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观视域下民族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

2023-06-21刘德崇

艺术评鉴 2023年4期
关键词: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刘德崇

摘要:当前民族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教学体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人才培养特色不足。为此,高校应当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研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考评体系等方面创新发展,有机融入文化生态观,让民族音乐文化被不断纳入高等教育中,使其得到良好的传承。

关键词:文化生态观  民族高校音乐学专业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4-0105-04

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中国音乐专业教育已经由传统的“口传心授”演变为一种现代学科式教育,且具有科学性和综合性的教学体制。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音乐教育借鉴西方音乐教育体制的规范性,结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各种资源素材,形成了独立的分科体系,且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了包括技术技巧和理论等在内的综合性教学体制。多年来,中国音乐教育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也促使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1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推行“扩招”政策,各地方院校对于音乐学科的吸纳和教学研讨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势,而在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也构建了多样化的民族高等院校音乐学教学体制。虽然近年来所取得的教学成果十分显著,但是在教育事业如火如荼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尤其在民族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领域,文化生态观的适用性以及拓展性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使得教学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影响到社会音乐文化的发展与平衡。因此,在这一视角下,思考民族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教学改革方向性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文化生态的基本理念及其与教学改革的衔接

众所周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各种元素相互之间互为依存,通过融合发展的方式,使得人类社会逐渐向前发展,也演变出更为高级的社会文明。作为一种抽象的精神领域存在方式,影响着人类精神的塑造和社会制度的建立健全。尤其在生产力相对发达的社会中,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更加显著。所谓“文化生态”,是在纵向的文化历史长河中逐渐积累,且在横向的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交错文化景观。这种生态具有历史性、开阔性、自由性和立体性的特点,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由人类造就和传播的新文化。这种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对于自然的崇拜,并且顺应自然的力量,以保护自然环境和保护历史文化作为基本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之间的和谐发展。文化生态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生态价值,也代表着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逐渐获得的真知。在人与自然文化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中,可以促进社会更加繁荣,也促使人民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生态的构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5000年的历史文明,中国社会经历了无数次的朝代更替,在此过程中所积累的短暂社会文化生态往往会遭受严重创伤,而在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或政治体制建立之后,才能得到缓慢的复苏和继续发展。因此,民族文化生态具有独立的发展轨迹,且来之不易。众所周知,中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主要是以封建社会制度作为政治基础,文化生态也具有一定的向心力,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国文化生态形成了以农村为主要阵地的发展态势,并获得了广大底层人民群众的认同。各民族同胞对音乐文化有着独特的理解,所形成的歌唱、器乐、舞蹈也千姿百态,体现出各族人民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态内涵。而在20世纪之初,延续千年的封建帝制走到了尽头,农耕社会也被新的工业社会所取代,新的音乐文化和生态环境造就了新的艺术品类,这无形中对传统民族文化生态是一种打击。而随着社会不断向前迈进,如今城市文化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适性的、主流的、具有大众审美认同感的文化生态,曾经最炙手可热且具有最广泛社会支持的传统音乐文化则逐渐被边缘化、小众化,甚至在衰退过程中断代遗失。为此,在当代社会环境中,有学者提出了“文化生态”这一概念,旨在重新回溯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风貌,再现各民族音乐文化,以及在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历史积淀,以期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应有的传承保护。

从另一角度来看,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中国音乐教育体制如今已然形成了在专业教育领域包括音乐学院、综合类院校、师范院校、高职高专等在内的自上而下的音乐专业教育学科体系和教育系统。其包含的音乐教育种类十分丰富,培养出的音乐艺术人才也适用于各个层级的社会文化需要。但是,在音乐教学风生水起的背后,我们也发现一些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比如:音乐教育存在着自下而上的趋同。这种趋同性主要体现在音乐学科内部专业的设置、教育方法、课程内容、评价指标、教师队伍构建等等各个方面,其所传授的音乐知识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这对于各个层级的音乐教育主体而言,产生互相博弈和竞争的关系,在音乐人才的培养和未来向社会职业领域的输送方面也存在着恶性竞争的关系。但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音乐教学体制并没有将文化生态观纳入教学系统中,更没有体现出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层级音乐教学体制本身的教学特色,长此以往,在内耗的过程中不仅仅损失的是一些音乐教学主体自身的形象和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文化生态观的无视会使得社会音乐文化环境单一,传统丰富多彩的音乐类型会随着这样的教学体制逐渐转为固定的、不可逆的教学结果,也会使原本内涵丰富、形式多樣的民族音乐文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绝迹。

因此,在今天的教学改革研究过程中,首要的是在民族高等院校的教育体制内部深入渗透文化生态观理念,思考如何将本地域和本民族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民族资源深刻融入音乐教学本体当中,并获得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从文化生态观与民族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具体教学改革衔接层面来看,应当从教学目标、教学体制内部的各种元素以及教学评估等几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出文化生态观,也使现有的教学体制能够得到根本性的良好转变。

二、文化生态观视域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广西地处中国南部边陲,是中国南部的一颗璀璨明珠。广西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更是十多个少数民族聚集的重要地点。在广西的山山水水中,世代居住着少数民族的人民,他们能歌善舞,热爱劳动,生活中更将音乐视为必备的生活元素。在社会进程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广西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生态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延缓变化,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逐渐加深,其也不可避免地遗失了许多重要的传统音乐文化习俗。值得庆幸的是,自新中国成立伊始,便有许许多多的文化艺术工作者来到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对这里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调研考察,并将诸多重要的音乐资源通过录音录像和文字记录的方式保存下来。当然,21世纪以来,国家文化部门建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也收纳了许许多多有关广西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内容。当地政府部门通过资金拨款和活动组织等方式,不遗余力地宣传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并将其作为广西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但是我们也看到在整个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中,有关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资源总体上呈现出“叫好不叫座”的景象。虽然青少年群体和社会大众都深知这些民族音乐文化的珍贵,但是很少有人能够设身处地地进行欣赏或学习。在今天科技、媒体、教育水准、社会接纳等各个层面突飞猛进的条件下,通过文化生态观的视角对民族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使其能够体现出地域性、民族性和特色性的教学内涵是十分必要的。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区域性的民族音乐文化需要在当下得到保护與传承。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重要的聚集区域之一,这里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少数民族在休养生息的过程中也形成了独立的文化群落。相对于汉族音乐文化以传播促传承的演进方式,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往往呈现出孤岛式的形态,只能在本地和本民族内部进行传承,但是也正因为有如此缜密的传承链条,才使其在传统文化进程中始终保持着独立的形象和良好的发展态势。这里的音乐文化体现出一种原生态和纯天然的质朴特性,体现出历代少数民族人民在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程中所积累的文化生态结晶。这些重要的音乐文化资源更是广西本地文化实力和文化质感的重要体现。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更显得弥足珍贵,因为它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逐渐加深,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环境的失衡问题和音乐文化的传承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因此,对这些宝贵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及在整个国家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协调发展问题是十分重要且迫在眉睫,需要通过卓有见地的教育规划和改革引导将其融入教育进程中,通过教育成果和后备人才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并使其在创作、表演鉴赏和理论层面均得到良好的发展。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同样需要在文化生态观构建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音乐教育引导。在当前的少数民族教学体制中,形成了相对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这对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民族地区学生的成长环境、生活方式、语言文化、心智结构等与汉族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使得在整个教育进程中需要特殊对待、深化认识、转变理念,促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并且展现出特色化的教育效果。而在此过程中,有关音乐层面的教学也需要精准应对教学对象,使其能够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对本民族音乐文化进行良好的继承,这就需要在高等教育体制中时刻把握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资源形成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对接,从而促进音乐教学本身的发展,也促进少数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三、文化生态观视域下教学改革目标

相关民族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已然进行了多次的改革探索,但由于每一次改革的目标不同,使得改革的方式和改革的具体措施向着不同维度的发展迈进。而以文化生态观作为基础的教学改革目标则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所体现出的目标方向和目标效果也与此前的教学改革有着重要区别。作为民族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对于文化生态观本身概念的理解,以及其与音乐学专业相结合的要求、特性等均需要得到人们审慎的重视,并以此为基点设立重要的、现实的目标。

首先,这一改革主要是针对丰富与充实民族地区高校办学特色理论而实施的。我国的民族高校办学起步相对较晚,在教育资源的汇集、教学方法的总结以及教学目标的设定范围方面还有着诸多不尽成熟之处,这也使得未来教学过程中有更为宽阔的空间来论证改革的方向和发展视角。在其与文化生态学相结合的过程中,应当重点采用文化生态论的相关理论,对现有的民族地区高校办学特征,尤其在音乐学领域的办学方式进行自省和深入的论证探讨。保留重要的教学理论,通过新的理论融入,形成全新的教学视角,体现出全新的教学科研价值,促进学生成长。

其次,目标设定应该针对深化高等教育办学内涵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与汉族学生享有相同的受教育权利,也应当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同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熏陶。但是当前高等教育体制中并没有体现出差异化和特色化标准,无形中也造成了“千校一面”的现象。这样的教学体制所形成的教学成果,对于推动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而言,显然起到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此,高等教育应当以更为开阔的眼界和卓有成效的方式应对不同的教育课题,在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音乐教学体制内,同样需要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量身定做的教育引导,使其能够学习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精髓,并肩负起传承和发展的重任,这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教学改革目标。

当前,众多文化生态链条维护理论上构建出的理论阐释内容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全面性、针对性和突出性,广西当地有着自身的文化历史遗存和文化内涵,因此在文化生态链条的构建方面应该有着独立的方式方法和目标。

四、文化生态观视域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式探索

基于文化生态观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改革,应立足于本地域、本民族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整体思路,形成具有本地风格和民族风格的教育素材。拒绝同化,拒绝“一刀切”,力求形成独立完善的教学体制,且在民族文化生态传承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根据当前广西本地域民族高校在教学水平方面的实际情况,拟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教学改革实施,以探索新的方式,完成教学重任。

其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由于民族高校学生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在正确处理和对待学生的文化认知、审美鉴赏以及传统民俗需求等方面,教师应当持有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在价值观念和技术技能的引导方面提供多民族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法,通过多元文化教育观念的植入,使得本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生态成果能够顺利纳入当前的教学体制中,以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明确人才培养的价值以及标准。同时,教育目标还应当放置在更为广阔的文化生态保护方面,力求在办学特色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抓住当前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历史机遇,使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得到人们认同。在教育引导过程中逐渐创新,通过扬长避短和合理规划的方式,将这些传统资源转化为教育素材,凸显特色优势,体现出民族高校不同于其他类型高校的特殊教学模式。

其二,在课程内容的构架方面,应该根据民族高校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结构优化。现有的音乐学课程组织是本着宏观层面的教学目标所设置的,虽然课程内容本身具有显著的科学性,但是显然对民族文化生态方面的关注较少,因此应该在新的教学改革模式下进行反思和重置,根据价值体系、艺术体系和审美体系的需求,将更多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素材融入课程建设过程中。丰富课程内容,并根据各民族的不同特征,开设专题的课程讲解板块。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突出理论实践创作、表演和教育传承的诸多思维范式,优化课程内容的结构组织,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实践应用能力,能够做到在未来的职业领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进行良好的传承和引导。

其三,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同樣应体现出民族特色。少数民族的学生大多生长环境与汉族学生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生活习惯、文化信仰、思维模式方面均不同于汉族学生。教师应当注重对少数民族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音乐实践能力的教学引导,突出艺术实践课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和动手能力。通过设置目标、提供项目内容等方式,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明确教学主旨,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对于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良好覆盖。与此同时,当前的教学模式也应当更具开放性,包容互联网中的音乐教育素材,纳入更多的现有理论成果以及网络新成果,使少数民族音乐形态、音乐理论以及音乐表演内容纳入音乐教学实体环境中,令教学本身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也更具感染性。同时,在艺术实践领域,新的教学改革也应当体现出创新性,在教学过程中,民族高校除了要在课堂内部对学生进行教学干预,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出其在社会应用领域的前景价值。为此,在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应当提倡充分展现学生的学习所得,通过具有创新性、自主性的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比如:可将其引入原生态的本民族音乐文化环境中,重新认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特征及魅力,并通过表演和创作的方式。在民族音乐文化生态内部体现出正面积极的影响力,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实践有着重要价值,也能够切实推动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向前发展。

文化生态观视域下,针对民族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在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功能和价值。在新的媒体和科技辅助下,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事业期待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人才,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3]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彝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和策略
对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淄博市职业院校乒乓球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