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公共事件中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分析在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引导研究

2023-06-21方蕾薛冬梅

知识窗·教师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新媒体

方蕾 薛冬梅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逐渐成为重要的信息载体。新媒体的产生和应用使信息的传播更具时效性。随着互联网络生态的高速发展,舆情传播生态逐渐多元化,学生在获取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过程中需要增强信息识别能力。因此,高校应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中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分析在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引导,提高思政教学水平,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

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受众群体,新媒体能帮助学生获取更多信息,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在利用互联网描述事件的过程中,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声人”通常会带有自己的情感观念和价值态度,或带有一定的不客观性,或带有一定的网络意图,凭借新媒体快速传播的特性,在短时间内引发舆论,形成网络舆情。

在接触突发公共事件相关信息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区别于主流价值观等观念的影响,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因此,高校应深化网络舆情分析与思政教学内容的融合深度,培养学生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正确对待网络舆情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情分析

(一)新媒体的构建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和无线网等载体,将相关的信息通过电视、手机等展示出来的传播形态,是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人们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能实现信息的无差别传播,使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实现实时化,方便信息传播方和信息接收方之间进行互动。新媒体的构建使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传播发展成为主流,每個人都能将自己的想法通过手机等媒介传递给相关平台的受众。

(二)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媒体单一的信息传播方式,由新媒体受众播出信息,增加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自由度,也为人们发表言论提供了最大的自由空间,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网络的开放性使每个人都能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也能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在新媒体构建过程中,网络舆情成为信息传播中互动和信息反馈的形式之一。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情具有隐匿性、可控性,以及交互频率高、信息共享开放程度高等特点。

1.隐匿性

在应用多媒体时,人们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构建虚拟的网络世界,在信息分享过程中创设一个ID来代替自己的身份,从而隐匿真实身份。在网络上表达的信息虽然是公开透明的,但是发布信息的人一般不会用真名署名。这种隐匿性是网络舆情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

2.可控性

价值观念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使不同利益的主体在开放的网络空间相互碰撞,使得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发酵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但是,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积极、健康的方式对舆情进行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交互频率高

由于互联网的便捷性,网络信息可以自由传播。网络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即时性、自主性等特点突出,使得舆情的传播速度快、波及面广、影响力大。从越来越多的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分析来看,舆情形成时间周期短、形成速度快,方便人们快速参与,所以具有交互频率高的特点。较高的交互频率使信息传播呈现几何式裂变,更容易使舆情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快速发酵。

4.信息共享开放程度高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共享开放程度高的特点。受众几乎不需要验证,便能随意获取网络上共享的信息,这是多媒体时代的特点之一,也是网络舆情不断发酵的主要原因。

二、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分析在学生思政教育中引导模式构建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分析对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合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分析是实现理论联系教学、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网络舆情分析在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

高校思政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思想品质为主要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应加强对网络舆情分析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或主动或被动都会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成为被舆论引导的人。在一些情况下,许多学生会依据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来看待并分析热点事件,他们尚不能明确自己对待热点问题的正确观念和态度是什么,在表达观点时没有参照系,可能会产生不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思想观念。因此,高校应在思政教育中加强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网络舆情,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另外,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高校要将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分析和教学内容融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标。

(二)网络舆情分析在学生思政教育中引导模式的构建

1.完善网络舆情和思政教育工作模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这是实现学生精神文化建设最主要的部分。为进一步实现网络舆情和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高校应完善网络舆情和思政教育的工作模式。

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教师更加关注分析和讲解教材的理论知识,并结合一定的社会实际进行教学。而在网络舆情分析引导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教材的重点整合相关的网络舆情内容,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网络舆情,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事物的思辨能力。

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六章“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的过程中,教师结合社会中发生的网络热点事件展开教学,实时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情况,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网络舆论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分析网络舆论的发展过程中,教师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切实增强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政治意识和法治意识,自觉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2.将典型的网络舆论案例和思政教育相关内容相融合

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引入典型的网络舆论案例,展示相关网络舆论的发展阶段和流程,并在案例梳理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思政知识。教师将网络舆情典型案例和思政教育理论知识相结合,能为案例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网络舆情是发生在特定事件和背景下的,在对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变量因素较大,而将其和思政教育相结合进行分析,可以减少变量等因素对网络舆论的影响,使学生在面对网络舆情时能保持客观的态度,合理参与网络舆论。同时,教师将网络舆情的发展情况、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用全面、客观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3.创建网络舆情分析联动机制

高校创建网络舆情分析联动机制,能更好地实现网络舆情分析引导下的思政教育目标,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创建网络舆情分析联动机制,是指利用大数据和相关信息技术分析学生日常参与网络舆论的情况,同时整理和分析社会中最新的网络舆论内容,并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整合相关内容,提高网络舆情分析的效果。

在网络舆情分析管理过程中,高校要实时监测网络舆论数据,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以提高網络舆情的监控水平。高校通过校园网站、校园微信公众号、校园新浪微博等校园网络平台,加强对学生言论的监测,如果发现学生有不当言论,应紧急采用联动机制,减少网络舆情对学校的负面影响,使网络舆情在发展过程中得到控制。可见,创建网络舆情分析联动机制对保障高校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思政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的素材。

4.辅导员网络舆情分析能力的构建

辅导员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力量,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也是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所以辅导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新媒体时代,辅导员应提高职业技能,正确认识网络舆论,坚持正确的立场,不随波逐流。同时,辅导员要对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和网络舆情发展的特点具有较深的认识,对网络舆情有较强的敏感度。此外,辅导员还要具有正确的网络思政教育理念,能够将网络舆情分析与思政教学内容相结合,针对性地利用网络舆情案例开展思政教学活动。

在生活中,辅导员要不断提升自己,具备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牢固掌握思政教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和知识,掌握思政教育工作实务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培养自身正确认识网络舆情的能力,关注网络舆情发展的情况,能客观地分析网络舆论,拥有自我意识和辨别正确网络舆情的能力。

5.加强校园舆情监管队伍建设

高校要建立健全校园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并打造一支网络业务水平高、思政教育能力强、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校园舆情监管队伍。

目前,我国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尚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因此,在建设校园网络制度的过程中,高校没有可以参照的指导方针,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和研究,不断修改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制度,以规范校园网络,同时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制度,加强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建设,防止不良舆情信息散布。

综上所述,笔者分析突发公共事件中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分析在学生思政教育中引导模式的构建,思考和研究学生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过程中对待舆情的态度,准确把握其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加强对学生思想观念的规范,营造良好的高校网络舆情环境,促使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舆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冯欢.信息化时代思政教育在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应用——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思政教育创新:基于网络身份隐匿视角的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2021(8).

[2]张祥宇,李琪琪.高校舆情管理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西安民办高校X学院为例[J].教育研究,2020(11).

[3]孙魏.立足网络舆情视角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思政教育创新——基于网络身份隐匿视角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1).

[4]贾相宇.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路径构建——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思政教育创新——基于网络身份隐匿视角的研究》[J].领导科学,2021(22).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突发公共危机中运用思政教学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舆情引导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0SJB0711。

(作者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新媒体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传播过程分析
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突发公共事件中微信公众号的谣言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