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食记》:独树一帜的“反美食”纪录片
2023-06-21掉线
掉线
《舌尖上的中国》走红后,大家习惯了以一种严肃有趣的姿势看美食,美食也成为一门不可亵渎的学问。尽管一众美食纪录片在拍摄、剪辑、地域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差异,但对美食的体现上基本高度统一,色味俱佳、芳香四溢、垂涎三尺依旧是创作者想为观众带来的最直观感受。
在这样的环境下,《奇食记》制作组独辟蹊径,大胆创新,一部号称“隔着屏幕都能闻到臭味”的国内首部“反美食”纪录片诞生了。
剧情简介:
人类的文明史,其实就是食物的进化史,在漫长岁月中,赖以生存的食物逐渐变成了美食,各种烹饪手段也让食材变得美味多滋。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美食的地图中,总有不同地区不同风味的传统被沿袭保存至今,而这些经过历史洗礼的“美食”,糅合了传统、地理、人文等因素,成为了当地人的热衷之物、游子心中家的味道,也成为了一座城市的独特记忆。
不过,这些传统美食在外乡人眼中,似乎有着另一种符号化的概念:奇葩、可怕、难闻……主创团队以此为灵感,搜寻遍布在中国大江南北的“奇葩”美食,体验当地风土人情,探寻美食与地域、人文之间的关系。
《奇食记》的“奇”,在于对地域传统的延续。提到奇食,大多会在食物的前缀上冠以地名。大到柳州螺蛳粉、兰州浆水、鹤庆吹肝、独山三酸等城市名片,小到广东中山神湾镇炒禾虫、福建永春湖洋镇尿肉尿蛋的家乡特色,这些奇食的背后饱含着更丰沛的传统积淀。
例如对很多人而言谈之色变、避之不及的尿肉、尿蛋,却是永春当地一道传统大菜,往往在祭祖仪式、家族聚会等重要场合才会食用,烹饪者也多为当地有声望的宗族领导。尽管这道菜只凭菜名就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却是当地人民关系和睦、家族团聚的重要象征,意义非凡。
《奇食记》的“奇”,在于大胆创新。无论画面、解说还是配乐,《奇食记》都与传统意义上的美食纪录片大相径庭。据导演王冰透露,《奇食记》并非大家习惯的“娓娓道来”式纪录片,而是借鉴了各种电影、动画、vlog,乃至武侠、言情、惊悚元素的文案,解说、BGM、调色也烘托了奇食的奇境。因此,观众能看到在寻找含有毒素的见手青时,背景音乐逐渐变得惊悚诡异,画面晃动旋转、上下颠倒,好像真的因为吃见手青患上了小人国幻视症。
德宏牛撒撇
德宏傣族撒撇,颇受当地各族群众喜爱。此菜的制作方式是用净瘦黄牛肉一公斤剁成肉酱,在开水里氽熟,再把刚杀的牛苦肠兑水煮涨,用纱布过滤后备用,然后把新鲜韭菜和茴香切细后挤去水分,再配以香柳、盐巴、辣椒面、味精等调料,把牛肉酱、苦水在一起搅拌均匀,即可食用。撒撇制作考究,刀法细腻,用料新鲜,佐料齐全,费时费工,是典型的功夫菜。
撒撇因有牛苦肠水,不但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而且有清热解毒和健脾开胃的功效,初食有点微苦,再食回味悠甜。配上具备药效作用的植物佐料,撒撇便成了一道口味極佳的药膳食谱。
灌云豆丹
豆丹是豆天蛾的幼虫,以吃大豆叶子、洋槐树的叶子为生,是天然无毒、无公害状态生长的昆虫。豆丹在山东大部分地区及苏北地区尤为多见,成熟之后会钻入地下蛰伏,待来年羽化为成虫。豆丹虽然是大豆的天敌,但是它的肉浆却无毒无害,是一种特佳的高蛋白食物,做成菜肴,十分鲜美,并有治疗胃寒疾病和营养不良的特殊疗效。
传统的做法先把豆丹放到水里浸泡溺死,然后用一根擀饺子面皮的面杖,垫上一块木板,把溺死的豆丹从头到尾擀出内脏,放到水中清洗,去掉粪便即可。然后把擀出来的肉放进开水锅里稍煮一下,使肉凝成完整的长条,接着把凝成条状的豆丹肉炒一炒装起来,再把大白菜或者丝瓜清炒,然后加上红辣椒、大蒜等调料烧煮即可。
很多人认为豆丹是虫子,一般不敢吃或不愿吃,尝后才赞不绝口。如今,豆丹已风靡到淮海地区的饭馆,不再是灌云独有,但其做法与风味,还是以灌云为翘楚。
泉州土笋冻
土笋又名涂笋,据《闽小记》载:“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异,但闻生于海滨,形似蚯蚓,即沙巽也。”历史上最出名的要数晋江安海的土笋冻,味美甚鲜,在《闽杂记》也记载:“涂笋生于海滩沙穴中,今泉州海崖有产。”今安海产量最多。土笋冻呈灰白色,晶莹透明,香嫩清脆,富有弹性,和其他调料配食,风味尤佳,是福建泉州乃至泛闽南地区一带冬春季节的时令佳肴。
做“土笋冻”其实也很简单,先把土笋泡在水里,让它吐出肚里的泥浆,再铺在石板上碾压破肚,洗去肚里残余的泥浆杂质,然后加水在锅里猛火旺烧,只需滚沸两三分钟就成。经过泡、压、煮三道工序后,将土笋和汤汁一起倒入事先备好的模具中冷却成型即可。
雷山庵汤
庵汤,也有人称呼为酸汤、腌汤。这是一种腌制出来的汤,味道非常酸臭,因为原材料就是剩菜和剩饭。贵州的雷山人民,最熟悉这种酸臭的味道,对居住在山林村寨的老人家而言,庵汤是比猪肉还要金贵的东西,宁愿没肉下饭,也不可没有庵汤。以至于村寨里家家户户都有一罐自家流传下来的庵汤,也就是老汤。
在还没有开发道路之前,雷山人面临一个大问题——食材的保存。虽然家家户户都会养猪、养鸭,还可以到河里捕鱼,但是这些食材很难保存下来,在阴雨绵绵的季节,食材很容易变质发霉。智慧的雷山人想出了方法,把剩饭剩菜收集到一起,用食盐腌渍来保存这些食物,没想到剩菜剩饭经过自然发酵,产生一种奇异的酸臭味,本来想丢掉这些东西,无意间有一个人尝了一下味道,发现发酵后产生的汤汁竟是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这庵汤的做法就形成了。
庵汤是需要不断换新的,每次都要加入新鲜食材,不断添上用掉的庵汤。这就和老卤一样,虽然看起来用了数十年,实际上每次都用干净新鲜的食材下去补充,就像喝掉一半水,又加入一半水一样,永远不少,而且庵汤和老卤中存在大量盐分也预防了食物变质,细菌也难以滋生。
白沙鱼茶
鱼茶,是海南白沙民间对一种类似寿司食物的叫法,是海南省居住于高山山区的人们最喜爱的传统食物。主要食材是经过天然发酵过的高山熟稻米,再加上鲜鱼肉、鱼腩、猪肉、牛皮或鸡蛋等做配料,味道鲜美。
鱼茶味酸而微咸,甘香可口,诱人食欲。凡是吃过鱼茶的人都对它赞不绝口,咬食时柔软且稍韧,气爽神清,五内透明,深受中外食客的青睐。由于天然简单食材的组成就是米饭和鲜鱼,要吃出鱼茶的鲜美味道应该当成饭食直接食用,也可以当配菜进食。吃剩余的米饭可以再打入一个生鸡蛋搅匀,又是另一番美味。
作为一档美食纪录片,《奇食记》不单单专注于色香味,而是让丰富的美食与复杂的自然环境和多样的饮食习惯相融。对于观众而言,这部纪录片让他们叹为观止,并能深深感受到中华美食的浩瀚与纷繁。
对于主创团队来说,他们更希望传递一种平实的观念——食物没有贵贱之分。对于一座座城市来说,在时光中留下一段历史,在历史辗转间诞生一种食物,而这一种食物逐渐烙印出一座城市,如此生生不息的奇妙,便是《奇食记》的最“奇”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