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融入国学探讨
2023-06-20王正
摘 要:“中国梦”不仅是经济强国梦,更是文化强国梦、教育强国梦,需要将其融入大学教育教学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促使大学生有担当、勇作为、敢斗争。大学生应慎独自律,自省自警,强身心,健体魄。学生日常应学习国学,领悟其中的思想和精神,体悟先贤留下的智慧结晶。《道德经》涉及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重视规律的描述和总结,表现矛盾的形态和态势,其是一种哲学思考,更是一种思维引导。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融入《道德经》等国学著作,引导学生体会其思想内涵,形成精神品质的友好参照,从而在优化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同时,强化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传承意味。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梦”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国学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了《道德经》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最后分析了《道德经》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国学;中国梦;《道德经》
作者简介:王正,武昌工学院。
《道德经》全文章节较多,其哲学意味浓厚,对“存在”“起源”“规律”等的解释角度丰富,并且对社会矛盾也进行了阐述。实际上,《道德经》作为道家学派著作,其表现了我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文化思想发展脉络,也彰显了我国文化传承的一般思维。这种思维中在对个体的完善和提升,其引导性多在继承和创新。而这类思维引导内容之于大学生,可谓是必要思维,更是关键思维。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他们需要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而在明确了此类责任之后,则需要明确如何承担责任,并践行于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之中。《道德经》即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指引和参考。所谓“道法自然”,其可从发展规律的层面给予学生一些启示,更可在发展矛盾的层面给予学生一定疏导。而从大学英语教学的角度分析,在教学中融入《道德经》可实现英语教学资源的拓展。教师可借此加入与国学文化相关的内容,拓展文化阅读体系,促使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对国学文化形成更为深刻的认知和体会,从而为己所用,积极发展,健康发展。
一、“中国梦”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国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学生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对文化思想和文化内容的认知,但这种文化自信与传统概念上的“自信”有所差异,其并不是指文化的“行”与“不行”“优”与“不优”,而是一种表现在精神层面的认可,或者说是对实践行为产生正确引导的体会。其之于个人,之于社会,以及之于国家,均可形成一股正向的文化力量,促使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发展得更好。对于大学生而言,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主体思维,在了解事物时,也可以从其文化属性或者精神内涵的角度去剖析,具备认知思维上的主动性特征。基于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国学,一方面以国学资源来拓展英语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另一方面则可拓展学生的文化认知视野,在中外对比中,在合作学习中,在互动交流中,促使大学生对国学中的思想和文化形成更为具体的认知。这种认知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自己的内化和实践过程中,即可形成一种精神层面的行为指导和行动准则,促使学生可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感知责任与义务,逐渐优化思想与品格,从而表现出良好的德行状态。以德为基础,才能得道,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二)有助于“中国梦”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更是个人的梦,也是家庭的梦,以小家见大家,以小责任见大担当,以个人发展见社会发展,以个人进步见国家富强。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其首先需要明确“中国梦”的精神内涵,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文化传承的要求;其次,大学生更需要明确“中国梦”的由来,其文化根源在哪儿,其具体的文化表现形式是什么,其实际的指导意义是什么。学生需要从文化精神及其內涵的角度思考“中国梦”之于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重要意义。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大学生已经成年,可其在文化认知层面或者文化精神内涵理解层面也许并不具备较强的能力,或者说很多大学生并不会去刻意关注此中的文化内涵,其更多关注“中国梦”的实际表现。这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一个事物的产生,其背后必有发展的脉络,知其根本,方知发展,才明方向。大学生需要在日常学习中,充分关注文化事物,体察文化内涵。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国学”,则可以将这种文化符号以更为具体的形式细化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之中。此时,学生的学习体会将会更加具体,实际的学习获得感也会更加直接。
二、“中国梦”背景下《道德经》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
(一)角度要小,细节要清,立意要明
《道德经》是非常抽象的,其中的“道”并非指“道理”“道德”或者“道路”,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其不是形而上学的空想或者精神。换言之,只要是可描述的“道”都不是《道德经》中的“道”。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融入《道德经》时,应选择一个小角度,先引导学生入门,感受《道德经》对事物和规律的一般看法。此时,教师需要联系一些实际,拓展一些与《道德经》中的“道”“德”相关的细节性问题,从而明确其中的立意,为学生相对明确地展示《道德经》的理念。需要明确的是,大学英语教师毕竟不是专门研究《道德经》的学者,其并不能深入地、标新立异地为学生讲解《道德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道德经》,更多地是一种引导性教学,促使大学生可以萌生学习《道德经》、研究《道德经》的兴趣,进而有所收获,获得具体的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体会。
(二)互动要多,总结要深,实践要有
教学中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大学英语教师在讲解《道德经》时,应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道德经》的学习与互动之中。一些学生对《道德经》有所了解,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表现的空间,这样可强化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实践认知的角度,以《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基本思想分析事物的规律,解剖事物的发展脉络,明确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将这种“道法”应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从而结合日常学习和生活形成更为具体的认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应用对比教学的方法,引入西方的一些哲学观念和理论,与《道德经》进行对比教学,从而促使学生在明确两者差异的同时,体察理解《道德经》。在后续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了解《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内涵。
三、“中国梦”背景下《道德经》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
(一)选取文段,引入翻译,对比阅读,寻找异同
《道德经》的英语译本早已出现,其中,许渊冲先生的版本比较常见,在国外也多被应用。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道德经》的英译本片段,将中文原文与英译本进行对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并要求学生体会它们的异同,借此加深学生对《道德经》的印象,同时加深学生对其中词汇或者句子内涵的认知。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The Tao that can be trodden is not the enduring and unchanging Tao. The name that can be named is not the enduring and unchanging name.”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进行对照教学。具体而言,教师可先用PPT为学生展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中文原文,之后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如何翻译这句话。此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这句话中的“道”,让学生思考在翻译时如何表现“道”的特殊性,从而表现其一般性的含义。其次,在学生有了一些想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翻译,借此对学生的翻译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指出其中的欠妥当之处。此时,教师即可在PPT中展示这句话的许渊冲译本,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翻译,对照许渊冲先生的翻译内容,从而明确自己在翻译时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教师应从表意的角度,引导学生的分析许译本与中文原文的差异。其中的“道”翻译成了“Tao”,“名”翻译成了“named”,均是可以对照分析的点。借此,即可将《道德经》的融入进一步细化。
(二)建构课程,完善体系,建立基础,重视教材
学校可以开设与《道德经》相关的公开课。在公开课上,授课教师以专业化的视角,为学生讲解《道德经》的思想文化和精神内涵。与此同时,学校应在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两个方面着手,引入与《道德经》相关的英文教材,或者组织编写可以与大学英语课程相匹配的《道德经》英语教材,进行课程设置层面的创新。
例如,学校可以根据大学英语课程的拓展性教学要求,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英文版《道德经》,从而对《道德经》有更为清晰的认知,有更为深刻的体会。在教材编写方面,学校可以先参考相对成熟的教学案例,从案例分析的角度,明确与《道德经》相关的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办法。同时,学校应整合现有师资力量,结合本校的英语教学计划,在大学英语学中循序渐进地加入与《道德经》相关的教学文本内容,将此类文本内容与大学英语教学文本相融合,独立摘录成册,从而形成与《道德经》相关的校本教材。
(三)丰富资源,应用工具,拓宽视野,综合实践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应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应认真地筛选网络教学资源,从而拓宽学生对《道德经》的认知视野,并在这个过程中开展综合实践,或阅读,或写作,或情境交流。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与《道德经》相关的微课视频,先针对《道德经》中的理念進行视听化总结和描述,促使学生对《道德经》形成一定的视听化认知。之后,教师可以借助微课教学视频,以“Core values(核心价值观)”为互动教学主题,联系“中国梦”与《道德经》中的治国思想,从而切入“中国梦”视角,引导学生从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角度思考和体会《道德经》的精神内涵。另外,为了强化大学英语教学的综合实践性,并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道德经》的一般描述方式,感悟其“国学”魅力,教师可以创设具体的实践情境。在情境中,一方为外国友人,一方为文化使者,文化使者需为外国友人介绍《道德经》。双方的互动交流需以《道德经》的英文表述为主,进而实现对《道德经》英译本的熟悉。此间,学生的体会将会更加具体,国学文化的表现形式也会更加新颖。
四、结语
总之,在“中国梦”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若想借助《道德经》渗透国学内容,在选择《道德经》的讲解思路和实践教学形式时,应确保其思路和形式的适应性。一方面应适应《道德经》的表意内容特点,另一方面应适应大学生的认知思维和经验水平。学校更应为教师提供有力支持,推动教材以及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从而强化“国学”传播基础,丰富“国学”教学资源,促使学生可以获得更为具体的学习体会,教师也可灵活学习国学,体会其中的哲学思想和精神内涵,进而使得大学生可以明确提升自我的方法,并强化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实现“中国梦”的行动中。
参考文献:
[1]居延安.拨开不可通约的迷雾:从古汉语老子走向现代英语的《道德经》[J].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2020(1):35-39.
[2]陆元祥.他山之石 琢磨成玉:《〈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读后[J].教育传媒研究,2021(6):72-73.
[3]吴治华.《道德经》对大学英语读写课教学的启示[J].校园英语,2019(28):27.
[4]施云峰.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阈下《道德经》英译中的视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