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孩子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2023-06-21

新班主任 2023年6期
关键词:复赛同理动机

在一次课堂观摩结束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走进学校,他们渴望学习与探索,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呢?

问题的答案是多样的,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达成共识:过度的掌控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这些掌控行为包括:以分数为追求的目标定位、纪律约束,各种变相的惩罚,功利性的奖励,精细化的时间管理,外在的监督和评价,盲目的竞争与攀比,等等。无处不在的掌控让孩子疲于应付各种各样的要求,体验不到学习本身的乐趣。

乐于掌控似乎是人的天性,这一天性如果任由父母发挥,最终可能导致两种后果:要么孩子唯唯诺诺、逆来顺受,养成回避型人格;要么孩子蛮横无理、自以为是,养成暴躁型人格。这两种情况都是人生的“不可承受之重”。

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西和理查德·瑞安运用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发现激发内在动机的三个最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对做某事情有决策权,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胜任——拥有某项技能,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目标;联结——爱与被爱的需要,关心与被关心的需要。满足这些需求,才能持续激发人的内在动机,让人们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情。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给自己装一个“同理心开关”

同理心就是能够设身处地体会他人的感受。我们在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时,应抱有同理心。可遗憾的是,父母更偏向于指责孩子,表达自己的不满,于是旧问题还没得到解决,新问题又出现了。同理心的本质是尊重孩子的感受,认同孩子的负面情绪和不完美,把孩子放到和自己平等的位置来看待。当你尝试着悦纳孩子时,“坏”的一面就自然会朝“好”的一面转换。

前段时间,我的女儿参加了一个机器人比赛,但初赛之后还有复赛。我和她妈妈的想法比较一致:不让女儿参加复赛了,因为复赛前要进行一个多月的晚间集训,既影响在校学习,又打乱了孩子正常的睡眠。我们与女儿沟通这个事情,希望能够得到她的理解。她很抗拒我们的决定,僵持一个多小时后才无奈地妥协:“好吧,我听你们的,不参加比赛了。但我真的非常非常想去。”我对她说:“其实,我们做这个决定也很艰难。”“不是的,你们不理解我,所以不难。”一句“你们不理解我”像一盆冷水把我从固执己见中浇醒。是啊,她心里纵然有一万个不愿意,也能委屈自己接受我们的决定,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站在她的立场上想一想呢?想到这里,我当机立断,马上电话报名参加复赛。这件事情给我的启发是:我们要在大脑里给自己装一个“同理心开关”,并時时检查它是否处于开启状态。我相信,这个开关能有效地减少焦虑和控制行为。

提供“孩子选项”,让他自己决定

父母常常这样对孩子说:“今年暑假去北京旅行。”“不做完作业就不能吃饭。”父母在做决定时,往往并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父母决定“不做完作业就不能吃饭”,和孩子决定“做完作业再吃饭”之间,区别很大,因此,无论父母唠叨多少遍,孩子都不会有任何改变。每个人天生都有“我要自己做主”的需求,当这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控制而感到痛苦,做事情的积极性就会减弱。这就意味着,父母要学会为孩子提供选项,让孩子在决策中发挥作用。

有的父母会说,有些事情根本没得选,比如在“打架”这件事上。孩子和他人打架后,如果父母不急于下结论,不居高临下地训斥孩子,那么双方都有许多选择的余地。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你能不能把事件过程讲一遍?当时你是怎么想的?现在是怎么想的?在理性的交流中倾听孩子的想法,帮助他们找到认知上的盲区,让他们自己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又比如上文讲到的机器人比赛的事情,现在回过头来看,最理想的处理方式是:我们和孩子一起讨论参加比赛和不参加比赛的利与弊,然后让她自己权衡、做决定,而不是我们先定好基调,再去寻求她的理解和支持。给孩子提供选项,并鼓励他们自己做决定,他们便会主动地跟着你往前走。

设置难度恰当的挑战任务,帮助孩子做成某件事

我之前一直认为,动机带来成就,成就又提升了动机,两者形成良性循环。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文献证明,动机无法预测成就,但成就确实可以预测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业的胜任能力增加,已成形的知识和技能提供了支援更复杂任务的基础,更复杂的任务会变得较不费力,也更有趣。当学生达到这个程度,学习本身会变成内在奖赏。因此,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滋味,或者让学生觉得自己会成功,就显得特别重要。

孩子怎样才能收获成功感呢?脑科学告诉我们,太简单或太费力的任务都不会让人开心,只有当挑战的难度恰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脑才会奖励自己多巴胺,从而让人获得愉悦感。由此可见,如何设置难度恰当的挑战任务就成了关键。女儿决定双休跟着一个户外团队挑战75公里的环岛骑行,对于这个决定我当然支持,但同时告诉她:“爸爸也会参加这个活动,成为你的队友,不是不放心,而是帮你解决后援补给的问题,让你更专注于骑行。”我的想法很简单:在能力的上限以内发起挑战,尽量避免越线之后的失败。

设置以支持自主为目的的限制

或许有父母会问,如果不加控制,孩子不就为所欲为了吗?强调自主并不意味着不设限制,只不过限制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让孩子服从我们,而是为了更好地执行他们自己的决定。以上文提到的机器人比赛为例,我们支持女儿去参加复赛,但学习与睡眠的问题怎么解决呢?我们经过商讨达成一致:孩子上课需要更加专注,缩减预习和复习的时间;在学校完成作业,如果课间没有完成,就利用中午时间完成;头天晚上参加了集训,第二天必须睡午觉。女儿自己也清楚,只有让学习、比赛、休息三者平衡,才更有利于实现目标,因此也乐于遵守和执行这些约定。当我们设置限制是为了支持孩子的“自我决定”时,限制就演变为奔赴成功的“助推器”。

责任编辑  陈建军

乔能俊

中学高级教师,“国培计划”项目专家,乔能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被评为“荆楚好老师”“湖北省优秀教研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五十余篇,各地讲学、执教公开课两百多场次。现为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教科院常务副院长。

猜你喜欢

复赛同理动机
培养孩子,从“同理心”开始
培养孩子,从“同理心”开始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2019年北京市中学生数学竞赛复赛(高一)
善良的战争:在支离破碎的世界中建立同理心
2018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江苏赛区复赛
班主任应该给学生一颗同理心
2017年北京市中学生数学竞赛复赛(高一)
2017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江苏赛区复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