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作品中乡土语言英译策略分析
——以《大漠祭》和《猎原》为例
2023-06-20王莹,李涛
王 莹,李 涛
(1.兰州工商学院 外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1;2.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辽宁 朝阳 122000)
一、引言
雪漠作品中大量的乡土语言,使其作品乡土气息浓厚、风格独特、地域色彩浓郁。独特的西部大漠风情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其作品中的乡土语言得到了充分挖掘和展现。周领顺认为,乡土文学的研究绕不开乡土语言的研究,乡土语言是乡土文学根本之所在。乡土语言是一种民间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对熟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俚语、成语、格言、俗语和方言的高度概括[1]。乡土语言作为乡土文学的载体,是向海外译介中国乡土文学的研究热点。乡土文学的翻译研究绕不开乡土语言的翻译研究。对于雪漠展现甘肃地方民俗、民情和民风的《大漠祭》与《猎原》中的乡土语言,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认为,无论是阅读还是翻译,都是全新的体验。葛浩文翻译雪漠作品的目的在于把雪漠笔下西部世界的风情尽善尽美地用英语表达出来,让英语读者能够领略中国西部之美[2]。近年来,雪漠作品的英译研究虽然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但是其研究具有局限性。例如,笔者与王琰虽尝试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大漠祭》中方言的英译策略和译者行为进行分析[3],但也局限于一部作品中方言的翻译策略研究。费小蓉借助文化专有项的分类对《大漠祭》英译本中乡土语言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4],认为对乡土语言中的文化有选择性地保留或舍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未将乡土语言分类且局限于定性研究,研究的精细程度有待提升。马群英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对《猎原》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进行研究,通过个别翻译实例总结译者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5],此类定性研究对翻译规律的发现缺乏整体观,应在负载词翻译的全面性上深入挖掘。纵观对雪漠现有英译作品的翻译策略研究,寥寥数篇且以其单部英译作品为研究对象,借助特定翻译理论,针对典型翻译实例,进行定性分析,得出的翻译策略结论缺乏全面性,本文的研究正是试图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扩大研究语料范围,以雪漠具有影响力的《大漠祭》《猎原》中的乡土语言英译为研究对象,使研究结论更具普适性;其次,以周领顺“直译”“意译”连续统理论为指导,对乡土语言进行分类研究,使研究结论更具科学性;再次,打破单一的研究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两部小说中乡土语言的英译策略进行研究,使研究结论更具可靠性。以期为后续地方乡土语言英译研究提供参考。
二、雪漠作品中乡土语言的作用
雪漠用充满慈悲、直指人心的笔触描写甘肃西部腾格里沙漠地区农民鲜活沉重的生活现实,其作品《大漠祭》和《猎原》中的乡土语言将甘肃乡土人情、社会风俗展现得酣畅淋漓,使乡土语言成为其作品的甘肃地方特色,凸显乡土语言在雪漠作品中的作用。
(一)展现地域特色,贴近生活实际
西域地貌为大漠、戈壁、黄沙,地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常年少雨、风沙天气多、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就形象地描绘出沙漠里的气候特征。地貌与气候相融,形成了空旷、雄奇、粗粝的瀚海沙漠景观。作品中写道:“日头爷串庄子了。”这句描写十分简洁,但融入乡土语言,如“日头爷”“串庄子”等,语言活色生香,富有质感,充分展现了西域独特的自然景观。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地域特色是息息相关的。作者借助方言土语,描绘了沙湾村民进沙窝、打井、上粮、摘毛柴仔、旱地种麦等切合实际的劳作生活,真实地描绘出西域人民独特的生活情态。西域民众以面食为主,“三天不吃山芋米拌面,心理就干焦干焦烧唤的很。”“干焦干焦烧唤的很”把心里非常难受的状态呈现出来了,表达了村民对这种传统饮食百吃不厌的心理依恋,形象逼真、生动地展现了西部地域特色和村民生活习俗,充满着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二)刻画人物形象,凸显性格特点
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是凸显人物性格的有效方法。雪漠作品中人物语言是质朴的、民间化的,贴近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极具个性化色彩,很好地凸显人物性格特征。如老顺的坚忍,他有一句名言:“老天能给,老子就能受。”表现他面对苦难的忍耐力。儿子身患重病,又碰巧上交公粮,令他左右为难,可老顺还是说:“这粮上了吧,叫人家辱臊一顿,划不着。碗里清一些,腰带紧一些,大不了。”表达其身处困境的乐观,也体现出其做人的尊严。孟八爷豁达睿智,他对人说:“人老三不才,放屁屎就来。”话虽有些粗野,但幽默风趣,充满了人生的感慨。他宣传动物保护:“这天地,是个环儿,……缺哪儿环都不行”“人家天,把啥都造好了。人顺着它就行了。可人偏要逞能……败的是谁?还是人。”他以农民特有的语言和思维把挺深奥的道理讲述出来,通俗易懂,透彻清晰,体现出孟八爷的睿智和慈悲。这些灵动鲜活的乡土语言,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三)揭示社会心理,增强表意功能
独特的地域环境孕育了质朴、顽强、豁达的民众,他们在长期的劳作和生活中,形成了特有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雪漠借用方言、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乡土语言把它们呈现出来。如表安土重迁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表娶妻生子的:“早娶媳妇早受福,早养儿子早得计”;表价值观念的:“人心齐,泰山移”“木匠戴枷,自作自受”。这些语言简洁通俗,鲜活贴切,趣味横生,富有哲理,不仅体现出农民独有的智慧,还彰显出民间语言的独特魅力。如“木匠戴枷,自作自受”,这是一句歇后语,木枷是木匠制作的,但最后却戴在了自己的身上,生动地阐释了“自作自受”这个道理,不仅形象逼真,给人以想象,而且富有讽刺的意味,增强了语言的表意功能。
三、乡土语言英译策略
前面阐述了乡土语言在雪漠作品中的作用,因而乡土语言的翻译在雪漠作品翻译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对乡土语言翻译策略的研究无疑是一个热点。然而,已有文献[3-5]对其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借助于语料库,运用周领顺提出的“直译”“意译”连续统理论对乡土语言分类进行翻译策略研究,其结论具有普适性、科学性和可靠性。
(一)“直译”“意译”连续统理论
周领顺[6]97通过建立葛浩文翻译语料库(莫言十本小说的乡土语言翻译)研究葛浩文翻译思想,认为“葛浩文式意译”是客观存在的,厘清了“忠实”“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关系,根据葛浩文的翻译实践提出了“直译”“意译”连续统理论,并给出一个非常直观的图示,如图1 所示:
图1 “直译”“意译”连续统
周领顺[6]100认为“‘逐字直译’是最靠近原文的做法,只是过于偏重形式意义”,是“直译”的极端形式;“‘归化’是放弃原文,求取与原文意义功能相等的文化配对策略”“归化式意译”是“意译”的极端形式。因此,“逐字直译”和“归化式意译”处于“直译”“意译”连续统的两端,在这两个端点之间,“必然存在着一些过渡状态”,如“直译”“半直译半意译”“解释性意译”等“表现为阶段性的特征”。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偏于“直译”或者偏于“意译”,抑或处于“半直译半意译”的中间状态,则取决于源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周领顺通过对葛浩文翻译语料库中的大量翻译事实,验证了葛浩文翻译处于“直译”“意译”连续统之上。
(二)英译策略统计
翻译策略是否具有普适性,要看翻译策略是否具有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翻译策略是否具有科学性,要看依据的理论是否经过翻译实践的检验。周领顺[7]认为:“穷尽性统计是语料库的最大优势,也正因为能够做到穷尽,所以才能够使分析到位、说理到位,也才能够有助于提高翻译批评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实现整个过程的科学性。”“穷尽性统计”就是量化,就是定量研究,弥补了定性研究的不足,确保了翻译策略的可靠性。因此,只要我们把《大漠祭》与《猎原》中所有的不同类型的乡土语言自建一个语料库,运用“直译”“意译”连续统理论的分析方法对语料库中的乡土语言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对其译文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归类,就能确保我们总结的翻译策略具有普适性、科学性和可靠性。
我们首先建立雪漠作品《大漠祭》《猎原》中乡土语言英译语料库。经过研读、对比分析,两部作品反映甘肃地域风情、文化特点、风俗习惯、人物性格的全部乡土语言总计1046 条,主要集中于五类: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及方言。1046 条的乡土语言及其英译就是我们建立的《大漠祭》《猎原》乡土语言英译语料库(以下简称“语料库”)中的全部语料。其次,对“语料库”中的乡土语言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大漠祭》和《猎原》作品乡土语言统计表
首先将“语料库”中的乡土语言依据类别,按照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方言顺序在横轴上依次排列;其次,对表1 中每类乡土语言总数,再按照英译策略即归化式意译、解释性意译、半直译半意译和直译进行细分,获得每类乡土语言分别对应的英译策略数据,并以英译策略数据为纵轴,绘制直方图。如图2 所示:
图2 《大漠祭》与《猎原》中乡土语言翻译策略量化结果
(三)乡土语言英译策略结论
由图2 的量化结果可以得出,译者对两部作品中的乡土语言采用如下翻译策略:成语以解释性意译为主,谚语和歇后语多使用直译策略,惯用语和方言主要采取归化式意译的方式处理。由此可见,译者对不同类型的乡土语言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并显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对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及方言等五类乡土语言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进行定性分析,十分重要。
四、英译策略分析
(一)成语英译策略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成语英译的策略主要有直译、半直译半意译、解释性意译与归化式意译,其中解释性意译在全部成语英文翻译所占比例最高(35.8%),其他三种翻译策略分别为直译(24%)、半直译半意译(7.9%)、归化式意译(32.3%)。成语英译的翻译策略在“直译”“意译”连续统上动态变化,说明译者葛浩文与林丽君(sylvia Lichun Lin)能够根据成语的含义,进行不断的调整,以保证翻译效果。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非常精炼、非常有表现力的一种固定词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广泛而深厚,是“约定俗成”的产物,词型和含义较稳定,以四字格居多,形式上具有整体性,不可随意改动和变更。寓意成语含有比喻义或引申义,大多源于典故。寓意成语因为从字面上无法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翻译时通常采用半直译半意译、解释性意译或者归化式意译进行处理,通过舍弃原文语言形式、避免目标语理解障碍,而达到交际的通畅。相对于寓意成语而言,非寓意成语的含义可以从字面上理解,译者通过直译既保留了语言形式又达到了交际目的。以下结合翻译实例进行阐述。
例1.日久了,天长了,水滴石穿,绳锯木断[8]33。
译文:Like dripping water boring a hole in a rock or a rope sawing through a log[9]45.
例2.十指连心,哪个女儿都是她心头的肉[8]43。
译文:To her,children were like the fingers of her hands and were tied to her heart; each of them was precious[9]67.
例3 ……提心吊胆[8]26。
译文:…constant fear[9]27.
例4:……夜长梦多[8]8。
译文:…something unexpected might happen[9]10.
例5.先斩后奏[8]315。
译文:We do it now[9]480.
例1中的“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采取直译策略,翻译为“ripping water boring a hole in a rock or a rope sawing through a log.”成语的语言形式得到保留的同时达到了交际的目的。采取直译策略,能够忠实于原文。例2 采用半直译半意译策略,译为“children were like the fingers of her hands and were tied to her heart”,译文既传达了原文含义,形式又基本得到保留。例3 中的“心”和“胆”舍弃了,保留容易造成理解障碍,采用归化式意译策略,译成“constant fear”,将含义表达得清楚彻底。例4 中也是类似的处理,舍弃字面语言形式,采用归化式意译保留含义,达到交际的目的。例5 中“先斩后奏”的含义是先把事情处理完,再向上级汇报。翻译时舍弃了“斩”和“奏”的文化内涵,没有必要占用大量的篇幅翻译这两个字的含义,重点不在于此,因此,通过归化式意译保留“先斩后奏”的本意。
由此可见,成语的含义是成语翻译策略选取的依据和原则。葛浩文与林丽君首先选取忠实于原文的直译;其次,对于部分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深厚、直译容易引起交际障碍的成语,依次采用半直译半意译、解释性意译或者归化式意译策略,以向目标语读者传递成语含义。
(二)谚语英译策略分析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语言,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多是劳动人民口口相传,使用的短句或韵语,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经验和感悟,语言生动有趣。雪漠在作品中巧妙地将谚语镶嵌在各种句式中,在每一个具体的语境中,恰当地使用谚语,使语意表达更加明了。正因如此,在谚语的翻译中,直译采用较多,所占比例最高(52.9%),其次是解释性意译(21.2%)、半直译半意译(14.0%)、归化式意译(11.9%)。以下结合翻译实例进行分析。
例6.人挪活,树挪死[8]38。
译文:Humans move to live,trees die when moved[9]62.
例7:欲知世上刀兵劫,且听屠门磨刀声[8]62。
译文:You need only listen to butchers sharpening their knives to know about the calamity of war in the human world[9]89.
例8:左眼跳财,右眼跳祸[8]244。
译文:The locals believed that a twitch in the left eye augured good luck,while in the right it brought misfortune[9]369.
以上三例,通过直译,将原文的语言形式和含义完整地传递给读者,未产生交际障碍。能够直译的谚语,与其本身的特点有很大关系,保留原有语言形式不构成交际障碍的,直译是译者的首选。
例9:狐颠颠,人三天[10]86。
译文:As the local saying has it,it takes three days to track down a wounded fox[11]126.
例10: 夜梦双棺,官上加官。公鸡不鸣母鸡鸣,家中出个好举人[10]396。
译文:Tow coffins sound like two offers; the hen takes over when the rooster does not crow,and the family's fame and fortune will surely grow[11]584.
例11:局里也黑馍馍盖天窗呢[8]65。
译文:The police are in the dark[9]95.
例9 中的“狐颠颠”对于猎狐文化不了解的本族语人来说,或许理解其含义也有困难。《大漠祭》中“狐颠颠,人三天”的意思是,在猎狐的时候,即使发现狐狸的踪迹,如果不懂如何通过沙漠上狐狸留下的踪迹,辨别狐狸跑离的方向,也会让猎人追上很长时间,作品中是想通过这句话表达其辨踪的重要性。译者应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性,须使用解释性意译策略将其含义表达出来。例10 中,译者通过半直译半意译传递其含义,“棺”和“官”谐音的表达,在译文中未能体现出来,失去了源语中的文化韵味。例11 中“黑馍馍盖天窗”表达的意思是警察局也未搞清楚事情的原委,译文通过归化式意译方法翻译为“in the dark”表达其含义。
由此可见,谚语的特点是谚语翻译策略选取的依据。对于口语程度高,没有丰富文化信息的谚语,采取直译的方式达到内涵与形式兼顾;对于具有深厚文化信息的谚语,译者采取意译方式以传递谚语的含义。
(三)歇后语英译策略分析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为歇后语。歇后语是劳动人民口口相传、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歇后语反映生活,明晓哲理,朗朗上口。歇后语翻译的策略中,从最常用到最少用依次为直译(38.2%)、归化式意译(24.7%)、半直译半意译(19.1%)、解释性意译(18.0%)。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直译在歇后语的翻译策略中使用最多,这与歇后语的语言特点密不可分。两部作品中的歇后语大多根据其前后两部分的含义,运用直译既传递了独特的语言风格,也传递了文化信息。但是,译者并不是一味地进行直译。歇后语的翻译策略也体现出一种动态的变化,即在“直译”“意译”连续统的范围之内变化。根据歇后语所表达的含义和不同语境,翻译时对于歇后语中的文化意象保留还是删除,应该进行灵活地处理。以下结合实例进行阐述。
例12.乱麻缠了鸡脖子,越取越乱[10]7。
译文:Like tangled string around a chicken's neck,the more you try to free it,the tighter it gets[11]11.
例13.苍蝇撵屁一场空[8]30。
译文:So she ends up with nothing,like a fly chasing a fart[9]43.
例14:你狗咬吕洞宾[10]84。
译文:You don't appreciate it when people mean well[11]116.
例15.“打开窗子说亮话”[10]431。
译文:“Now I want you to tell me the truth”[11]640.
例12 中,通过保留语言形式,含义明了,采用直译。例13 中译者意译的同时保留原文乡土语言,增加了“like a fly chasing a fart”,使得译文保留了语言形式的同时又增强了其可读性。例14 中译者没有从英语里找对应的说法,采取解释性意译舍弃了原文语言结构和文化标记,虽然译出了其含义,但是在文化信息的传递上存在欠缺。这句歇后语的后半句是“不识好人心”,译文实质上只翻译了后半部分。例15 中“打开窗子说亮话”,译文只保留了其含义。“打开窗子”和“说亮话”的关系,对于英语世界的读者来说也许没有逻辑关系,会造成交际障碍,因此采用归化式意译策略,译为“tell the truth”,含义通达,但在文化内涵上存在欠缺。
根据歇后语的语言特色,大部分歇后语通过直译既保留了语言形式,又传递了文化内涵,因此,对歇后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中,直译占比最大。对于保留语言形式时,造成交际不通达的歇后语,根据具体语境,需要采用半直译半意译、解释性意译或者归化式意译进行翻译。
(四)惯用语和方言英译策略分析
雪漠作品中使用的惯用语和方言系甘肃武威方言,惯用语较多以甘肃方言中的较小的短语表达为主,加之惯用语在原文本中占比较少,因此,本部分将惯用语与方言放在一起讨论。方言又称“白话”或“土话”,发音和词汇表达方面与标准语有一定的区别,是标准语言的地方变体,具有地方性,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风情民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雪漠作品中的方言是其作品凸显出乡土风格的原因之一,也是其作品的特色之一,更是翻译的难点之一。由前面统计可以看出,惯用语译文的翻译策略从最常用到最少用依次为归化式意译(47.5%)、解释性意译(27.7%)、直译(23.8%)、半直译半意译(1.0%);方言译文的翻译策略从最常用到最少用依次为归化式意译(44.1%)、直译(25.9%)、解释性意译(17.5%)、半直译半意译(12.5%)。比较两部作品中的惯用语和方言的翻译策略,归化式意译使用的比例最高,这是惯用语与方言翻译策略的共同之处。由于惯用语和方言作为标准语言的变体,语音和形式上都比较难懂,文化底蕴深厚,保留源语形式容易造成交际障碍,因此,译者葛浩文与林丽君选择归化式意译处理大部分惯用语和方言。
例16.有些事能戏耍,有些事耍不得[10]34。
译文:You can joke about some things,but not everything[11]49.
例16 中“戏耍”是典型的甘肃地方方言,其含义是对有些事不能开玩笑,要认真对待。此处,葛浩文与林丽君采用归化式意译,把“戏耍”方言的含义传递给目标语读者,使读者了解句意,避免引起困惑。
例17.你提起箩儿斗动弹[10]29。
译文:You're someone who likes to shake empty baskets just to have something to do[11]41.
例17 中,“提起箩儿斗动弹”这是一句典型的方言俗话,指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发生的事或没有什么影响的事,使其夸张,似乎发生了重大事情一般。直译“提起箩儿斗动弹”容易使读者不知所以,因此,采取直译加意译的方式处理。译文采用明喻,使目标语读者明白这是一个比喻,在后面补充、加译此句方言的含义,使译文即保留源语形式,达到传递文化之目的,又兼顾了目标语读者的接受情况。
例18.心里打起了小九九[8]222。
译文:A scheme formed[9]333.
例18 中,保留语言形式“小九九”,因目标语读者获得文化信息不全,容易引起困惑,应该对原句字面含义和形象进行舍弃而意译出深层含义。这句话意思是心里有自己的想法、打算。译文准确地传达了原文深层意思,没有偏离原文的深层含义,达到了交际目的,但方言中的韵味没有得到完全的传递。
例19.没钱,拆锅头买炕,也得生发[10]32。
译文:We'll have to figure something out,even if we have to pawn the pots and the bed,to get them married off[11]47.
例19 中包含两个方言词,即“炕”和“生发”。其中“炕”是明显具有深厚文化信息的词汇,“生发”的意思是想办法把某个事情办成,小说中指老顺和老伴为憨头和灵官的婚事发愁,是二人对话中的词。此处葛浩文与林丽君采用归化式意译策略将“炕”译为“bed”,小说中多处出现“炕”,两位译者并没有全部译为“bed”,而是根据原文所要传递的核心意思,选择不同的翻译方式,在其余几处翻译为“kang”,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这个词的异域特征。但是在本句中“炕”译成“bed”,“生发”也保留源语内涵,译文舍弃了源语的语言特征,归化为目的语表达习惯,虽然没有偏离原文的深层含义,但是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源语的特色。
综上所述,雪漠作品中甘肃方言使用较多,突出表现了其作品的甘肃地域特色。方言土语作为语言的变体,相对于标准语言,文化蕴涵比较难懂,因此翻译起来难度较大[12]。葛浩文与林丽君在惯用语、方言英译中,虽有少部分方言的翻译难以传达其乡土韵味,但总体上译者依据方言的特点,不断地做出调整,对能保留源言形式而不引起交际障碍的方言,译者努力保留源语形式;对于一些方言不得不舍弃源语形式,则保留了方言的含义。
五、结语
通过统计与对比研究发现,雪漠作品《大漠祭》与《猎原》乡土语言英译中,在保留乡土语言的语言形式和文化特征时,不产生交际障碍,译者葛浩文与林丽君尽量发挥源语的文学美感作用,本能地选择直译,忠实于原文,期望将雪漠作品中独有的乡土语言呈现给读者;对于保留乡土语言的语言形式和文化特征产生较大的交际困难时,两位译者尽量发挥源语的句意作用,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运用半直译半意译、解释性意译或者归化式意译,在传递原文意义的同时兼顾目标语读者的阅读需要。因此,葛浩文与林丽君在保持源语文化韵味的同时兼顾了译文的接受性,使译文和原文获得了较好地契合与呼应,对推动甘肃地方乡土文学作品翻译和乡土语言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