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大师”进阶“秘笈”
2023-06-21吴文凤胡韵倩
吴文凤 胡韵倩
编者按
乐观的心态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这点无须赘言,但如何才能拥有长久稳定的乐观心态呢?积极心理学认为,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悲观主义者可以通过学习乐观,用一种新的方式思考和应对挫折,从而成为乐观主义者。有“习得性乐观”的人,面对失败、逆境时,相信自己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并能采取积极的措施去行动。作为班主任,我们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孩子拥有“习得性乐观”呢?
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我经常听到学生在谈话中透露出消极情绪,例如,因中考没考好来到中职学校就读,便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面对批评的时候,便全盘否定自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时,认为难度太大,自己一定无法胜任。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乐观心态,我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乐观思维模式,希望通过乐观训练“秘笈”,带领学生成为“乐观大师”。
“情绪ABC我懂得”和“归因风格大盘点”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乐观思维模式,在班会课上,我对学生进行了情绪ABC理论的讲解,与学生共同探讨了乐观的归因风格。
首先是“情绪ABC我懂得”环节,我用学生熟悉的案例导入,案例是:当你发微信给你的好朋友,但是他很久都没有回复你。这时候,你看到他在朋友圈更新了动态,你会怎么想呢?有的学生觉得朋友很高傲,故意不理人,决定以后再也不理他了;有的学生反思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才会导致朋友不回微信;也有的学生觉得朋友可能没有看到自己发的信息,或者看到了但忘记回复了,这个很正常,没什么的。紧接着,我向学生介绍了情绪ABC理论:A(Activating event)是事情的起因,B(Belief)是信念,C(Consequence)是事情的后果。在剛刚的案例中,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起因A是你发微信给朋友,但是朋友没有回复。不同的想法B,会产生不同的结果C。觉得朋友高傲的同学,就决定以后不理朋友。觉得朋友可能没看到信息的同学,就没有对他们的关系造成影响。
其次是“归因风格大盘点”环节,我向学生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你在一次重要的考试中,英语只差2分便可以获得好名次,对此你是怎么想的?在学生激烈讨论后,我用归因风格的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乐观思维训练。
归因风格维度一:永久性和暂时性。拥有永久性归因风格的人认为坏事、不幸的影响会持续存在,一次英语考试没考好,便认为以后都会考不好;拥有暂时性归因风格的人认为坏事、不幸的影响只是暂时的,这次考试成绩不好,会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考得更好。归因风格维度二:普遍性和特定性。拥有普遍性归因风格的人把坏事、不幸的打击面扩大到更大的领域或所有领域,比如因为一次英语考试没考好,便觉得自己所有学科成绩都很差,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学习天赋。拥有特定性归因风格的人把坏事、不幸的消极影响局限在特定的领域,不过度泛化。比如一次英语考试没考好,并不代表自己学习能力不好,或许数学、语文成绩还是不错的。归因风格维度三:个人化和非个人化。拥有个人化归因风格的人倾向于把坏事、不幸的原因全部归咎于自己,尤其是归咎于自己的人格特质。比如一次考试没考好,就归因于自己智商低、太笨。拥有非个人化归因风格的人不把坏事、不幸的原因全部归咎于自己或是自己的人格特质,而是全面客观地分析原因。一次考试没考好,可能有很多原因——自己没复习好,试卷太难,当时状态不好,等等。
通过“情绪ABC我懂得”环节,学生了解到,同一件事情,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看法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和影响。发生什么事情是既定的,但是如何去看待,也就是“ABC”里的“B”,我们可以选择。有些消极的思考和解读容易让我们产生悲观的情绪,进而产生一些负面的行为;有些解读和看法更理性也更乐观,会促使我们做出更多积极的行动。而在“归因风格大盘点”中,学生体会了经常使用永久性、普遍性和个人化的解释归因,久而久之会变成习得性无助,养成悲观的心态;经常使用暂时性、特定性和非个人化的解释归因,可以培养乐观的心态。
“乐观视角训练”和“记录3件好事”
在认识到个人想法以及归因风格对习得性乐观培养的重要性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两组训练。
习得性乐观训练一:选择乐观的视角。请学生先写出生活中遇到的糟心事,随即对自己说“我依然开心”,最后找出看待该事件的乐观视角。该训练的表达公式为:认识糟心事+我依然开心+因为……(列举乐观的视角)。该训练需要学生分析生活中遇到的负面事件,学会坦然接纳负面事件,随后从乐观视角分析。学生会举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我的手机摔坏了,我依然开心,因为我终于有机会买新手机了;我的期中考试考得不理想,我依然开心,因为我下次还有更大的进步空间;我和好朋友吵架了,我依然开心,因为我们找到了一个机会处理彼此之间的矛盾。在训练中,学生基本上都可以找到乐观的视角,对培养习得性乐观产生了不小的推动。
习得性乐观训练二:记录“3件好事”。“3件好事”训练灵感来源于一个实验:参与者每天晚上写下当天发生的3件好事,并简单描述好事发生的原因。所谓“3件”,是虚指,如果参与者想起了更多好事,就可以多写,如果想不起来,少写一两件也无妨,重要的是坚持。参与者坚持记录了一周的“3件好事”,实验人员在1周后、1个月后、3个月后、半年后分别对参与者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参与者的幸福感一直在持续提升。长期坚持记录“3件好事”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负面偏好”,让学生把注意力从不如意的事情上转移到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好的事情上,帮助学生习得乐观。我把学生分为4人一组,每名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记录下当天发生的“3件好事”,可以记录3件,也可以记录多件。记录方式:描述发生的好事,并简单描述好事发生的原因。在每周的班会课上,学生进行小组分享,让乐观的情绪洋溢在教室中。
高阶训练:“做生活的导演”
要想撼动思维的根基,必须对头脑中的想法进行深度分析。我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乐观大师”的高阶训练——“做生活的导演”。在训练中,学生根据场景完成填空里的内容,分析主人公的想法,并根据他的想法去推测结果。
角度一:
A事件:你向舍友借充电器,她说她还要用,之后再给你。
B这时候你想:她就是不想借给我,她是个自私的人。你感到很生气。
C你会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度二:
A事件:你向舍友借充电器,她说她还要用,之后再给你。
B这时候你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你会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角度一中,学生需要分析在该想法下产生的情绪是什么,深刻认识到想法对情绪的作用;进行角度二的训练时,其实是把情绪的掌控权交给了学生。在情绪的大世界里,你会怎么导演、怎么控制自己的想法?当不合理的想法出现的时候,如何与不合理的想法辩驳?这些是学生在活动中需要思考的问题。经常与自己的想法聊一聊,认识到想法是多元的,也是直接影响情绪的重要因素。在成为“乐观大师”的路上,我们要经常与自己的想法对话,做生活的导演,掌控自己的情绪。
我深知,“乐观大师”进阶之路绝不仅仅只有课堂上的几组训练,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将乐观训练的观念带到生活中去。当再次面对生活中的负面事件时,我们不再只有悲观的思维通道,而是多了一个乐观的选择。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财经商贸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