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单元要素,提升习作素养

2023-06-20乔俐英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有效整合

乔俐英

【摘 要】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学生只有在学语言和用语言的碰撞中,才能实现语言素养的提升。所以,在教学习作单元时,我们要牢牢把握单元整体教学要素,灵活处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平时“化整为零”,降低学生的习作难度,并实践“下水作文”,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从而真正实现学生习作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单元教学要素 有效整合 化整为零 下水作文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习作要求是“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统编版教材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册都已经初步安排了通过观察描写一处景物,但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多处景物,却还是第一次。这样的安排,也体现了统编版教材循序渐进的特点。

写景,就是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各种自然景物描写出来。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往往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本单元通过学写游记,不仅能培养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而且能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身边的美。但是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从学生作文的实际完成情况来看,写景的作文往往最让学生感到难写。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学生只有在学语言和用语言的碰撞中,才能实现语言素养的提升。其中,习作素养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下面笔者就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写景习作单元为例,来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实践。

一、牢牢把握单元整体教学要素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习作单元的编排意图,就是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这条主线开展教学。本单元安排了《海上日出》和《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精读课文,还有“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共五部分内容。在教学其中的每一部分内容时,我们都要找准它们的定位,牢牢把握本单元的主要任务——让学生掌握按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个单元,在写景的能力方面有较为明显的提升。

如在教学《海上日出》时,课文的写作顺序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笔者就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借助画示意图,把日出的景象直觀地画出来,并引导学生抓住“位置”“形状”“光亮”互相点评,体会画面之间的顺序,进而帮助学生直观地发现本课作者就是抓住了早晨太阳变化的顺序来写景的这一特点。

而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笔者不仅指导学生弄清作者先后去了哪些地方,从而画出游览路线图,还要指导学生弄清这些地方分别有什么特点,从而知道写游记不仅要按游览的顺序来写,还应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并做到有详有略。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积累不做过多要求,而将本单元的中心任务,即学习写景的习作方法,贯穿教学的始终,以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

二、灵活处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充分了解本单元的编排意图、认识各板块功能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度调整板块顺序,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在教学这一写景单元时,笔者就结合本单元教材的特点,以及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灵活调整了本单元的板块顺序。

在教学完两篇精读课文后,笔者引导学生结合“交流平台”,梳理总结了写景作文的两个方法:一是“按顺序写”,既可以是定点观察的顺序,也可以是移步换景的顺序;二是“有重点地写”,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

接下来,为了巩固这两个写景的方法,笔者将后面的两篇“习作例文”提到“初试身手”之前进行教学。笔者引导学生品读《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学生在品读中发现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按照移步换景的顺序来写景的,并做到了详略得当、过渡自然。

然后,笔者才带着学生进入到“初试身手”和再试身手——“习作”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习得的写景方法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学以致用。

这样的调整,其实是把本单元的五个板块分成了两部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和“习作例文”是在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写景文章的写法,“初试身手”和“习作”是让学生尝试运用。从认识写法到运用练习,两者相互联系,彼此依托,共同为学生完成本单元的习作任务提供了帮助。

三、“化整为零”,降低学生的习作难度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习作的熟练技巧。”虽然本单元是写景习作单元,但并不是只在进入本单元的学习时,笔者才让学生来练习写景。笔者一直深知学生对写景作文的畏难情绪,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充分地利用现有教材,把课文当作学生写作的范例,有意识地将学生习作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化整为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练习。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的《乡下人家》时,作者在写乡下独特、迷人的风景时,既写到了静态的鲜花绿竹图,又写了动态的鸡鸭觅食图,通过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突出了乡下人家的生机与活力。课后,笔者就引导学生用上这样动静结合的方法写一处自家附近的美景。

再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天窗》时,文中的孩子能透过小小的天窗展开丰富的想象,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慰藉,也给我们这些读者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可见,想象在写景中的重要性。所以课后,笔者也引导学生学着观察天上闪过的“一颗星”或“一片云”,路边石缝里钻出的“一株草”或“一朵花”,然后通过合理的想象写一段话,可以适当地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所写的景物活起来。

平时类似这样适时、零散的片段练习,让学生练得有依据,写得没负担,最后在写成篇的写景作文时,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将平时习得的方法灵活地综合运用,写起来自然有法可依、有话可写。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掘教材中可利用的资源,找准训练点,将读写真正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四、“下水作文”,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笔者深深地懂得,教师不能只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虽然习作单元有精读的课文,还有习作的例文,但这些作家离学生们的生活太远,我们这些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才是他们身边的榜样。学生的“向师性”,让他们更乐于接近、模仿、学习教师的一举一动。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自己亲自写一写。所以,每次在教学习作时,除了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习作的方法,笔者还亲自示范,写“下水文”。在写作的过程中,笔者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去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和素养。

为了教会学生注意上下文景物之间的联系,笔者向学生展示了自己之前写的“重庆之旅”的部分片段:

夜晚的重庆更是迷人,到处高楼林立,灯光璀璨,犹如梦幻。“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说的应该就是这儿吧?而能把你从天上拉到人间的,大概也只有那空气中弥漫着的浓浓的火锅味儿了。红通通的火锅店一家挨着一家,热气腾腾的,每家都号称“总店”,随便进哪家都不会错的。

笔者告诉学生:游记中要写的景不止一处,一处处美景就像一颗颗珍珠,零散地分布着,这就需要我们用适当的“线”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从而把它们变成一串美丽的项链,这才是一篇优美的习作。

笔者还把自己的“贵州之旅”与学生们分享:

来到贵州,不管走到哪里,就是满眼满心的绿:山是绿的,水是绿的,就连阳光、空气也是绿的。贵州的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一,所以从炎炎夏日的南京来到贵州,就是来到了避暑胜地,凉爽怡人。导游戏谑,这里号称上有张家界,下有九寨沟。的确是呀,这里既有张家界的巍峨雄伟,又有九寨沟的俊美灵动。不管走到哪里,目之所及,一定是山水相依:山,形态不一,或拔地而起,或连绵起伏;水,姿态万千,或静如翡翠,或动如玉屑。青山碧水,绵延不绝,犹如万里画卷。更何况,这是活的画,不仅养目,还润心。

最有名的山自然是梵净山,得名于“梵天净土”,号称佛教第五大圣地。一路攀铁索而上,两边都是悬崖峭壁。攀到红云缭绕之处,寺庙金顶便蓦地出现在眼前。当地百姓把梵净山当作大佛朝拜,山即一座佛,佛即一座山。山顶不时被祥云笼罩,也算是有缘,我们登山时晴空万里,虽不时有浮云掠过,但金顶却是清晰可见,宛如人间仙境。

最有名的水自然是黄果树瀑布。其实,贵州大大小小的瀑布随处可见,溪流或宽或窄、或深或浅……无数的溪流汇聚到黄果树景区,渐近渐响。刚来到半山腰,那随风而降的水雾就细细地、密密地洒满了全身。从瀑布中间的水帘洞穿洞而过,耳边如雷声轰鸣,又如万马奔腾。从洞口往外望去,那白花花的水流就像从天上倒下来似的,形成了一道厚厚的水帘,让人不禁啧啧赞叹!

在贵州的大山深处,还有依山而建的西江千户苗寨,这里的吊脚楼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是偏远之地,但走进苗寨,里面却是热闹非凡。那些身穿苗服、化妆精致、头戴银饰,一路叮当作响、婀娜多姿地走在街道上的,定是正在体验着当苗家少女感觉的游客。这就像是沉浸剧,每一位游客此时既是体验者又是参与者。当她们或在大街小巷款款而行時,或在风雨廊桥倚栏而立时,就也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晚上,千户苗寨,万家灯火,此时的苗寨犹如繁星落到了人间,更是美不胜收!

随后,我们还参观了镇远古镇,与江南小镇相比,到底是缺少了一些精致与秀气,但因在大山里,也就更多了些沧桑与厚重。

来到贵州,人在景中走,如在画中游。贵州,确是不虚此行!

笔者的作品肯定达不到作家那样的高度和深度,但相信老师的“下水文”让学生更直观,也更易于接受。在笔者的示范、鼓励下,学生们对于习作,不再畏难,乐于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我手写我心”,最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样坚持下去,“教学相长”,不仅教师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的习作兴趣、习作素养也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综上所述,在教学习作单元时,我们要牢牢把握单元整体教学要素,灵活处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平时“化整为零”,降低学生的习作难度,并尝试“下水作文”,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真正实现学生习作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有效整合
探讨翻转课堂模式同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整合
小组合作学习与初中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探讨
精巧务实的驾驭教与学,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整合初探
探究多媒体网络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策略
运用信息技术优势进行语文教学研究
关于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整合的思考
中考语文复习之我见
浅议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