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2023-06-18丁永华
丁永华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历史遗迹,将现实生活与历史教材进行有机结合,不断挖掘家国情怀教育的新素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具体事例等方式,创设具体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程改革不仅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还对学科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高中作为学生教育生涯中的重要阶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都会得到提升。本文将重点分析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以及就如何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提几点建议。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历史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相对匮乏的课本知识上,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伴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往往会被轻视。而历史课堂作为传播历史知识的“前沿阵地”,就更要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历史是一门社会性的学科,在历史教学中学生不仅要熟悉历史事件,还要掌握了解历史、分析历史的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更需要注重对学生家国意识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唐代的文化成就”时,教师可以详细分析大唐盛世下唐诗出现的背景,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增强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同感,而在对诗歌进行选择性讲解的同时,也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人的社会行为,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中阶段作为学生教育生涯中最为重要的过渡阶段,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及身体条件已经渐趋成熟,但是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业任务较重,学习压力大,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这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家国观念的培养,也是一种思想教育。例如,在教学“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事件时,教师可以说明毒品的危害,对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和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进行详细比较,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英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伟大爱国情怀,让学生的爱国情感与社会责任感在学习中得到升华。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有利于培养合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能有所进步、有所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可以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及社会责任感,而这也是学生道德教育的一种体现。家国情怀教育并不能脱离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来进行,作为书本知识的一种拓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事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一般都爱听。高中阶段的课堂教学往往比较枯燥,这也使得历史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导致学生学习效率较低。而在历史课堂上对家国主义教育进行渗透,可以显著提升课堂的听讲效果。在高中历史课程中,有很多爱国将领、民族英雄等的人物生平介绍,教师以此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可以充分发挥榜样作用。教师在讲述西汉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豪情壮志和深入大漠腹地连战连捷时,也要提及霍去病英年早逝(24岁),让学生认识到有一个良好体魄的重要性,使学生深刻体会健康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体育的发展。高中阶段对学生的美育教育也至关重要。历史之美在多方面都有呈现,如严谨之美、和谐之美、人文之美等。在歷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对我国古代的优秀建筑等进行讲解,提升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美育发展。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导致培养边缘化
在以往的历史学习过程中,由于深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对学生只是一味地灌输,注重学生的成绩提高,而忽视了对学生其他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一改之前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课堂教学形式僵化,与教学目标脱离
教师教学形式单一、僵化,教学与教学目标相脱离,也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培养存在问题。尤其是一些年龄较长的教师,不愿意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此外,有的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将教学与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相结合,然而由于过于追求创新,所选史料与课堂教学没有太多的关系。
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播放影视作品,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播放的作品与所讲的内容关联性不大,这就使得学生只关注影视作品的本身,而对历史知识学习没有丝毫的帮助,教学过程中没有重点,使得家国情怀的培养流于形式。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的策略
(一)注重史料对比,培育学生的家国意识
许多历史制度以及事件都可以作为家国情怀教育的素材,而如何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所蕴含的家国意识,便成为高中历史教育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具体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式教学,通过比较不同的史料,挖掘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感。
例如,在教学“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时,教师可以沿着发展脉络,对不同时期的制度进行分析。在讲解秦代政治制度时,可以把秦代制度与奴隶社会时期的分封制进行对比,重点体现全国推行郡县制对实现国家大一统的促进作用。郡县制下中央对地方实现了直接有效的控制与垂直管理,为我国大一统的基本模式奠定了基调。在清代,中央政府设置了伊犁将军,而这一史料可以与汉代的边疆制度进行对比。学生在学习我国的古代政治制度的同时,也了解了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组织运行机制,加深了对民族团结意识的理解。这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信心,从而实现了对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西方政治制度进行对比,使学生理解我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模式的优越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结合地方乡土史,增强学生的带入感
由于我国不同地域往往存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那么高中历史教学便可以将学科知识与当地乡土历史进行结合。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讲解当地的一些历史事例,增强学生的带入感。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文化遗址以及历史建筑,通过观赏历史文物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中国古代的艺术成就”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当地在古代有哪些艺术产品。这类任务看似简单,但是需要学生查阅相关乡土文献,这样不仅能增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而且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其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爱乡情结。
(三)利用现代技术设备,提高教学效果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课堂教学设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很多教室已经配备了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众多历史事件由于其所处年代较远,不利于学生理解,而现代教育设备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可以通过希沃、鸿合多屏互动等设备,出示直观的图片和视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红军长征”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很难设身处地地感受红军当时所面临的困境,也很难理解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有关长征题材的Flash,由于这样的视频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红军当年的困难处境,使学生对红军的遭遇产生共情。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让学生体会到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
(四)创新课堂形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更注重教师的讲授,但是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改变这一现状。素质教育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时要注重课堂的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例如,在教学“百家争鸣”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扮演古代思想家,将课堂以短剧的形式呈现,穿越历史的設计不仅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形成一定的思辨能力,而且还会增进学生对各大学派的理解,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样的课堂轻松愉悦,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而这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一般很少涉及,而实践能力却是一项不可缺少的素质。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我国现行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时,可以让学生对此制度进行调查,并带领学生走进街道社区,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进行深入的理解,并完成一份调查报告。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制度的含义,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我国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增强学生的家国认同感。
(五)开展历史活动,感悟家国情怀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开展丰富的有关历史方面的活动,让学生走进历史,从而更多地了解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排练一个舞台剧,将学生分成几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的教学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使得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更多历史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学生讲解的模式,在一学期的教学目标完成之后,让学生在自己所学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中挑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然后进行资料的查找和PPT的制作,在课堂上给同学讲解,教师与其余同学进行补充。在资料查找的过程中,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更好,在讲解过程中,学生的讲话水平与表达技巧得到了提升,自主地参与到历史世界的探索之中,感受历史人物带来的震撼。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去博物馆参观文物,听专业人员的讲解,从中学习更多历史方面的知识。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不能增强学生的家国认同感,那么我们的历史教学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所以我们要结合学科实际,采用对比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在提高他们学习成绩的同时,让学生的家国认同感得到提升。家国情怀作为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只有让学生充分理解家国概念,实现家国认同,涵养家国情怀,才会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成为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南亚敏.核心素养背景下“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培养思考[J].科技资讯,2020,18(12):136,138.
[2]许微微.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34(2):197-199,202.
[3]郑鸿.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J].华夏教师,2020(4):15-16.
[4]金文君.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课堂落实家国情怀培养的方法[J].华夏教师,2019(23):56-57.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编辑: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