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纸坊
2023-06-19马平
人物:书法家(男);
画家(女);
造纸工4人:甲、乙、丙、丁。
书法家 夏日炎炎到夹江,叠沟处处生清凉。忽闻纸坊起喧闹,看个究竟走上场。
甲 (白)大书法家来了!
乙 (白)这个画家,她不讲道理!
造纸工 (看书法家)王老师,请您来评评理!
画家 且先不把道理讲,只谈事实也无妨。夹江竹纸美誉满天下,何必弄个虚构帮倒忙。
丙 (白)你今天第一次来……
丁 (白)就敢把我们夹江抗战史一笔给涂了吗?
书法家 我在夹江多来往,这里是“中国诗画纸之乡”。好纸必有好故事,纸面纸背都有大文章。
画家 喝过土酒二三两,口气好比打过仗。此地本有好故事,却编一个文化抗战不拿枪。
甲 (白)那你说一个故事,让我们听听嘛!
画家 张大千当年来夹江,备办画纸赴敦煌。山间竹和麻,亲手做改良……
乙 (白)这谁个不知,哪个不晓?
丙 (白)当年科举考试专门用纸,还是夹江造呢!
丁 (白)扯远了!说抗战!
书法家 战时多地沦陷闹纸荒,天降大任在夹江。一声号令竹声响——
造纸工 (众)千家竖起刷纸墙!
书法家 捶竹声声像手雷,篁锅如同碉堡上战场。一张竹纸一门炮——
造纸工 (眾)炮弹已经压上膛!
甲 一根扁担溜溜光,
乙 我挑担子出夹江。
丙 抗战需我一张纸,
丁 纸压扁担硬邦邦!
书法家 旱路水路枪林弹雨冒生死,恰似运送粮食弹药上前方。
甲 (白)大板车!
乙 (白)马拉胶轮车!
丙 (白)汽车!
丁 (白)船,还有船!
书法家 国难当头,新闻出版一张纸;战火纷飞,书画教材纸一张。
甲 (白)忘了对你说,王老师他爷爷当年是《新华日报》记者!
乙 (白)我们说的这些,《抗战时期的四川——档案资料汇编》中都有!
画家 细听大家说端详,妄言虚构实在太荒唐。眼前一幅山水图,却原来光辉岁月画中藏。
书法家 叠沟静听萧萧竹,想当年竹是纸来纸是钢。血火时刻显本色,粉身碎骨敢担当!
合 血火时刻显本色,粉身碎骨敢担当!
书法家 叠沟路窄心宽广,山间是个大画廊。
画家 采风采来浩然气,写生写出热血旺。
书法家 天赐一张柔韧纸,铺开大地写顽强。
画家 无名英雄民间留故事,不著一字白纸也风光。
造纸工 (齐白)你们书画家,都是在纸上帮我们留名呢!
书法家、画家 (齐白) 哈哈哈哈……
书法家 寻一张刀光剑影英雄纸,读一篇力透纸背大文章。
画家 上一堂永志不忘历史课,听一曲山河壮丽话沧桑。
造纸工 (齐)制一张“中国书画纸”!
书法家 写一幅“精忠报国”胆气壮!
画家 画一幅翠竹连根团结紧!
众 建一个顶天立地大纸坊!
赏析:
我是夹江人,因为读了一点书的缘故,我常常为家乡的纸文化感到骄傲。我也时常邀约一些朋友前往纸乡竹林里走一走,纸池里舀一舀,提起笔试一试,诗出来了,文章出来了,书法出来了,画也出来了。夹江纸这么一浸润,文化人的身份似乎就获得了一个肯定。
有关夹江纸文化的创作动向,我也很关注。有好作品出现,会欢天喜地读半天;遇到一些浅尝辄止甚至叶公好龙的作品时,则一笑置之。
马平先生为夹江纸创作了四川扬琴《大纸坊》,我已经在若干饭局中聆听过若干次。饭局里吟诵或播放,常常会受到各种干扰,效果上自然打折不少,但我对他充满敬重和感激—他是在宣传我的家乡夹江呢!并且,比起我们自己摇旗呐喊、赤膊上阵,他的宣传显然有效得多。
马平先生所写的《大纸坊》歌词,首先是主题独特鲜明。
战时多地沦陷闹纸荒,
天降大任在夹江。
一声号令竹声响—
千家竖起刷纸墙!
他从夹江纸上千年历史中,拈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反击日本法西斯之一段,从夹江纸担负文化抗战之使命,打量夹江纸的贡献,这也是一个独特的角度。
笔者在这里要稍作介绍。1937年,在日本全面侵入中国之前,中国政府中枢内迁,四川成为抗日的大后方。与此同时,200多家报刊、通讯社、38所高校、众多出版机构、印刷厂、造纸厂等内迁。接着,国家重要的造纸原料地沦陷,纸张(特别是新闻纸)奇缺。这时,历史悠久的夹江纸业走上抗战的历史舞台,生产了大量的土纸,满足了包括《新华日报》等报纸抗日宣传的需要。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各地开展了多种纪念活动,我本人在华西都市报发表长文《夹江纸业:一段不拿枪的抗战史》,马平先生读到,在他主编的《四川作家》上转载了此文。多年后,马兄乃有此文化抗战之《大纸坊》。
第二个特点是结构整饬。《大纸坊》有了一个好的主题之后,便在结构上动起了脑筋,作者安排了一个书法家、一个画家,以之搭建了一个稳定的“人”字屋架,然后加上造纸工甲、乙、丙、丁穿插其间,使得作品结构结实、有力。读者、听者也可以想象一条裤子行走在大路上,壮实的腿杆带动着,发出富于节奏的声响。整饬也可以是词汇、语句上的提炼,是首尾之间、人物之间、自身逻辑上的照应,马平先生像一位极富智慧的沙龙女主人,把前来参与聚会的各色人等招呼、照应得妥妥帖帖、舒舒服服。特别要说的是,他的歌词逻辑性强,很难读到那种分裂、爆炸、天一句地一句的文字。
三是语言平易、畅达。平易是与险峻相对的,险峻之后,终归是要复归于平易的。《大纸坊》歌词通篇照应四川扬琴独特的叙事要求,将一件以纸为枪炮反击凶恶的日本法西斯侵略的重大事件,清楚、冷静道出,不怒而威,于沉潜中发挥积蓄已久的巨大力量。我们读它时,却感受到了平易中“惊人”的效果,这一点,又符合孔子提出的“辞达”的主张。
比如,“捶竹声声像手雷”“篁锅如同碉堡上战场”“一张竹纸一门炮”这些信手拈来的比喻,既紧扣主题,又贴切生动,举重若轻,拿捏得当,整首歌词中,随处可见,这是《大纸坊》的出彩之处。
马平先生对待文字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笔者曾是他的散文集《我的语文》的责任编辑,与他进行过较为深入的交流甚至碰撞。一句话往往要改动很多次,完全推翻前稿另起炉灶也是经常的事情。一来一往的交锋中,笔者可说是获益良多。顺便说一下,有了好词之后,能否变成一首好作品,取得创作上的倍增成功,则是另外一个探讨的话题了。
自从纸张出现之后,慢慢就形成了一个规律:即在纸张生产或印制中心一定范围之内,总有文化大家诞生。
苏东坡时代,眉山就是北宋最重要的印刷中心。杨文公(杨亿,西昆体代表人物)编完大型类书《册府元龟》之后,朝廷即安排在眉山印制。印刷带动纸业的兴盛,也给读书人提供了便利,特别是家庭条件一般的读书人。东坡小时写了一篇佳作,父亲苏洵的鼓励,就是让小东坡认真抄录在好纸上,挂起来。
我参观乐山沙湾郭沫若故居,见他小时候写的作文,用的就是夹江纸。郭沫若家经营各种生意,其中有一项就是把夹江纸销往云南、贵州。
今天,很多人不读书,纸就逐渐式微了,马平先生所讴歌的“大纸坊”似乎正不得不变“小”。没有了纸,像苏东坡、郭沫若那样的百科全书一样的人物又如何诞生呢?这是我很困惑的问题。
(赏析人:四川辞书出版社资深编辑、学者 张花氏)
(责任编辑/邵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