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教学支架 助力幼小衔接
2023-06-19尤小英
尤小英
〔摘 要〕 课堂是幼儿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主要场所,在课堂上通过对支架式理论和相关实践进行研究,能够激发幼儿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本文从支架式教学理论概述入手,分析了支架式教学的具体含义、理论基础及基本特征,最后分析了当前幼儿科学教育现状并给予科学教育幼小衔接的具体策略,一、科学搭建教学支架,有效助力幼小衔接;二、提升教师素质水平,突破幼小衔接关键点。
〔关键词〕 幼小衔接;支架式教学;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13-0094-03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越来越深入,课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教师教知识与幼儿学知识之间的“一对多”模式。支架式教学成为新时代所提倡的新型教学方式。该方法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出发点,通过为幼儿提供“支架”来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在促进师生间情感交流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概述
“支架”来源于建筑行业的专业术语脚手架,原指人们在建造房屋的过程当中,为他们提供支撑的平台或柱子。后来被应用于教育领域当中,指的是教师在幼儿学习的过程当中为他们提供暂时的帮助或支持。教师的支持并非一直存在,而是循序渐进地将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幼儿,由幼儿独立完成。因此支架可理解为教师为幼儿的学习提供的临时性的帮助,在教师的帮助之下,幼儿能够更好地提升其知识水平。支架式教学的根本在于要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进而建构幼儿自己的知识体系。基本环节有以下五个步骤,一搭建支架,二创设情境,三独立探索,四协作学习,五效果评价。
学术领域并未对支架式教学进行统一界定。但是通过对众多学者的支架式教学的相关研究分析。本研究认为,支架式教学不单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和学交互的本质过程。在教育领域支架式教学被当作教学理论逐渐应用,支架实质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在起步阶段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支撑。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逐渐将学习的任务完全转移到幼儿身上,教师所提供的支架不断地退去。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应用支架式教学应注意,明确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学习目标,并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在情境中培养幼兒问题意识、探索能力。教师在幼儿学习的过程当中起到的是启发、引导、帮助和支持的作用。教师要及时解答幼儿的困惑,也要对幼儿的学习结果给予有效反馈。总的来说,支架式教学实质上是教师结合幼儿自身发展水平采用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含两大理论,一是最近发展区理论,二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幼儿当前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幼儿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的教学应该走在幼儿实际发展水平之前,而不应该有所滞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创设问题情境,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感到紧张,跳一跳才能够摘到桃子。围绕幼儿最近发展区开展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更好地促进幼儿向前发展,同时增强幼儿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幼儿具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幼儿学习是在特定环境之下,教师以及同伴的帮助和支持下,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在脑海当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完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则是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幼儿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从建构主义视角来看,支架隐喻教和学之间的关系,在该关系之中,幼儿是学习主体,教师是幼儿学习的辅助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尽可能地创设探索的氛围,让幼儿能够提升学习能力。
二、支架式教学理论背景下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发展性
支架式教学理论背景下的幼儿科学教育应该着眼于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事先应该充分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基于其发展水平创设合适的教学主题以及相应的问题情境,给予适宜的评价和指导使教学过程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帮助幼儿更好地习得知识。
(二)动态性
幼儿的学习能力是不断发展与变化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将幼儿视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视为支持者。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应学会灵活调整教学节奏,在适宜的条件之下提供支架,有针对性地评价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设置不同的教学策略,体现课堂教学的动态性,要意识到教师支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幼儿自身发展水平的升降有所变化。
(三)自主性
支架式教学理论下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并非传统理念之下课堂上的权威,并非主导着整个课堂,而是引导和帮助幼儿自主展开学习。应充分意识到幼儿的主体地位,精心设计适于幼儿自身发展水平的问题情境,激发其潜能,同时引导幼儿展开探究。通过合作等形式,自主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知识。
(四)互动性
支架式教学理论下,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课堂当中唯一的权威,但也并不意味着幼儿的学习仅仅是靠幼儿自己,教师完全放任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充分地与幼儿进行互动,为幼儿提供支架,给予有效指导,同时给予幼儿一定的空间,让幼儿充分地思考和探究,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三、幼儿园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支架式教学理论下,科学教育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掌握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在幼儿发展水平之上开展教学。但是在实际的幼儿科学教育过程之中,教师普遍存在过于注重教学结果的问题。忽视了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缺乏对幼儿的针对性观察,从而无法有效地了解幼儿实际的科学学习能力以及智力发展水平。除此之外,部分教师无法深刻地理解支架式教学理论,对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理解仅仅是浮于表面。俗话说,教师要想给幼儿一壶水,自己首先就要具备一桶水。言下之意是指教师自身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才能够教出更好的幼儿。科学教师自身首先要掌握广博的知识,在教学过程当中,抓住教学时机,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让幼儿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
(二)教学目标和内容不当
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幼儿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多数教师并未全面认识科学教育目标,存在着目标定位不当的问题。目标是教师教学的导航,大多数教师在科学教育的过程当中,仅仅将重点放在科学知识的掌握上,而忽视了最根本的目标——人的培养。教学内容忽视幼儿实际发展水平。大多数幼儿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并未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有效结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生搬硬套地通过教材展开教学,忽视了幼儿的兴趣,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效果不佳。在创设任务时,存在着任务难度不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状况,有时难度过大,导致幼儿缺乏学习兴趣。
(三)支架搭建缺乏科学性
支架式教学理论下科学教育与情境息息相关,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充分认识到幼儿学习热情以及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的幼儿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着教学活动单一、材料不够丰富、不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欲望的问题。在科学教育过程当中,丰富的材料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如若材料不够丰富、种类单一,材料的特殊价值就很难实现。除此之外,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也过于简单。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需要让幼儿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幼儿认知冲突。在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当中,帮助幼儿吸收新的知识,完善旧的知识。然而,大多数幼儿教师创设的情境很难激发幼儿的认知冲突,幼儿在教学情境当中体验不够丰富,最终很难启发幼儿的学习。
四、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科学教育幼小衔接策略
(一)科学搭建教学支架,有效助力幼小衔接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所搭建的脚手架应该走在幼儿的发展水平之前。实际的支架类型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与幼儿的水平来进行選择,如在教学观察一棵植物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式支架。教师可以以幼儿非常感兴趣的动画人物小猪佩奇来串联整堂课的情境,以小猪佩奇游玩植物园的方法来带领幼儿进入情境。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细致地指导幼儿展开观察,让幼儿运用眼、鼻、手等感官进行体验,从而了解某一植物的具体特征。观察比较的科学教育课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帮助幼儿展开观察,如以幼儿感兴趣的恐龙图片为例,让幼儿先比一比哪一个恐龙更大,接着让幼儿说一说理由。为了能够更好地锻炼幼儿的能力,接着可以呈现出四只恐龙,让幼儿来比一比谁更大,问一问幼儿打算怎么来比较四只恐龙的大小。这一问题对于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更好地调动起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记录自己的比较过程,最后呈现比较结果。这样既丰富了幼儿的知识,还锻炼了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最后,在课堂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既要评价幼儿在讨论过程当中的表现,还要评价幼儿最终的结果。评价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未来发展。
(二)提升教师素质水平,突破幼小衔接关键点
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要意识到学前阶段儿童正处于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心的阶段,他们拥有着十足的探究欲望,同时还有较强的模仿能力,直观、具体、形象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力。教师要基于幼儿的自身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出现根、茎等与科学有关的词汇,教师可以像1~2年级语文教学那样,带领幼儿反复地阅读,以实现识记的目的。为了使支架式教学理论更好地助力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作为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该教学理论,加强学习,通过多途径掌握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有效策略,设定更加科学的教学目标、更加完善的教学内容。
学前时期的科学教育实质上是对幼儿的引导与启蒙,良好的科学教育能够为幼儿的未来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作为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支架式教学理论,并将支架式教学理论应用到科学教育过程之中,让幼儿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具备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何继鹏.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科学教育幼小衔接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1(1):58-63.
[2]苏洁彩.支架式教学理论下幼小科学衔接策略分析[J].新一代(理论版),2021(7):2.
[3]沙莎.发展适宜性实践及对我国幼小衔接课程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