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课程中戏剧融入音乐学科的区域
2023-06-20李婷
李婷
【摘 要】为契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精神,落实课标的要求,深圳市盐田区率先在音乐教育与戏剧领域之间,进行了为期七年的戏剧融入音乐学科的实践研究。通过对戏剧与音乐融合的现状分析,团队从以下四个维度实施:教师戏剧培训双轨课程、促进学科融合的课程方案、多维度活动的开展、评价体系的确立。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期待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推行之际,给其他区域和学校开展戏剧融入中小学音乐学科提供相应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艺术课程 戏剧 音乐学科 实践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优化了课程设置,增加了“新三科”即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戏剧如何在学校课程中有效地开展,实现国家育人的目标,成了大家关注的问题。深圳市盐田区自2015年开始在区域全学段开展戏剧融入音乐学科的实践,历经七年探索,立项教育部重点、省市多个课题,多次获省美育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市教育成果一等奖等荣誉,出版《融入教育戏剧的中小学音乐教学研究——“灵性音乐教育”的实践基础》,探索出一条实践路径。在新课标、新教材全面铺开之际,给其他地区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一、戏剧融入音乐学科的意义
(一)顺应时代发展及育人根本要求
课程融合是美育课程体系实施的最简单、最便捷的方式。当今世界的教育理念和环境正在变革中,“高质量、高情商的素质教育和在兴趣中自主探索式学习的融合性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質量的意见》等相关文件都呼吁当今艺术教育进一步拓展美育课程,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落实课标要求,提高学生兴趣
艺术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音乐学科纲领性标准。200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将戏剧纳入中小学艺术教育,首次提出“综合艺术课程”的概念。《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不仅优化了课程设置,也明确提出了课程融合的理念。
二、戏剧与音乐学科的关系
戏剧兼备诗(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以及舞蹈等多种艺术成分,它实属一种“综合艺术”。音乐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音乐与戏剧是姊妹艺术,音乐是抽象的、听觉的艺术,戏剧是具象的、视觉的艺术。二者的结合是视觉与听觉的融合,是对艺术作品综合的体验、审美感知的具象呈现。
音乐和戏剧都是动态的艺术形式。音乐具有非语义性,戏剧具有文学性,用戏剧剧情呈现音乐形象,用音乐推动戏剧情节发展,二者互相补充,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能力。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戏剧是空间的艺术。音乐与戏剧情境相结合,情感表现上远胜于语言对白,具有鲜明的舞台表演性。二者融合,旨在激发学生参与表演与创作实践的兴趣,丰富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使其获得成就感。
三、戏剧融入音乐学科的基本策略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提出将戏剧纳入中小学艺术教育,但多年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未能较好落实,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问题:①师资综合能力不足。承担学校教学工作的教职工基本为音乐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受限于唯专业化的师范教育,教师单项技能突出,知识领域深而窄,综合教育能力不足。②音乐课时不够。根据国家文件要求,目前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课时大部分为1~2节/周,用于完成音乐教材内容,这成为阻挡戏剧有效融入音乐学科的绊脚石。③评价定位不明。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教学设计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如何设定戏剧融入音乐课的课堂教学目标,成为执教教师的一大困惑。
针对以上问题,实施团队围绕“寓戏于乐,以乐促美,以美育人”的课程目标,从设计教师戏剧培训的双轨课程、建构促进学科融合的课程方案、开展戏剧融入音乐的多维度活动、确立戏剧融入音乐学科的评价体系四个维度来展开。
(一)设计教师戏剧培训的双轨课程
每周聘请戏剧专家对本区音乐教师从两个维度进行理论培训和实操专业跟踪辅导:戏剧作为一种教学法与音乐学科进行融合;戏剧本身被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及舞台艺术。
将理论培训和实践反馈紧密联系,形成理论培训—本校实践—课堂反馈—集体研讨—小组研讨课—分析提炼—理论提升—区域研讨课……螺旋式系列教师培训课程,提升教师的艺术综合素养、课堂教育能力、科研水平等。
(二)建构促进学科融合的课程方案
1.深入了解戏剧与音乐学科融合的内容
戏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在互动、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充分表达思想,在学习中获得美感体验。
(1)在课堂活动组织上,教师可以“故事化”的方式进行作品背景的重现,以“角色化”的方式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也可以“游戏化”的方式提升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吸收与技能的练习效果,并以集体编创、互观互评等方式设置表演及评价反馈环节等达到育人目的。比如音乐教材(花城版)四年级《邮递员叔叔来了》。
(2)为解决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可将戏剧融入音乐学科的课型分为两种:融入戏剧的音乐课和戏剧教学表演课。前一种课型是运用教育戏剧法,服务于音乐课程,以单元课程、游戏板块分别制订不同学段的课程计划。如基于单元课程划分的教学内容:
第二种课型应用于音乐课的第二课时——戏剧教学表演课,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在已完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加入戏剧学科本体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全人教育理念。比如在四年级课例《大风车》上运用戏剧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2.音乐教学中的戏剧策略
戏剧策略是指开展音乐教学所需要借鉴到戏剧(包括舞台戏剧和戏剧教学)本身的一些活动,通过这些方法和步骤,能够更好地提升核心素养和实现全面育人。我们主要采用接受度和效果较好的两大策略:戏剧游戏和教育戏剧习式。戏剧游戏使用较广泛的有放松游戏、感知游戏、模仿游戏、想象游戏、音乐游戏等。教育戏剧习式采用的是英国华威大学乔纳斯·尼兰德兹和托尼·古德总结的四大教学活动类型:建立情境活动、叙述性活动、诗化活动、反思活动。
(三)开展戏剧融入音乐的多维度活动
我们开展了戏剧融入音乐的多维度活动,尽量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课堂、活动、教研深度融合,让师生在一系列快乐的参与体验中,不断进步、共同成长。比如:①由课程到活动的戏剧节——2020年“绽放灵动年华,奋进强国时代”的戏剧节、2021年“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创意戏剧节,这些戏剧节均做到了将音乐、戏剧与英语、语文学科充分融合。②從学科融合的探索到美育创新系列的实践:编、导、演首部原创抗疫主题的音乐剧《告白》,首部具有家国情怀的剧情MV《国家》,在线拍摄期盼学子归来的“云合唱”《当春风来敲门》等,将美育渗透入心。
(四)确立戏剧融入音乐学科的评价体系
基于课标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具象的教育戏剧融入抽象的音乐,围绕五大领域目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个人发展研制了相关调查表、衡量表、评价表等工具,构建了评价体系,致力于培育真实、灵性的时代新人。
1.全过程记录档案袋评价
选择适合音乐评价的电子档案袋来记录学生灵动的实践过程。以音视频形式为主,关注学生主体、采用过程评价、记录学生的音乐成长之路;评价主体多元,采用自评、他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突出个性发展,将综合评价和特色评价相结合。
2.审美取向的表现性评价
审美取向的表现性评价是通过戏剧的表演、行动的展示等来评价学生的音乐掌握情况、情感的共鸣、文化的理解等。在这个过程中,一切是以审美为导向的,渗透“寓戏于乐、以乐促美,以美育人”的课程目标。
3.启发诱导式的研讨评价
启发诱导式的研讨评价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和反馈,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情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深圳市盐田区在七年多的探索中,通过戏剧融入音乐学科,完善了学科知识内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2016年、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区域成绩位居全市前列;同时,以研促教,音乐教师教学能力明显提升、教研硕果累累,团队立项教育部重点及省市多个课题、多次获省优秀美育创新案例一等奖、出版著作等;形成区域艺术特色,打造学校音乐品牌,参演节目获全国艺术展演二等奖、省市多个一等奖,教学经验及成果被《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多家媒体纷纷报道。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有待提升的地方,如研究对象持续跟踪不够、教师戏剧培训周期较长、课堂难管理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团队也进行了完善和改进。未来,期待与艺术教育同人一起,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落实课标的要求,完善并构建中国特色的艺术课程体系。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科研课题“融入教育戏剧的中小学灵性音乐教育实践研究”(编号:2019YQJK06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