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意识形态:凸显英语学科教育的本土人文性
2023-06-20朱晶
朱晶
【摘 要】英语,作为一门意识形态课程,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英语教学,在帮助学生积累学科知识的同时,务必注意英语自身携带的西方文化基因,务必有效控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西方文化对学生的渗透和影响。
【关键词】英语教育 本土人文性 意识形态
英语教育,肯定涉及世界文化。这是学科自身携带的跨文化特质和功能。英语属于印欧语系,那自然浸润着印欧民族文化。
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的英语这门外语学科被引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已经数十年了,基本追求的都是“原汁原味”。进入新时代后,西方国家对我们展开了文化“浸润”,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英语教育的高度重视。英语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小学英语教育必须体现本土人文性的观点。
人文学科都蕴含着一定的社会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密切关联。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又是意识形态的物质形式。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语言和文化肯定是相融的。于是,我们就可以理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导思想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组关键词:“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德育为先”“具有中国特色”等。
下面,笔者就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方案》)推出的大背景,具体谈谈小学英语教育的本土人文性。
一、新方案,凸显英语教育人文性新理念
《方案》前言开篇第一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这是从顶层设计确立了英语学科必须坚守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基本价值观。
本次课标修订目标导向是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这更是符合中华民族发展和复兴的时代要求。
《方案》确立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性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人类文明成果都需要大批外语人才。可是,作为一门外国语言学科,其必然是和外国文化相融的。我们的英语教育,如果只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那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才的意识形态就会出现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才,不仅不能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反而会被西方价值观、西方文化“洗脑”。
《方案》的颁布,凸显了必须坚持英语教育本土人文性的新理念。这也体现了基于未来教育观的课程理念。我们在英语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呈现本土人文性,即英语的工具性和本土的人文性要相统一。
二、新理念,明确英语教育人文性新要求
随着《方案》的正式颁布,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除了继续注重语言知识积累、语言能力培养等,更明确了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培养有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要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的新要求。
为了达到这一新要求,今后的英语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以核心素养为重。我们的英语教育在注重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的培植。“文化意识”的培养,即在英语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国文化内涵的同时,更要培植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目前,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让他们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思维品质的培养,即要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的深刻性,对世界多元文化认识的灵活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创性,对西方一些固有低俗文化的批判性,对客观事物和自然现象认知的敏捷性。
这里特别提到的“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具有本文论述的“本土人文性”属性,也体现了基于核心素养观的课程目标。
第二,从工具性学科的角度出发,专家提出了英语教学和考核的方式方法要和国际接轨,要借鉴国际经验构建国内英语等级评测体系。虽然英语是印欧语系,英语教育无法完全回避国际上通用的英语等级评测体系,但是我们可以基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英语教育的要求,自行构建国内的英语教育评测体系。这也是推进英语教育逐步注重本土人文性的方向标。
第三,英语教学融入跨学科知识。教学内容要日趋生活化,反映中国老百姓的现实生活;要与时俱进,呈现时代特征,反映中国社会的时代发展。更可以理解为,我们的英语教育要将跨国界意识形态,融入我国的本土人文特色。
我们英语教育的新要求,可概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好英语基础知识,培养英语的语用能力,落实工具性;二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落实本土人文性。
三、新要求,亟须英语教育人文性新教材
基于《方案》提出新理念,新理念之下必然催生新要求。面对新要求,我们的小学英语教育亟须新教材。
“新教材”之“新”也是相对于“老教材”之“老”而言的。以往为了确保英语教育的“原汁原味”,很长一段时间提倡读原版读物、看原版电影、听原版音频。上文有提到过:语言是意识形态的物质形式。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推崇“原版”阅读,确实有助于提高英语的语言能力,殊不知,其也必然受到外族文化因子的侵蚀。
在《方案》推出的大背景下,英语教师至少应该要有三个思考:
思考一:基于教材的外埠人文性回避。例如,新概念英語中课文April Fools Day,关于“愚人节”的内容。愚人节的诞生,本是16世纪末,法国新旧两派基于国王决定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而诞生的,起源就带有滑稽性。此类与我国意识形态相对的外埠人文性教学内容,都应该规避。
思考二:基于教材的本土人文性体现。例如,苏教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8 Chinese New Year一课,是关于“中国新年”传统文化主题的教学内容。教师不妨带领学生借英语这个工具,去探访中国百姓的过年(pass the year)习俗(custom):贴春联(post New Years scrolls)、守岁(stay up late or all night on New Years eve)、发红包(send red packets)、吃年夜饭(take/have New Years eve dinner)、看《春节联欢晚会》(watch spring festival gala on TV)、放鞭炮(set off firecrackers)……了解一下中国红(Chinese red)、拜年(pay a New Year call)、饺子(dumplings)的意义,从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就是英语教学本土人文性的体现。
思考三:拓展精读和泛读读物本土人文性体现。英语教学,同样遵循“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原则,需要大量拓展的阅读来提升语言能力。我们不妨引入蒙学经典之《三字经》的英汉对照本、《论语》英汉双语国学经典、四大名著之《西游记》中英文双语对照版等精读和范读素材;也可以以世界共度的节日为主题进行主题教学,如以六一儿童节为主题的英语活动课,引导学生尽享节日快乐、体悟爱的意义,同时培植感恩情感。以“Who do you think you should be able to thank?”“ What are you thankful for?”为主题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感受现实生活的美好,珍惜美好现实生活,继而达到传承和发扬感恩文化的教学目的。
面对新方案、新课标的大背景,基于新教材的运用,我们的英语要确立基于礼节性、教学观的课程内容和基于跨学科学习观的课程组织。
四、新教材,收获英语教育人文性新成果
英语教学中,社会主义意識形态的渗透,同样符合罗森塔尔效应原则。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的教育期望,经意和不经意地被渗透给学生,学生就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和目标来塑造自己的品行。因此,良好的英语教学效应一定来自教师正确的教育意识。
英语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科教育的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和实践育人,必须追求嫁接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上的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新成果。这个最大的新成果,就是在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出会英语语用的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