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情背景下大学生德育中的人文关怀模式初探

2023-06-17张巍

公关世界 2023年9期
关键词:心理疏导网络舆情人文关怀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及信息媒体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电子产品,各种网络信息伴随着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舆情成为当今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高校推进德育建设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加强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大学生德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网络舆情,大学生德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网络舆论则是各种流行网络舆情的多元化集合。加强对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重视,是新时代對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建设和改革所提出的最新要求。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以独生子女为主的群体,自我意识强,而耐挫能力较为薄弱,对各种网络信息的辨别力和自控能力不强,如果缺乏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那么很容易就会导致大学生产生不良的社会心理,甚至走向歧途。因此,论文提出对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要求,不仅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具备实实在在的实践指导价值。

受网络舆情的影响,追求理想的需要与现实成绩落差的矛盾。新时代大学生自我意识非常的强烈,特别是希望在学习和生活中得到老师和周围同学的认可。这种心态一方面是新时代大学生彰显个性的表现,另外一方面这类大学生在追求个人理想的过程中也容易深陷于功名利禄的囹圄中,发生为了追求个人理想不惜损害集体和他人利益的行为,进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淡薄冷漠、校园考试作弊行为屡禁不止、打架斗殴行为时常发生,在缺乏老师的有效关怀情况下,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另外,作为以独生子女为主的新时代家庭,孩子长期处于“众星拱月”的家庭教育氛围中,在家中享受到了父母全部的关心和爱护,而一旦脱离父母的佑护,这类大学生就变得无所适从,特别在追求理想道路郁郁不得志的时候,无法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就容易滋生自卑、嫉妒甚至是打击报复的不良心理。

人际交往需求和心理闭锁之间的矛盾。大学校园是广大学生离开父母怀抱,开始独立生活的重要标志。开始大学生活以后,广大学生就脱离了过去颇为熟悉的生活和交际圈,在面对完全陌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后就会变得格格不入,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加之大学生的心智还没有成熟,就容易在人际交往的落差中,产生心理闭锁的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从偏远农村到大城市读书的孩子,到了灯火繁华的城市,当其面对从小生活在城市学生所表现出的优越感时,一方面非常想要融入集体,另外一方面又因为惧怕遭遇嘲讽,不敢与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进而容易将自己置身于自己的世界中,与现实生活和学习环境出现了格格不入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另外有一部分从小养尊处优、长期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在到了大学这一新的环境进行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遭遇到了心理上的困扰。在调查中发现,这类大学生由于长期习惯于自我为中心,进入校园以后往往很难以及时性地进行角色的转化,甚至认为将过去在家庭式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占有欲带入到集体环境中理所应当,别人就应该同样围绕着自己,殊不知这一行为,严重的影响了同学之间的情谊,严重的甚至容易引发校园斗殴安全事件。一方面是大学生进入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对人际交往的迫切需要,另外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与他人进行有效情感沟通能力,缺乏共情能力,在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中,致使很多大学生陷入到了参与人际交往和不良的社会情绪中。

就业憧憬与自我迷失的矛盾。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076万人,比2021年增长167万人,规模和数量均创历史新高。但是在此过程中,就业市场又面临着全球经济复苏形势乏力,致使原本存在的就业市场形势变得更加不容乐观。在调查中发现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来说,其认为最好证明自己价值的方式就是能够在毕业之后谋得一份工资报酬高、社会地位高的工作,但在求职的过程中容易陷入眼高手低的境遇,当求职不顺的时候,内心就会滋生出消极悲观、怨天尤人的极端心态。

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大学生群体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网络舆情背景下高校在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效,特别是对于大学生培养方面拥有了重要的实践经验,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强化对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调查,剖析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人文关怀存在的不足,对于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再上新台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缺乏对新时代大学生情感表达的重视

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要注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特别是情感表达方面存在的差异性,这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经之路。新时代大学生受到多元社会思潮、家庭中心式的生活环境的影响,在情感表达上具有差异性的特点,表达自我情感诉求的意愿较为强烈。但是,从调查现状来看,当前存在忽略大学生自我情感表达的问题。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诸多方面,都是针对全体大学生,在教学方式上也主要采取了统一式的课程教授为主,具有共同性教育的特点,对于个人情感表达诉求缺乏关怀。

(二)缺乏对大学生人文关怀

在调查中发现,新时代大学课程教学方案设计存在专业知识传授和人文教学相互失衡的问题。一方面是高校为了迎合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课程设置和开发方面主要以专业技能型的课程为主,而对于人文教育类的课程设置不多,主要以选修课为主。其次,对于思政课教学设计,也很少能够与历史、文学、艺术类学科进行相互的融合,使得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中存在科学学科和人文学科课程比例设计相互失衡的问题,大学生对人文学科的情感诉求没有得到满足。

(三)缺乏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

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实现与其心理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发的安全事故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社会悲剧也令人触目惊心。但是与学生的专业型学科相比较,对于高校大学生就业、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缺乏相应的重视,容易导致新时代大学生在思想上产生想不开的问题,在行为上滋生走极端的念想,每年都有相当高比例的大学生因为不堪学業、生活的压力而酿成校园惨剧。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针对新时代大学生情感诉求强的特征,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广大德育工作者要根植于学生一线,及时地了解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情感诉求,帮助大学生及时地解决思想上的困惑,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构建人文关怀教育体系

新时代高校在加强德育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人文关怀体系的建立。一方面需要通过教育培训的方式促使教师群体自身的学识素养能够提高,成为人文关怀体系的践行者和推动人。在学生资助体系方面,德育教师特别是辅导员队伍要全方位加强对大学生家庭生活情况的摸排,实现对大学生经济和精神的双向关怀。通过德育活动引导学生增强自立自强的实践本领,建立制度化和规范性的人文关怀体系,使学生形成自信自强的社会心态。

(三)疏导学生不良心理

针对大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高校辅导员队伍和专职思政教师要具备预警思维,明确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哪些地方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建立预判机制。防止学生不良心理积累恶变,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发挥好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对大学生要具有同理和同情心,深入到广大大学生群体中,通过个别谈话和集中访谈的方式对大学生不良的心理进行疏导。

PR

本文系2023年度河北北方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研究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模式初探”(S202316)、2022年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探索”(GXDJ2022B337)、2021-2022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视域下的‘四史’教育实践路径探究”(2021GJJG336)、2020-2021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五新五化’模式研究与实践”(2020GJJG25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茜,马琳.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贫困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2(09):56-60.

[2]马胜男.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实施路径初探[J].山西青年,2022(17):193-195.

[3]陈芳妹,张忠.课程思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源头管理优化的启示与借鉴[J].大连大学学报,2022,43(04):129-134.

(作者简介:张巍,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李雪威)

猜你喜欢

心理疏导网络舆情人文关怀
重视EAP工作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实践与探索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加强施工企业员工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探究
浅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