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鉴别·内化·运用

2023-06-16朱如扬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重点,也是高中生养成正确历史观的关键所在。当前,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策略仍处在探索和提质阶段,正确把握史料实证的内涵,掌握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对于高中历史教师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文章先对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分析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现存问题,再探究核心素养能力提升的具体策略与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03-0030-03

引  言

史料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学生围绕一定的历史资料展开对历史知识的探究与论证,能够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结论,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通过学习史料知识,学生能够形成时空观念,通过实证辨析,能够彰显和表达自身的唯物史观,进而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史料重构,引导学生更好地解读历史素材,培养史料实证素养,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简析

(一)内涵

史料实证,即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围绕史料展开逻辑分析,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以此重构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学生应将自己融入到历史活动中,并寻找该时期对应的史实资料,基于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推断,构建系统化理论[1]。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教师应着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

(二)特征

史料实证应具有真实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考察史料的真实性,切身体会史料的价值内涵。此外,

史料实证应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来源和解读两个层面,其中来源既可以是历史遗址,也可以是文学作品,而史料解读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即便基于相同的历史事件,因时间、人物和立场等不同因素的作用,最终获得的史料实证结果也会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師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来解读史料[2]。

(三)意义

1.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特性的基本要求

分析与了解历史学科特征后可知,史料是学习历史的基础条件。为了引领学生进行历史的深层次剖析,教师应积极通过史料进行教学引导。通过搜集史料,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研究史料内容,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达到求真至善的目的。研读史料,能够提升学生的质疑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3]。

2.史料实证是达成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

史料实证在历史学科中较为重要,是历史学习者应具备的主要素养,史料实证素养是达成核心素养目标的主要手段[4]。史料是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师可带领学生剖析史料中包含的时间、地点等内容,以此构建时空轴;可基于唯物史观,在特定时空下考察历史,围绕史料开展推理与论证,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通过史料辨析形成科学的历史解释,并通过历史共鸣把家国情怀转化为文化传承。

3.史料实证是优化史料教学的关键

首都师范大学张汉林教授曾指出,历史既指社会上曾经发生的事情,也指人们对曾经事件的还原[5]。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史料,特别是一手史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历史。多样的人文史料可以活化冰冷的历史。合理运用史料,充分假设,严谨求证,能够将直白、单一的教学转变成婉转的推理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活力。

二、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现存问题

(一)教师自身的问题

教师对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内容了解不够深入。一些教师尽管意识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也会借助史料展开具体教学,然而,因为具体授课中学生层次差异明显,难以完成既定教学目标。此外,教师本身史料素养有待提升。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史料选择不合理的现象也经常出现,具体表现:选取的史料缺少针对性,片面堆砌史料,缺少衔接;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过多地引入影视资料与历史小说,这种非原始史料容易将学生带入历史困境;不重视学生的掌握情况,选用的史料偏难、偏多,导致学生出现难以理解的问题;主观删减材料,导致出现知识断层和理解偏差的问题。

(二)教材方面的问题

教材收录的史料数量较少,且种类单一。当前,教材所引入的史料大多通过文字方式呈现,图片较少,且专题式编写还会引发时空无序感的问题,容易出现阅读与理解障碍。因篇幅限制,教材收录的史料不可能十分完整,部分章节史料不足,无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及其意义。

三、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提升策略

(一)鉴别——考证史料内容

历史教学实践旨在通过史料带领学生探索史料内容,从中获得数据信息,逐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应从史料特点着手,探究史料内容,分辨真伪,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剖析历史事件中的关键信息,以此深化理解认知,增强思辨能力。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

经济与文化”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指出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面临的局限,让学生了解产生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找到带动当时经济发展的具体方法,基于具体的问题全面剖析史料内容,从中收集关键信息。随后,教师展示该时期的小说作品,如《水浒传》《红楼梦》《徐霞客游记》《本草纲目》等,让学生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学和科技著作,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寻找科技特点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深化学生对明清时期经济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鉴别能力和解读能力。

(二)内化——引入史料资源

历史主要指过去发生的事件,在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中,某些事件与人物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同时,还会对社会自身的发展发挥推动性作用。从历史特点着手,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不建议单纯传授理论知识,教师要带领学生以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了解和掌握历史探究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应用史料就显得非常重要。把史料应用于历史教学中,既能优化教学内容,也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探究史料内容时,学生能够积极剖析问题,及时提出问题,和教师进行互动,也可通过别的渠道来获取相关内容,解决问题,在无形之中培养问题意识。

以“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为例,在此部分教学中,除了展示教材收录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中国农业、手工业等史料资源,教师还应通过多样化途径找到和该时期相关的史料内容。通过丰富多样的史料拓宽学生的视野,并让学生思考“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能代表中国实现工业化吗?社会主义建设失误的原因和教训有哪些?在特定问题的引导下,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学生全面探究史料内容,以此获得有用的信息资源,并规范整理,形成独有理解,增强问题意识与剖析能力。

(三)运用——编写历史论文

历史教学旨在通过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帮助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社会活动探究。为此,在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既要展示史料,也应启迪学生通过史料完成历史书写,以此达到“论从史出”的目的,增强历史应用能力。

以“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为例,在此部分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明确人类文明的产生源头、古代文明的多元化特性,然后联系本节内容,设计以“古代文明演变”为主题的历史论文。引导学生编写此论文时应紧密依托课堂教学内容,有效通过网络渠道获得关联信息,明确文明产生的起因和早期发展表现,严谨论证。以上方法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并增强其写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四、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若干思考

(一)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部分教师自身的史料收集和整理意识相对欠缺,无法开展理想的史料教学活动。教师担负着传授知识的职责,因此应该全面增强自身的历史素养,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利用业余时间积极阅读相关史学著作,关注历史研究的最新动态,也可以主动聆听专家学者的讲座,实现自身学术水平的提升。

(二)增强学生的史料意识

当前,大多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太重视史料的运用,不具备史料意识。题目虽然明确要求让学生参照材料进行作答,但不少学生往往无视材料,大多运用现有知识来答题,导致失分问题严重。为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史料意识的培养,启迪学生实际解题过程应从材料着手,尤其是非选择题应合理判断答案来源,要依照题目要求选出关键词句,提升实证意识,以此提升教学成效。

(三)对史料进行科学分类

为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思想,教师应深化史料甄别,凸显史料的探究性与真实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全面考证史料内容,以免学生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同时,应紧密整合史料,探究史料与其他资料之间的对应价值,尽量避免从单一史料引申出结论。面对较多史料时,教学内容会显得相对杂乱,不具有条理性,此时建议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整理史料的科学方法,有效提炼史料,明确核心思想。待确立培养目标以后,对史料进行科学分类。史料依据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以及口述史料;依据价值可分为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其中一手史料的价值大于二手史料;依据编写者的初衷可分为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从价值的角度来说,无意史料优于有意史料。上述几种史料类型绝非单纯分割,也非单一叠加,某些时候可以相互包含。其中,回忆录是记述者从个人立场或视角出发进行记载的,对历史研究有较高的价值,属于一手史料,但是由于记述者存在主观层面的因素,加之时间久远,容易出现记忆偏差的问题,因此应着力考证,然后再运用。

(四)增强史料质疑能力

史料教学的关键不是单纯的呈现与补充,而是通过史料,引领学生探究和求证,以此实现对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如果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只停留在新鲜和有趣的史料上,无视推理、求证的过程,那么其就无法构建真正的历史思维。史书通常包含个人情感与判断,情况复杂,如果不在大胆质疑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分析,那么对历史的理解也不会十分深刻。为此,教师应重视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

(五)增强史料解读能力

教师在课内外应带领学生积极阅读,对其进行合理指导。例如,对于图表史料,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图表包含的信息,明确图表讲述的重点,经由图表构建和教材的关联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举一反三,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进而增强史料解读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对高中历史教学至关重要,然而当前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做好鉴别、内化和运用,调整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做好史料整理和辨析,增强学生的史料质疑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幫助学生学会合理运用史料,同时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从而有效完成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

[参考文献]

侯建兵.重视史料教学提升学科素养:试论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J].考试周刊,2021(85):141-142.

王珍,赵国鹏.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

略[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1(20):423-456.

王林坚.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分析[J].文渊(高中版),2021(06):706-723.

刘利.以“史料实证”为突破的高中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策略[J].亚太教育,2021(11):48-49.

赖少云.关注史料教学传承学科素养:基于提升“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10(34):11-13.

作者简介:朱如扬(1981.11-),男,福建福清人,

任教于福建省福清第一中学,一级教师,“国培计划”(2021)示范项目培训高级研修班学员。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