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英语学习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的必要性及原则
2023-06-20赵春曦
摘 要:大学英语学习不仅具有工具性,更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强调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身份客体化;人文性注重人文素养培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身份。充分认识大学英语学习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及其关系,有助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真正体现大学的精英教育内涵。
关键词:大学英语学习;工具性;人文性;融合
作者简介:赵春曦(1971-),女,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漫长历史中,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尽管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是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却是毋庸置疑的。目前说英语的人口占到全球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英语是67个国家的官方语言。因此熟练地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已经成为21世纪人才的必备条件。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进一步明确了英语作为“中国持续深化对外开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语言资源”的重要地位。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加强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一、大学英语学习的工具性
工具通常指工作时所需用的器具,后引申为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大学英语教学通常分为两大类: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通用英语的工具性体现在学生具备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并能够运用这些能力参与学业测试,从而达到学习阶段晋升的目的。专门用途英语的工具性体现在学生可以借助英语进行专业文献阅读及跨专业交流,从而达到拓展并输出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一)语言能力测试体现的工具性
通过参加英语语言能力测试取得优秀成绩是大学英语学习工具性的主要体现形式之一。由英国剑桥考试委员会提供的英语作为外国语的系列考试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该系列考试面向全世界各个年龄段的学习者,如面向儿童阶段的KET、PET,面向在校大学生的IELTS,及面向成人考生的BEC。在这些测试中取得的成绩被大多数国家认可,可以用于入学、就业等。此外,被全球160多个国家超过11500所综合性大学、机构和学院认可的托福成绩,也是全球范围内英语水平能力测试的权威标注。
在我国,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持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在校大学生参与范围最广的英语能力测试。作为一项全国性考试,自从1987年9月和1989年1月开始大规模举行以来,每年吸引着众多在校大学生参与测试。大学英语学习也因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四六级成绩是否及格一度被视为能否顺利毕业的必要条件,大学英语教学围绕四六级考试展开便无法避免。
(二)日常学习实践体现的工具性
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之后,开始了比较专业的深入学习。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资料可能涉及各种语言,其中大多数资料以英语为载体。在当今各种先进便捷的电子设备帮助下,学生可以自如地利用手机、电脑等进行单词查找、文献拓展阅读等。如果有机会发表学术论文,英语也是首选的书写语言。
此外,目前很多国内知名高校在传统的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之间增加了夏季学期(大約4-6周),以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到学校进行短期讲学培训为特色。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各个专业领域的杰出人才尽管母语不同,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主要应用英语。这种国际学术平台的搭建也为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展示提供了平台,也使大学英语教学更加强调听说。
二、大学英语学习的人文性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与通常所说的“文化”相比,它更强调“人性”的作用,强调“人”作为主体的介入。就英语学习而言,它强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实现人文素养方面的自我成长。比如通过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国外的风俗习惯,从而在进行国际交流时得心应手。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比如现在正在进行的全国大中小学生“中国故事英语讲”竞赛活动,借助小视频的方式用英语介绍自己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人文活动的推广和普及对于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和加强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沟通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通识课程设置展示人文性
目前很多高校在开设通用英语必修课的基础上,利用选修课时间开设了旨在增加学生文化自信、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通识课程,比如以介绍欧洲文化发展历史及现状的“欧洲文化概况”课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和了解古希腊文化中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由来,后来逐渐演变为每四年一次的运动会。接下来学生通过课后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某些冬季运动项目的资料,了解冬奥会的由来及发展历史,最后整理资料并完成小视频制作。
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在运用英语工具性的基础上丰富了语言本身所蕴含的文化知识,既了解了历史又掌握了相关词汇,同时还可以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特长,比如前期的素材收集,中间的视频制作、同步配音、文字稿撰写、插图绘制,以及后期的视频剪辑等,真正做到从知识输入到能力输出的融会贯通,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能动性。
(二)学术英语课程凸显人文性
学术英语与通用英语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更侧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从教学内容看,学术英语内容比通用英语内容枯燥一些,但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会使学生受益终生,这种受益不仅仅体现在英语学习上,也体现在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是日常生活中,比如如何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例如,学术英语学习中会把单词根据词源及逻辑关系进行分类,如同义词、反义词及上下位词。在学习表达上下位关系的单词hyponym时,借助句子“Transportation is a system for taking people or goods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for example using buses or trains.”来说明transportation和trains之间的上下位关系,并进一步讲解如何借助上下位关系写出逻辑清晰的英语句子“It was rare for people to own their own form of mechanized transport centuries ago. However in recent times i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ommon for people to own their own cars.”。
三、大学英语学习人文性与工具性融合的必要性
融合的本意为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就大学英语学习而言,融合指英语学习过程中既重视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语言能力测试中取得理想成绩,或者在学习实践中自如运用英语,又要着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只有融合了大学英语学习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才能真正体现英语学习的初心,即不仅掌握一门语言工具,更要了解这门语言工具的起源及发展过程,并主动探讨如何更加得心应手地使用甚至改造这门语言工具,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这门语言工具的价值。
(一)提升对学习目的的认知
单纯注重工具性的大学英语学习重点关注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四六级考试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四六级考试中取得高分才能证明英语水平较高,才能在未来升学或者就业中拥有更多优势,却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养成,慢慢形成了舍本逐末的局面。
有效的大学英语学习应该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充分融合,在有计划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或者特长。比如有的学生更善于记忆词汇,那么他/她的记忆方法就值得推广,而不是整齐划一地只追求高分通过四六级。其实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会延伸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过程。如果把对于学习目的的认知,从单一的通过四六级提升到掌握一门语言技能,以便更好地为将来学习和就业服务,那么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
强调工具性的大学英语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复习四六级词汇,讲解练习英语语法,反复熟练操练四六级写作模板,這样就导致学生的学习个性被忽视;大规模的灌输式教学,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导致学习兴趣丧失。
在当下各种电子设备普及的大背景下,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等手段全方位设计英语学习环节。比如学生通过BB平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平台上的听力测试。与传统教室学习不同的是,平台上的测试可以多次重复进行,最终成绩取最高分。这样既克服了课堂学习时间不足的弊端,又给学生反复练习听力增加了动力,形成“练习越多,效果越好”的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三)增加教学评价的多样性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用来检测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单纯注重工具性的教学评价主要以各个阶段的考试成绩为检测方法,比如平时课堂的单词小测验、期末的英语考试成绩,以及四六级考试成绩。这样的评价体系相对机械狭窄,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都围绕着四六级考试开展,没有从更全面的角度去领悟大学英语学习的目的,导致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掌握只局限于考试内容本身。
多样性的教学评价可以包括多角度评价学生提交的小视频作业(比如口语、内容构建等),以小组方式形成的期末作业,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展示个人特长及团队合作精神,为将来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或者进入社会提供实践机会。
四、大学英语学习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需遵循的原则
(一)重新定位大学英语学习目的
当下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取消了以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是否合格作为学生毕业的考核指标,甚至有一部分高校已经明确禁止大学英语教学仅以四六级考试内容为主,这样就从宏观方面避免了机械式学习的可能性。
作为具体执行教学环节的教师,一方面要清楚四六级考试成绩作为目前客观评价学生英语水平指标的存在必要性,另一方面要明确单纯追求四六级考试成绩是过于功利化的表现,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到掌握英语这门国际通用语言会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增加更多的可能性,才会真正主动提高课上课下的学习自主性,在四六级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优异成绩的取得又会反过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在大学英语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从而建立有效的正相关心理机制。
(二)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引导
目前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设计基本上是以关键词为主题挑选合适的文章,并辅以适当的练习题,比如词汇、写作、口语类练习题。教师可以在完成关键单词讲解、篇章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人文方面的内容拓展。假设单元主题词是食物(food),在结束对课文相关内容的学习后,教师可以补充介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某些食物的历史由来及制作过程,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继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家乡美食,形成视频作业拿到课堂上进行分享,这样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发挥出自己的学习潜力。
在完成口语展示环节后,可以基于学生思路进行小组辩论,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小组辩论环节结束后,再要求学生完成一篇作文,对不同观点进行陈述分析,从而展开深入思考。这种环环相扣的学习模式,不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会使对相关话题的学习更加全面客观。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融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应该以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考查指标。在具体设计评价体系的时候,既要有终结性评价也要有过程性评价,做到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避免单一评价体系带来的弊端。另外,评价体系除了要考量直观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过程(比如建立个人学习档案)、团队配合默契度(比如团队成员互相评分)、个人能力拓展空间等。
五、结语
德国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曾说:“大学应该培养精神贵族,而不是精神附庸。前者会昼夜不停地思考……敢冒风险,静听内心的声音,并随着它的引导走自己的路。”
大学英语学习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前行的过程。作为学习的引领者,教师不应仅仅重视学生是否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在四六级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层次;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学生要借助现有的学习条件充分发掘自己的学习潜力,在达到客观学习测试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长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主动走向世界舞台。
未来的世界将是更加团结的世界,各国虽然文化不同、语言不同,但可以互相理解,求同存异是发展的大趋势。如何更好地驾驭英语这门语言工具,是每个年轻人面临的问题,而大学英语学习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使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又多了一种可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蔡基刚.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路在何方[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3]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1-5.
[4]张绍杰.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行动与反思[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1):9-12.
[5]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