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宪法”项目化教学实践探索
2023-06-20孙宇虹
摘 要:“认识宪法”项目化教学活动以先进教育理念为依托,以多层次问题为导向,以多种教学活动为载体,通过“课堂+课外”的形式落实教学目标。文章基于对项目化教学实践创新点的思考,总结项目化教学实践活动范式,反思项目化教学活动改进内容。
关键词:“认识宪法”;项目化教学;道德与法治
作者简介:孙宇虹(1985—),女,江苏省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
项目化教学是基于核心概念和主题,以驱动性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或合作解决项目任务,主动学习,建构知识体系,培养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强调,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学科育人过程中需利用有目的性的主题与实践活动,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开展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项目化教学立足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融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内容,以问题驱动项目化活动开展,将知识、技能教学融为一体,促使学生真正内化知识,习得能力。
一、项目背景与理念
(一)项目背景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初中阶段培养并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1]。学习宪法、认同宪法、践行宪法是初中阶段学生的重要行动。
2020年寒假后,2019级学生将进入八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的德育课程,八年级下册课程内容与宪法密切相关。对此,笔者所在学校的道德与法治备课组结合浸润德育的工作理念,以学生的视角发现、探索、研究身边事物,设计“认识宪法”项目,为学生自主探究指引方向,促进学导相融,充分利用寒假时间,为后期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二)项目理念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观点,认为要把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密切联系起来。他还提出要“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延伸到社会中,这样的教育才能够真正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离开了社会的教育,或者离开了生活的教育并不是真正的教育,学校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
全员育人:指由学校、社会、家庭、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家长要从生活和心理上关心孩子的成长;国家要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给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社区要定期开展关爱未成年人成长的活动;教师则要指引学生探索社会、研究社会、改变社会。
浸润德育:学校要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浸润德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品格与学力的提升。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德育活动,以多样的方式展示德育内容,以深刻的内涵引领学生成长,是浸润德育所要达成的目标。
学导相融:将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指导融合发展,不仅有生生之间的学导相融,也有师生之间的学导相融。在学导相融过程中,生生、师生发生思维的碰撞。在寒假居家学习期间,备课组借助网络强化师生、生生的联系,不仅使课堂延伸到学生生活中,更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实现共识、共享、共进,推进学导共生、教学相长。
二、教学实施过程
(一)发放作业,明确任务
首先,学校道德与法治备课组确定主题“认识宪法”,针对学生情况,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寒假个性化活动,并组织班级发放活动任务;然后,组建寒假个性化活动联络QQ群,引导学生自主组队形成合作小组;最后,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确定本小组的探究方向,提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根据小组具体情况提出相关建议,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二)分解内容,逐步开展
1.问题引导,自主学习
在寒假“认识宪法”个性化活动开展的第一阶段,指导教师以提出基本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居家学习,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电脑、社区法治服务中心等,了解宪法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并结合学生未成年人的特征指导学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让其对比宪法与基本法律之间的差别与联系;以问题驱动学生合作小组展开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小组内表达各自的观点,并对此进行分析、纠错、整合,最终汇聚成本小组的整体认识。
2.名词解析,深入探究
指导教师在本阶段以混淆性词汇的区分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宪法知识。具体而言,就是结合混淆性词汇,如“人民”与“公民”,宪法的地位与基本法律的地位等,指导学生通过翻阅书籍、上网查阅等,更深入地理解宪法内涵,了解我国宪法的本质,从而强化学生对宪法的认同。
学生通过联络QQ群及时汇报活动的进展及结果,指导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反馈对相关问题进行合理调整,帮助学生解决探究中出现的问题,使其有的放矢开展活动。此过程中,指导教师必须及时且有效地给予学生指导,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小组开展进一步的探究。
3.提出问题,互动交流
本阶段任务从学生小组探究的结果出发,要求学生在完成整个探究活动后,从相关问题任务中找出自己理解得比较透彻的内容,录制视频进行讲解汇报。对于问题的剖析与解读,相关文本的撰写与呈现,都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再次展示过程。学生们将录制的视频集中发到QQ群中,大家一起学习、提出问题,在组组、生生思维碰撞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而且能够获得更清晰的学习思路和更高效的学习路径。
(三)系统解析,强化认同
首先,指导教师在课上结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材系统化地解析关于宪法的知识,对于学生在课外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在纠错中成长,并加强对重点问题的解析。其次,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在寒假探究时绘制的思维导图,分享寒假探究成果,以个人的视角解读宪法。再次,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集中性问题再次组织课堂合作探究活动,适时播放部分学生的讲解视频,帮助学生提升认识。最后,指导教师将寒假个性化作业成果汇编成册,每班发放;组织评选优秀活动小组;编写公众号新闻,公开展示学生寒假个性化活动成果,深化学生对宪法的认识,强化学生对宪法的认同。这一过程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
三、教学成效与范式
(一)教学成效
1.实现能力与知识统一
本项目式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使学生能灵活地将方法论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强化思考,得到不同角度的认识,形成法治思维。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通过不同形式内化为自身经验,从而更好地认识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2.实现课堂与社会统一
教师虽可通过创设课堂情境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但利用寒假,利用一个真实的社会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更能深化学生的认识。教师需要不断地在线上线下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时刻与学生保持联络,共同进步。
3.实现理论与实践统一
实践能够检验理论,理论能够作用于实践。让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在理论探寻中实践,是此次主题活动的最大作用。本次活动能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认同,提升素养。教育不是纯理论知识的传输,无论怎样的知识内容都需要实践来验证,在寒假活动中,学生通过不同形式探究就是一种实践过程,也是一种对理论进行探究与验证的过程。
(二)范式
纵观项目活动范式(如图1),其主要分为课堂、课外两个模块。课堂包括两个部分,项目从课堂中来,最终回归课堂。课外即寒假时间,只有一个部分,主要内容是在课外完成。整个活动以问题为主导,使学生借助多种学习载体,在项目理念的引导下,有目的、有意义地开展项目式学习。
四、创新与反思
(一)创新
1.问题导向,载体丰富
在项目中,问题设计由简入难,能使学生从简单地运用网络、阅读便可得到的知识,到两难认知对比的词汇辨析,再到具体问题的自主讲解;问题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从点的认知逐步上升到面的理解,进而达成自主深度学习。学生通过丰富的学习载体完成项目任务,能深入社会环境,发现、探究、认同宪法精神,并将探究成果有效整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理念创新,德育浸润
渗透多种先进理念能使项目化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而作用于实践的理论更好地展现了理论的指导价值与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而在完成“认识宪法”的项目式活动时,学生基于寒假实践,通过自主思考、问题探究、法治讲座、长辈指导等理解知识,全方位认识知识,得到了多角度思考结果和多层次理解。学生从课堂到校外,从自己到他人,从知识到生活,在全员育人的德育环境中感知、理解、提升。
(二)反思
1.规划需完善,事前需调研,提升假期个性化活动的层次性
本次共有四个班级参与“认识宪法”项目化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根据主题进行了整体规划,但指导教师分别教授不同的班级,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掌握不足,活动中出现较多不可控因素,如各班学生学习进度不同,导致教师引导缺少一定层次性等。此外,备课组教师未能在活动前进行相关调研及指导学习,而是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日常对学生的了解展开活动,导致整体仍有所疏漏。學生的学习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若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动态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则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2.加强专业指导,建设假期个性化活动骨干队伍
在此次项目中,各小组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小组长将项目中的导向性问题层层细化,以此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使全体成员都有参与、有收获。指导教师对此予以重视,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组织作用,提高学生项目式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形成更好的校本德育范式。
3.进一步创新假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此次项目活动将假期活动与学习专业知识、认识社会、增强政治认同、提升探究能力相结合,为不同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假期活动,实现了因材施教。但受到特殊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活动范围受限,因此假期活动的形式不够多样。对此,指导教师开始思考如何因地制宜,创新假期活动内容和形式,让学生既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又有相对清晰的目标引导。如可以请学生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座谈会,或邀请相关的专业人士开讲座等,还可以让学生合理利用网络或在社区中进行法治宣传等。
4.对下次活动的展望
法治意识的培养是初中德育工作的重点,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点。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认知,坚定信仰信念。让学生走进社会,亲身感悟体验,再回归课堂系统梳理,能够使学生从身边典型中得到更加深刻的教育与启发。因此,教师应更重视活动的规划与实践,设计更有针对性、更有意义的项目式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李梅.认知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解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11):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