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工作者胜任力研究图景与展望

2023-06-20张铃旋

大连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胜任工作者社区

张 平,张铃旋

(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一、引言

社区是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不仅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更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与城乡基层的和谐稳定。社区工作者作为社区治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与社区发展建设的关键所在,理应在社区治理研究领域内获得相应的重视。对社区工作者胜任力开展相关研究,不仅能为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方向指导,助力建设高素质的工作队伍,还能从工作者的角度使社区发展更适应基层群众的工作需要与社会发展趋势,通过构建胜任力模型我们也能够更为清晰地认识到社区工作者们在履职的过程中应当具备的技能才略与素质涵养,从而借助具有针对性、指向性的培训与教育来提高社区工者综合素质与工作绩效的整体水平,提升其履行职责、服务社区的能力水平,促进实现社区建设中的人岗匹配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推动人事制度的发展与革新。

二、胜任力与胜任力结构模型的内涵

(一)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

1.胜任力的概念内涵

1973 年,胜任力这一概念被美国哈佛大学的麦克利兰(McClelland)教授带入公众视野。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实践的深入,学者们对胜任力的定义也在不断更新迭变并且尚未形成相对一致的结论。虽然不同学者对胜任力概念的具体定义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从研究者给出的定义中可以归纳出大部分学者们提及的胜任力概念共性:胜任力是一种能力素质特征且常被用来衡量工作绩效。

例如,赵海涛将胜任力定义为把某一工作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1]。张梅英认为人们在进行具体活动时,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项能力,才能获得成功,而在应用领域内的深层综合能力就可以称为是“综合才能”或“胜任力”[2]。袁浩镛理解的胜任力则是一个组织、企业或者行业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并达到成功,需要具备达到相应职业素质、能力和知识的综合技[3]。

2.胜任力模型的概念内涵

作为胜任能力的一种结构表现形式,胜任力模型则是使用“模型”对胜任力各因素进行总结、提炼与展示,体现的是胜任能力各要素特征之间的构成关系,学者们在概括胜任力模型的具体内涵时,会从不同角度切入以进行深度探讨与总结;在构筑模型的过程中也会依据胜任力要素是否易于观测与培训等方面而对其进行结构层次的划分。

蔡晓军将胜任力模型定义为构成每一项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这些表层与潜在特征的总和,并且强调一个完备的胜任力模型可能包含多个组群,而每个组群内又将包含诸多具体的胜任力特征[4]。刘福成、黄志明认为胜任力模型是在我国当代人力资源理论与实践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而出现的全新概念,它通常与岗位职责联系在一起,而胜任力结构描述的是达到某一特定岗位要求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5]。杨李元、杨建军理解的胜任力模型指某个企业之中特定的职位角色之中人员所具备胜任力要素的总和,主要依据人员特定的职位表现优异要求所组合起来的一种胜任力结构[6]。

总之,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概念的出现颠覆了以往人才任用与选拔实践中的传统观念,学者们否认了智力因素在工作绩效考核中的主导性作用,认为态度、认知、个人特质等从前不被注意到的因素才是卓越绩效背后的真正原因。直至今日,有关胜任力的研究方兴未艾,各界学者依然在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补充与应用,不断探索与构建以不同人员为研究对象的胜任力模型。

(二)社区工作者的胜任力及胜任力结构模型

社区工作者是指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专职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并与街道或乡镇签订服务协议的工作人员。主要包括社区党组织成员、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中的专职人员和在社区从事党建、治理、服务等工作的全日制专职工作人员。

社区工作者胜任力指社区工作者在建设社区,服务居民的过程中能够用以区分绩效优异者与绩效一般者的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动机等方面的特征。也有学者对社区工作者胜任力模型的概念做出了定义,认为社区工作专业人才的职业胜任力模型是指中国内地当前现实处境下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各种职业胜任力要素的组合,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与结构[7]。

国内研究人员在探讨社区工作者的胜任力构成要素时,习惯从不同的角度将其要素内涵进行多层次的具体划分:白峰从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维度进行切入,每一维度下又划分两级层次,最后归纳总结出30个具体特质要素,并对其内涵进行了阐述与说明[8];徐衍光认为社区工作者的胜任能力可以包括价值伦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三方面,并且提出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发展社会工作教育[9];车峰在获得比较充分的城市社区工作者胜任力要素信息后,同专家组共同提取了包括豁达开朗、热情诚恳、耐心细致、同理心、感召力等在内的23 个城市社区工作者胜任力要素[10];周兰兰通过政策研究与访谈得出社区工作者专业知识、工作方法、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12 项胜任力特质[11];朱彤瑶则从道德素质、工作能力、知识能力三个角度具体划分了10 个胜任能力基本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个完备的社区社会工作者胜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12]。

总体来看,在探讨社区工作者胜任力特征内涵时各学者的观点主要可归纳总结出四种结构说,其中建立在三结构说与四结构说研究框架下的讨论相对集中,而五结构说与六结构说则在深度上略逊一筹,但它们都同样在分析社区工作者的胜任力要素及其结构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社区工作者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

因学者们在构建胜任力模型时的切入角度与具体研究对象不同,所以其采用的构建原则与方法也有所不同。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行为事件访谈法与政策分析法是在社区工作者胜任力模型的构建研究中被众多学者们高频使用的几种研究方法;除以上这些被高频使用的方法外,职能分析法、专家小组讨论法、德尔菲法、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等方法也在胜任力模型的构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分析该领域内的全部文献并对其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进行逐一统计,得到应用频数相对较高的研究方法分布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自2008 年来应用频数排名前5 的模型构建方法

学者们为保证模型构建的严谨与有效,尽量避免实施过程中的误差干扰,通常会在研究过程中综合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研究方法。例如,郑学健采用职能分析法、行为事件访谈法建立具有6 个胜任特征因素的社区工作者胜任特征模型,并制作问卷对社区工作者胜任特征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13]。车峰以北京地区内的城市社区工作者为研究对象的专家讨论中总结出23 个胜任力要素,但在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行为事件访谈法和德尔菲法四种研究方法后,他从5 个维度凝练了包括20 个要素的城市社区工作者胜任力模型[10]19-29。马志强等人致力于构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师胜任力模型,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及与专家的深度访谈,初步建立包含16 项因子的全科医师胜任力模型,并设计包含16 项胜任特征的调查量表在江苏省镇江市7 个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进行预调查与实证研究[14]。吴伟莎首先通过分析文献与行为事件访谈初步拟建了社区工作者的胜任力模型,并在经其利用问卷调研的方式进行验证与修改后最终确立了包含5 个维度、12 个胜任力要素的社区工作者胜任力模型[15]。具体的代表性成果如表2 所示。

表2 社区工作者胜任力模型构建的代表研究成果

四、社区工作者胜任力的测度与应用

构建社区工作者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成果不仅在于创新与完善已有的胜任力模型并探索全新的维度与具体要素,还在于建立在胜任力模型基础之上的人事管理制度、社区胜任力现状、影响因素、干预策略等方面的社区研究。

(一)社区工作者胜任力水平

在该领域内进行研究时,学者们会优先总结提炼社区工作者的胜任力特质并从不同维度构建胜任力模型,随后在所建立的模型框架之下,展开对一定范围内的社区工作者胜任力水平的调研工作,并根据调研得出的相关测度结果进行分析。何琳、田慧和王岚以社区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在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抽取符合抽样标准的样本进行了胜任力测度研究。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健康管理核心胜任力各维度和总分均低于中位数,说明了天津市基层医护人员健康管理核心胜任力总体水平处于中下等水平,在此基础之上研究者还将研究结果与南昌、上海等地的医护人员胜任力水平进行了横向对比[19]。徐会作聚焦社区教育工作者,研究社区教育行政主管、专兼职教师、志愿者胜任力素质现实水平与期望的差距,发现社区教育工作者在知识、课程开发能力、处理矛盾和冲突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活动策划与组织能力以及创新等方面与期望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方面则能够达到期望或与期望差异较小[20]。

社区工作者因其承担职能、所属区域等因素的差异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胜任力水平,虽然部分社区工作者能够在胜任力的测度结果中获得较高评分,但不论从具体维度分析或是从总体上来讲,社区工作者这一整体的胜任力水平仍有一定提升空间。

(二)社区工作者胜任力影响因素

对社区工作者胜任力水平的影响因素与成因进行分析,不仅利于学者了解胜任力测度结果与现实因素的内在联系,更有助于其为社区革新人事管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提升意见与策略。韩杰以赤峰市红山区为例,分析了其社区专职人员胜任力与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剖析背后原因,提出了是由于选拔聘任手段未体现职业特征,培训开发无法满足工作者能力素质要求,考核机制科学化不足,对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造成了现实中的诸多问题[21]。何琳、田慧和王岚基于天津市社区医护人员健康管理核心胜任力现状分析了社区医护人员胜任力的影响因素,认为对健康管理的了解程度是影响健康管理核心胜任力水平的重要因素,亦是影响专业实践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这两个维度的主要因素。徐会作在研究胜任素质的影响因素时得出结论:性别对活动策划与组织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存在显著性影响;身份、学历、工作年限对知识维度自我评价存在显著性影响,身份与学历、身份与工作年限、学历与工作年限对知识维度自我评价交互作用显著;身份、学历、工作年限对能力维度自我评价存在显著性影响,身份与学历、身份与工作年限对能力维度自我评价交互作用显著[20]60-65。王会玲在分析济南市H区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具备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能力不足的成因,具体包括教育培训不完备、绩效考核缺少社区书记或主任、职业发展不通畅、薪酬策略水平模糊以及工作准入与资源下沉机制落实难五个方面[22]。

总之,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因素都会对社区工作者的胜任力水平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其影响程度与显著性并非一成不变,具有一定动态性。这就要求该领域内的研究者们时刻关注现实动向,根据实际变化对影响因素进行追踪分析。

(三)社区工作者胜任力提升策略

为提升社区工作者胜任力水平,加强队伍建设提出意见与相关策略一直是学者们研究与探讨的重点。不论模型构建的具体结果如何,无论研究对象是社区工作者整体还是具体领域内的专项工作者,研究者们最终都会在完善绩效考评指标、能力评价体系、革新人事制度、优化职业发展环境等多个方面上营造提升社区工作者能力素质及胜任力水平的相关策略。吴伟莎在胜任力模型的框架下从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出发对提升社区社会工作人才胜任力提供相应的建议,提出社区应当发挥自我完善功能,加强招聘、培训工作及工作者专业化教育,建立人才开发机制,同时政府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管理与关注,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15]。车峰借助胜任力模型建立了城市社区工作者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证实其有效性,朱彤瑶则在模型的基础之上构建了社区社会工作者胜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两项研究成果都为完善评估工作者胜任能力系统,提高城市社区工作者绩效考评效果进而提升工作者胜任能力提供了有益借鉴[10]19-29。申梦林、苏安阁从“冰山模型”中易被忽视的下层胜任力素质角度出发揭示社区教育工作者胜任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提升意见:社区工作者应加强理论创新,提升个人修养;开展教育培训,明确角色定位;坚持自我省视,更新自我认知;组织观摩调研,提高工作动机[23]。张丹丹同样关注社区工作者中参与社会矫正的工作群体,结合所建立的胜任力模型在形式和内容上对该岗位提出了在招聘、培训以及管理方面的建议[24]。李懿则以北京市S 街道为例,深入挖掘社区专职工作者在参与社会救助的过程中遇到的胜任力困境,并为提升工作者专业能力建言献策,以助力社区救助工作的开展[25]。

如何提升社区工作者的胜任力水平、加强社区组织建设以及革新人事管理制度几乎是该领域的所有研究者们都会探讨到的问题,而绝大部分的提升策略最终都可以归纳至个人、社区、政府三个层次的执行主体上面。

五、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学者们在研究社区工作者胜任力特征内涵时对三结构说与四结构说的讨论相对集中且充分;在构建胜任力模型的具体过程中,对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与行为事件访谈法这三种研究方法的使用频次最高。同时通过对社区工作者胜任力测量与评估发现,该群体的整体胜任力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并且因其承担职能、所属区域等因素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胜任力水平;多种类型的主、客观因素都会对社区工作者的胜任力水平造成影响,并且其影响程度与显著性具有一定动态性;在探讨提升社区工作者的胜任力水平,加强社区人才建设等问题时,绝大部分的提升策略最终都可以归纳至个人、社区、政府三个层次的执行主体上面。依据社区工作者胜任力的研究概况,现对该领域的未来方向做出如下展望。

(一)增加对社区工作者胜任力的研究投入

相较于西方国家,我们有关胜任力方面的研究本就起步较晚,在社区领域内的胜任力研究更是在近十年内才逐渐步入大众视野,获得研究者们的关注。因此即使社区工作者的胜任力研究在近年来发展势头向好,但在该领域内的研究仍存有大片空白,并且科研文献基数少,文献更新速率慢,参与的研究学者数量少(见图1)。所获关注严重不足,亟须更多学者投身到社区工作中的胜任力研究中来,填补学术空白。增加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不仅对胜任力模型的创新与完善有所裨益,而且能够使其更加适应中国社区工作的运作模式,提高社区工作者能力素质,助力社区工作者的组织建设。此外,从社区胜任力研究的文献分布来看,学者们更多地将注意力聚集在社区治理的问题上,而相对忽视社区治理的行为主体,直接研究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相关文献明显不足。研究者们不但在整体上对社区工作者这一主体缺少关注,还对社区中工作者中的专职工作人员探讨不足,在构建具体职能工作者的胜任力模型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入研究时,学者们倾向于将研究重心聚集到教育管理、卫生服务、心理矫正三方面,而对于其他方面,专职工作人员的探索与思考则极少,甚至没有。整体而言,社区工作者领域的胜任力研究深度亟待加强,研究领域也有待于拓宽。因此不但有关社区工作者胜任力的研究整体需要增加,对社区治理的行为主体的关注也需增加,对承担不同职能的社区工作者都应给予相应的关注,不应只局限于教育、卫生等方面,而是要扩展研究范围,对党建、环境卫生、宣传、消防等其他与居民福祉密切相关,与社区治理紧密相连的方面要予以同等重视。

图1 社区工作者胜任力研究文献总数及增长情况

(二)拓展胜任力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调研胜任力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多出于学位论文,而学位论文时常受研究者所在地区局限,调研范围多被限定在某一市或某一区内,虽能精度较高地反映当地社区工作者胜任力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对当地问题解决具有较高理论指导意义,但对于学界的整体研究来讲其代表性与典型性都不够,应适当扩大实证研究的调研范围,选取分布更广、更具代表性的研究样本,以便从更宏观的视角总览我国社区工作者整体的胜任力现状,从具体的“点”研究走向覆盖更广的“面”。在不忽视具体地域范围的胜任力实证研究的同时,了解我国胜任力现状以及成因的总体情况方能有助于国家从宏观上给予政策支持或相关指导,各地社区都从中了解具有普适性的研究内容以供自我治理、自我完善、自我建设。

(三)增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双向互动

近些年我国社区胜任力领域内的实证研究呈增多趋势,但多数研究的实践过程只是为了校验与证实其构建模型的有效性与可信度,而非以从实践中提取凝练胜任能力模型的构成要素为目的,在研究方法上也应在文献及政策分析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理论实践的双向互动。国内大多数的社区工作者能力界定都是通过理论分析而来,而绝大部分胜任力的研究又都会在模型或是研究现状的基础之上分析影响因素,提出提升胜任力、加强队伍建设的策略与建议,因此未从实践中来的理论探索极有可能在回归实践的过程中出现无法与实际情况接轨的情况,并在某种程度上造成理论知识与社区实践不匹配的尴尬局面。所以,研究者们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应当增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双向互动,在实践调研的过程中总结归纳胜任力要素,搭建符合现实实际的胜任力模型,探讨与具体情景紧密相切的社区治理课题,在此基础之上再为工作者的能力提升,组织队伍建设,激励机制完善等社区人事管理方面提供切实建议,用源于实证的理论指导实践,做到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在构建模型、分析成因以及提出提升建议是都要时刻注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打破二者之间的障蔽加强互动与联结无疑有利于学者们在社区工作者胜任力研究领域内针砭时弊、与时俱进,更有助于这一领域的长足发展。

总之,我国有关社区工作者的胜任力研究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整体上研究深度尚浅,模型搭建缺乏创新,中国情景下有关胜任力及其模型的讨论并不充分,因而无论是在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中还是在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升策略的分析上都尚存有待开发的领域。国外有关胜任力的研究起步较早,有大量相关研究成果可供借鉴,这让我们在充分借鉴既有经验的同时,也不得不思考相关研究理论本土化的问题。目前我国在社区工作者研究领域内并未对基础性研究理论做出充分的本土化修正,在概念使用、模型构建以及构建方法上依然对西方文献与已有的研究成果较为依赖。学者们要想深耕社区胜任力的研究领域,让胜任力研究在中国“茁壮成长”,就要使其理论之基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上,对相关领域的概念界定与模型构建进行中国化修订,在模型构建中增加中国元素,努力搭建符合中国社区工作者具体工作情景的理论框架,而非一味地追随西方学界的现有成果。筑牢理论本土化的基石,学者们有关社区工作者胜任力的研究方能在中国大地上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胜任工作者社区
关爱工作者之歌
社区大作战
致敬科技工作者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