不断发展壮大,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齐心协力,共创美好家园的精神。这种带着正能量、激励性质的音乐作品融入声乐课程建设中,不仅可以拓宽教材范围,丰富内容,还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精神,让学生在了解歌曲内容、聆听旋律、感知情感中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在课程实施中,高校还可以借鉴其他高校在地域声乐文化课程体系建设中的成功案例和教学经验。以地域文化为载体,建设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音乐课程,并且还可以将地方声乐文化与高校声乐教学结合起来,采用整合策略,将地方特色音乐内容与高校音乐教育协同发展,为更好地将传统民族声乐文化融入课程规划体系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三)加强改进传统民族声乐教学手段

针对过去一些高校传统民族声乐教学手段单一,以讲解声乐演唱技巧为主,忽视传统民族声乐文化内涵的问题,在声乐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借鉴与继承的关系,采用中西合璧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在引进和借鉴西洋声乐艺术文化的同时,将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内容融入其中,通过对比分析方式,让学生突破过去单一学习美声唱法的局限,在了解西洋声乐艺术的同时,更要立足于本民族传统声乐艺术文化,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在呼吸、发声、咬字、吐字、共鸣腔等方面的演唱技巧,使学生将二者相结合,深入学习和研究。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在声乐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促进课堂活动、课外活动、民俗活动等多种声乐课程教学实践活动融合,让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发展落地。比如,高校可以在运动会开幕式中设置文体表演活动,以重庆某高校为例,该学校运动会开幕式选用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土家族摆手舞作为开场节目,选取了地方代表性民歌作品,如《太阳出来喜洋洋》《黄杨扁担》,在音乐内容、曲调、旋律风格充分展现了浓厚的地方音乐文化特色以及朴实自然的民风。此外,还可以将课堂音乐教学、文艺汇演、大型艺术活动、民俗活动等结合起来,以土家族宗教祭祀文化为核心,贯穿到各类活动中,使学生在多种艺术活动中体会土家族声乐艺术文化氛围,在氛围感染和带动下,自觉传承与发展地方特色声乐文化。而在民族声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同时,学生不仅掌握了摆手舞、艺术展演方式等,还领会了土家族传统宗教祭祀文化内涵,让传统民族声乐文化艺术之美植根于学生内心。

(四)建设传统民族声乐文化教学平台

如今,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育领域新的变革,也让数字化技术与教育事业的联系日益紧密。所以,高校可以借助“互联网+”模式,通过校地合作,打造现代化信息化教学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以传统民族声乐文化为核心的线上学习体验中心,并按照音乐内容、音乐曲调、旋律风格等要素划分不同知识模块。同时,以地方声乐文化作为发展和创新的出发点,加强地方文化教育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与此同时,加强与各类文艺团体、艺术教育机构的沟通与合作,打造以本土民族声乐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研究基地、线上交流与体验中心、实训教学基地等,在专业团队的指导和良好的教学体验氛围和发展渠道中,提高学生文化认知与文化审美,帮助学生掌握节拍、演唱技巧等。此外,教师在利用数字化技术,通过“互联网+传统民族声乐教学”模式传播民族声乐文化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培养学生多种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第一,搭建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利用平台传播和资源共享优势,开展传统民族声乐文化表演、声乐比赛以及校地合作节目展演等。第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搜集有关歌曲的演唱视频,在播放歌曲的同时,再利用声谱波形技术分析歌曲的节奏和声音图形,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刺激和调动下掌握声乐演唱技巧,感知传统声乐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第三,老师可以利用数字化分析技术功能,让学生感知自身在演唱中的声音状态、演唱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对声音的敏感性和辨识能力。比如,通过数字化设备将每段乐曲的演唱状态录制下来,每录制完成一小节,对照正确演唱方式,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明确自身哪些演唱技巧和方法是已经掌握的,从呼吸方法、节奏、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逐一排查。通过对照分析和问题导向,逐渐找到适合自己最佳的声乐演唱状态,提升声乐演唱乐感,锻炼学生声乐演唱技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面对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上,既需认识到传统民族声乐文化艺术“守”与“变”的辩证关系,同时又不能简单割裂地看待这一问题,而是要不盲从和完全抛弃原有声乐形式和内容,有选择、借鉴和容纳新的创作理念,理性看待现代生活中的流行事物、新鲜事物,要在现代文化环境基础上发展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魅力。所以,高校作为音乐人才培养教育机构,应当重塑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重新规划声乐课程,改进教学手段,通过校地合作建设教学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互联网,加强创新,并通过对学生的培养,让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发展之路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刘媛媛.论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民族文化传承[J].黄河之声,2020(23):155-157.

[2]周燕.高校聲乐教育中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分析——评《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发展与艺术风格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0(08):110.

[3]阿如娜.浅谈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在民族高校的传承和发展[J].作家天地,2020(06):148-150.

[4]郭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改革[J].戏剧之家,2019(31):150-151.

[5]黄健君.传统音乐文化传承语境下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模式探究[J].音乐传播,2019(Z1):177-179.

猜你喜欢

文化发展声乐教学文化传承
对陆良县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考
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论群众文艺对文化发展的促进
创新发展 奋勇前进 释放洪荒之力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高中声乐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大学声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