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
2023-06-16张俊
摘 要: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存在大量的实验,旨在激发学生的物理意识,培养并拓展学生的物理思维,借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要想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的价值,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必要运用自制教具。文章就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自制教具展开讨论,旨在为培养初中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帮助。
关键词:自制教具;初中物理;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03-0094-03
引 言
新课程的不断深化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相关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还要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基于此,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学方法,创新并优化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探索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自制教具的设计特点
(一)低成本
目前,对于很多学校来说,实验室中的设备还不够完备,教师之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制教具,是因为其具有经济实惠等明显优势特点。举例来说,自制教具的材料可以是一些生活用品,甚至是已经废弃了的物品,使学校设备器材空缺的不足得到有效弥补。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节约意识,将生活材料进行合理改造,使其能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丰富知识储备[1]。
(二)易操作
在利用自制教具进行物理实验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造,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协助,提升其课堂教学参与度。这样不仅能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供便利条件,还能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契合。此处,教师通过改造自制教具,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打造充满趣味性的物理课堂。
(三)效果显著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自制教具通常都是在已有仪器设备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成的。随着时代的进步,自制教具也在不断更新,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演示,对物理现象有直观地了解,并在對实验结果的认真分析下,解决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增强教学效果[2]。
二、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势
将自制教具运用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优势十分明显。首先,从取材方面来看,方便且成本低,这也是自制教具的最大优势。一些比较专业的实验设备通常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而自制教具的材料大多都来自日常生活。其次,自制教具的背后蕴含了教师无穷的智慧,教师使用自制教具,可以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自主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实验器材,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科学实验意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最后,自制教具使一些学校实验室缺失的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很多学校都没有配备专业化的物理实验室,导致学生很难亲身观察物理实验,动手做实验更是无从谈起。而自制教具的使用能够使以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自制教具的现状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影响下,无论家长、学生还是教师,都认为高分才是他们奋斗的最终目标,这就导致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十分严重。一些物理教师对自制教具的看法是:在没有实验器材的情况下才需要使用;在实验器材充足的情况下,自然不用亲手制作教具。这种看法导致一些教师过于依赖实验器材,他们的实验做得是否成功,完全取决于实验室有没有相关器材。
四、运用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激”求知欲
好奇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是比较强烈的,是其参与创新的主要动力。学生亲手操作,可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意愿,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而这正是自制教具的优势所在。以“升华和凝华”这一课的相关知识为例,该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形成初步认识,并理解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为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将一块手帕放到水中浸湿,然后放在冰箱中进行冷冻,在课上,将其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看到一个已经被冻得硬邦邦的手帕,接下来,将其放在一个密封的容器中,然后将液氮打入其中。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发现手帕已经完全变干了。对此,他们感到非常惊奇,不知道为什么在如此低温的情况下,手帕也能变干。接下来,教师应告诉学生,这就是水的升华,水在没有变成液态的情况下,直接汽化成了水蒸气。此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展示碘的升华实验,具体如下:将两三粒固态的碘放入密封的锥形瓶内,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就会看到瓶内有大量紫色气体产生,这就是气态的碘,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没有出现液态的碘;接下来停止加热,瓶子内的紫色逐渐消失,最后在瓶底出现一些晶体颗粒。对此,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有的学生说:说明升华的过程需要吸热;凝华的过程要放热。上述方式有利于学生得出正确结论,为深刻理解和记忆知识奠定基础。
(二)“重”体验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一些实验设备经过长时间使用,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实验需求,对学生的实验研究造成一定阻碍,导致实验探究活动效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教学效果不佳。虽然学校会对老旧实验设备进行更换,但由于教育资金有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全部替换完成。对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自制教具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学习体验的同时,加深其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以教学“电阻和变阻器”这一课的相关知识为例,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以及滑动变阻器的构造,理解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等。为此,在为学生讲解了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为他们展示自制教具,加深学生对电阻知识的理解。具体来说,需要用到的材料有玻璃管、红豆、废弃的矿泉水瓶。教师用剪刀将矿泉水瓶从中间截断,这样带瓶盖部分就如同一个漏斗,接下来在瓶盖上钻出一个与玻璃管直径相同的孔,并将一个玻璃管的一端插入其中,矿泉水瓶子的另一部分则放置在玻璃管的另一端;另一个玻璃管中放入足够多的红豆,其余均与第一个玻璃管相同。最后,教师将水从漏斗的一端倒入,没有红豆的玻璃管中水径直流下,而有红豆的玻璃管中流出的水明显要少一些。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讲解道:“这两条玻璃管就相当于是导体,刚才流动的水就是电流,而第二个玻璃管中的水之所以比第一个玻璃管中的水少,是因为红豆在其中起到了一定阻碍作用,也就是电阻。”在引导学生了解滑动变阻器的构造时,教师可以将以上自制教具加以改造,用塑料管代替玻璃管,并将塑料管制作成一个倒放“Y”的形状,在主路和一个分支中放入红豆,另一个不放,然后将水从上往下倒入,很明显看到水从没有红豆的分支中流出。接下来,教师改变分叉点的高度,以此类比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上述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进一步增强。
(三)“深”思维
自制教具相对于传统教具的优势在于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及针对性,不但在展示时更具直观性,而且由于教具多由学生亲手制作,所以他们往往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此外,将自制教具运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更好地为学生展示物理现象,有效弥补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让学生提高物理思维能力[3]。以教学“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这一课的相关知识为例,本课需要学生了解各种形式的能量,知道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理解能量守恒定律。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制作“永动机”:分别取一个电池和强力磁铁,然后将磁铁与电池的正极相连。由于磁铁具有磁力,所以可以稳定电池。接下来,教师截取一段焊锡丝,对折的长度与电池的长度相等即可,把焊丝拧起来,即将一个线缠绕在另一个线上。最后,教师把绕好的焊丝放在电池上,上端与负极相连,下端则要保证与强力磁铁相接触。完成后,学生就会看到在磁力的作用下,焊丝围绕电池转起来。对此,教师提问学生:“焊丝会一直转下去吗?”在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后,学生认为焊丝之所以会转动,主要是受磁铁的影响,但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磁力消失,那焊丝就会停止转动,所以理论上“永动机”是不存在的。学生给出的回答非常正确。上述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具深度,让他们可以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四)“强”探究技能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通常是由探索来实现的。研究表明:在教学中,让学生利用自制教具进行实验操作,除了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还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借助身边的器材为学生进行实验演示,还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实验探究。以教学“物体的内能”这一课的相关知识为例,教学目标为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同一个物体其内能和温度的关系并能做简单描述;知道内能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的方式加以改变;能够正确判断出物体内能发生改变与否以及具体改变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例子,让他们知道内能的存在,然后,让学生猜想一个物体的内能都受哪些因素影響。“猜想”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在物理智慧中最为活跃,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充分发挥。但是,教师也必须让学生说一说具体的猜想理由,避免天马行空的想象,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在听取了学生的回答后,教师总结出他们的答案分别为压强、做功、热传递等。接下来,为了验证以上答案是否正确,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具体来说,教师可按照同组异质原则,将班级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小组成员需要采用合作的方式,利用身边的物品探究上述结论的正确性。在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后,他们有的取来一个配有活塞的玻璃筒,然后将一块硝化棉放入其中,迅速压下活塞,发现硝化棉燃烧起来,学生由此发现做功是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因为压缩活塞也就是对筒内的空气做功,而导致筒内空气内能增加。那么,如何证明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呢?有的小组取来一根铁丝,并将其放在酒精灯上烤,不一会儿,铁丝就被烧得通红,铁丝的温度上升,内能增加,可见,热传递也是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有的小组在一本书上放了不同重量的物品,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书的温度并没有发生变化,由此得知压强并不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因素。最后,学生总结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分别为做功和热传递。上述方式除了能够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外,还能促进学生探究技能的进一步提高。
(五)“提”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促使其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
以“电是什么”这一课的知识为例,本课要求学生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总共有两种以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为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电的,那么就请大家利用身边的物品证明电的存在吧!”上课时,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成果:有的学生用一个透明的塑料尺子在头发上摩擦,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用这个尺子去接触被撕碎的小纸片,发现这些小纸片都被吸附到尺子上;有的学生则拿了两个气球,在头发上反复摩擦后,将其放在墙面上,此时气球并没有掉落,而是固定在了墙壁上;有的学生则列举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晚上关灯脱衣服时,经常会有静电产生,而且头发也可能会在静电的影响下“飞”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的创造力无穷无尽。不过,自制教具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虽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学生缺乏熟练的操作技能,在使用自制教具时往往不能做到井然有序,从而出现损坏或遗失实物的现象。因此,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结 语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自制教具的使用对提高教学实效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相关实验现象和内容的掌握程度,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便于他们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增强自身操作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阮志锋.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自制教具在高效课堂中的作用[J].中学理科园地,2022,18(01):13-14.
马晨,高嵩.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03):39-41.
刘常明.如何利用自制物理教具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安徽教育科研,2019(01):45,47.
作者简介:张俊(1983.3-),男,吉林四平人,任教于福建省南平剑津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