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3-06-16朱克岚
朱克岚
摘要:在战略转型下,新工科建设将成为技术人才培育共识,为广大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内的学子创造发展机会,也将成为新一轮服务及技术升级发展的强劲驱动力。而新工科建设中,以软件应用为目标核心的人才培养深为社会所关注。软件技术的创新及应用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时代性需求中的代表性事物。文章将研究目标指向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方面,以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着重探讨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对策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工科;软件技术人才;人才培养;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6-000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职业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GZZJ-Y2021043)研究成果
自“新工科建设”正式启动后,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总体方向就变成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产业整合、低碳和谐,这直接影响教育顶层设计与教育趋势。在“新工科建设”的旋律带动下,社会各产业逐渐启动了转型战略,越发重视新技术发展,倡导在经济效益的产出中扩大互联网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的应用占比。由此,在市场的人才竞争中,拥有合作精神、多维思维能力,能够自主创新、敢闯敢拼,且掌握国际前沿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将是最终胜出者。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紧跟形势,及时改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输出更多的软件技术人才,为国家、社會的发展添砖加瓦。本文以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对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
一、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意义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工科”是对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的更具体化的改革要求,其本质上就是一个创新的理念和实践思路。因而,高职院校将自身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实践向“新工科”靠拢,有重要意义。
其一,从人才自身角度来看,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人才培养实践有助于软件技术人才匹配市场新型的需求。现代市场因科技发展足够迅速,所以其需求变化也尤为迅速。通过传统教育方式培育的人才,一旦进入社会,走向岗位,很容易因岗位技术需求的变化而被淘汰。而基于新工科背景与要求所培养的软件技术人才,更加突出学科专业技能基础上的实践适应性。在新的经济环境挑战下,贵州高职院校也在努力突出“以市场为导向”的育人原则,不断围绕市场需求进行预测,从而改造升级其现有学科的育人策略。
其二,从院校角度来看,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人才培养实践有助于摸索和建立科学的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需要经过切实的实践摸索,反复在经验中总结与验证。其中,“新工科”相关建设要求可以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目标指引,使高职院校在分析本地以及全国、国际上不同人才岗位需求的同时,设计有层次、有师资支撑的高质量育人模式。
其三,从社会角度来看,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人才培养实践有助于为产业发展与转型贡献人力资源。地方要发展,国家要建设,最需要的就是应用型、技术型的创新人才,而软件技术相关专业所在的领域正好是时代创新的“风口”。通过有实效的育人模式摸索、育人经验总结,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人才培养实践,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二、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软件技术骨干人才数量待提高
当前,高职院校每年都向社会输出大量软件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走向市场后,更多地在普通技术岗位工作。这反映了高职院校所培养出的相关专业人才,大多数并不能胜任高级技术岗位,不能快速成长为企业的软件技术骨干力量。这也说明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相关学科教育存在短板或人才培养规划上的问题,虽然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潜力挖掘、能力培养,但把学生的未来岗位定位在中下水平,继而在招生、教学课程规划设计等方面也都聚焦于中下水平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这样,社会上就会出现不同水平软件技术人才的供应的不平衡,特别是在骨干人才方面出现数量不足。
2.软件技术课程创新及改革不足
互联网技术的更新非常迅速,因此软件技术相关人才培养也应做到教学改革快、课程建设与创新快、师资力量跟进快等。现阶段,高职院校主要将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方面。一些高职院校结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培育目标,陆续进行了有关软件技术相关专业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实践,以期增加学生实训锻炼的机会,找到更多进行软件技术应用的平台,然而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高职院校在创新教学模式、机制的同时,没有着力进行软件技术课程创新及改革,而软件技术课程正是学生进行实训锻炼的理论基石。基石不牢,则实训不稳。高职院校本应依托于对现有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进行相应的创新,并把培养校内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作为标准化的要求和目标,还应重视软件技术相关专业的未来课程建设,组织进行师资队伍的筹备、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创设、精品专业课程的打造等多方面活动,从而为软件技术高精尖人才培养提供支撑。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在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与课程创新方面缺乏足够的后劲,使得软件技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速度慢
与专业课程改革不足同时出现的问题,就是软件技术对应专业的人才“输出”速度跟不上当下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培养一批人才,需要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而且这些人才在进入到社会工作岗位后,还需继续磨砺才能成才。这就意味着高精尖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周期是远远长于三年的。但是与之相对比,软件行业、互联网市场都在高速发展,新设备、新材料、新科技层出不穷。由此,软件技术的更新发展周期就越发缩短,要求行业内的技术人员始终保持创新精神,始终拥有学习进步的动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在教育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加入动态性的培养策略,给学生的能力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让他们有机会拓宽自己的能力边界。但是,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给学生提供的创新与实践机会仍然偏少,这对解决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速度慢的问题是不利的。
三、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对策
依据新工科建设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软件技术人才时,应增加软件技术骨干人才数量,加强软件技术课程的创新,因地制宜确立人才培养规格,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符合市场的需求,解决高职教育和职业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
1.增加软件技术骨干人才数量
第一,创建“高精人才班”。一些高职院校在招生时以广撒网式的、普遍性的招生为基本策略,所以生源水平较低,学生在软件技术相关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也表现平平。鉴于市场对软件技术骨干人才的需求的增长,高职院校要及时转变招生策略,在常规的招生原则基础上,特招一批基础更好的学生组建软件技术专业“高精人才班”。同时,将该班级作为骨干人才培养的实验班级,筛选学校的优质师资力量参与教学,并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实训模式中提高对该班级学生的要求。
第二,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对高职院校而言,软件技术骨干人才的培养,主要还是依靠教师的力量,如果教师本身软件技术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相关的软件项目开发经验缺乏,就难以对学生的深度学习进行指导。而且,在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想要掌握软件技术相关技能时,除了通过课堂学习、实训磨砺外,还可以“求助”网络。这时,教师就要及时、有效地为学生解决自主学习或课堂学习中的疑惑,让他们的学习更上一层台阶。因此,教师必须有充分的软件技术知识储备、经验储备。高职院校可以在原有的校企合作机制中加入新要求,为广大教师创造入企业进修的机会,甚至给他们提供参加本地企业具体的工程技術开发实践的机会。这样,教师的实践体会、经验总结都将更加真实,能够切实指导学生,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第三,吸纳外来经验。如果把本校专业教师的软件技术能力提升作为“内扶”策略,吸纳外来经验就是“外引”策略。高职院校要持续进行本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使之成为能力强悍的队伍。高职院校单纯依靠本校师资团队组织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不易产生教学上的突破。因而,采取吸纳外来人才进驻教师团队的办法是较为可行的。高职院校可以在密切关注新一代软件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启动“外引”策略,大力引进微软金牌讲师、海外软件技术学者、知名高校教师等进驻校园,为原本的教师团队增加力量。这些“外来者”能够在带来先进技术经验的同时,从更为客观的角度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建议和指导。而且,一些软件技术行业的领军人物、教育名师等,也能为高职院校带来新的教育资源,如新的软件技术课题研究方向、新的校企合作项目等,从而在科研与实践领域为高职院校的广大软件技术相关专业教师提供更多平台与机会,使其提升团队的专业性以及教学科研水平。
2.加强软件技术课程的创新
第一,围绕就业实用性目标更新教学理念。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践虽然大大区别于普通初高中、大学教育,但是依然没有完全跳出“应试”模式,依然持有“应试教育”的传统理念,所以其理论教学在常规教学中所占比重很大,严重挤占了实训课课时,这不利于高职院校进行课程创新。为了突出对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以及其教育理念更新的决心,高职院校可针对学生、企业的实际情况,改变原有的课程设置,让理论教学与实用性技术训练保持平衡的关系,既重视夯实学生的软件技术理论基础,又重视其技术知识应用的实效性发挥。
第二,围绕实际项目开发建设课程体系。高质量的高职软件课程应该面向实践,充分体现知识的应用价值,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其中,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绝不可盲目,而应当有具体的、实用的方向。当高职院校相关课程体系建设对标实际的工程项目时,教育教学的目标就可以得到明确,而且能基于项目实例进行细化,从而张弛有度地在教育目标落实时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这样,工程项目就起到了统领课程体系建设全局的作用,能够有效贯穿于课程始终,而且其项目涉及的技术应用知识都可以被分解到院校教材的各章节内容之中。
第三,进行软件技术教学模块的开发与自由组合。为了突出课程建设的创新性,以及给校内的学生带来教育实惠,高职院校可以在课程体系建立过程中,优化软件技术专业知识的内容结构,让内容“模块化”排列,让学生更系统地认识、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而且,立足于不同的知识模块,其所设置的能力目标、技术标准等也会不同,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自由选择要深入研学的模块。因此,基于“模块化”思路,高职院校可针对不同模块开设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择上哪一门课。有不同能力倾向的学生,可以得到针对性培养。选修课中同样也涉及理论、实训部分,并且要注意保持理论与实训课时安排的均衡性。
3.因地制宜确立人才培养规格
高职院校应认识到自身所培养的软件技术人才大多会流入本地的人才市场,成为本地经济建设的一员。因此,考察与分析本地市场的软件技术人才需求就成为人才培养的必行举措。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就可以因地制宜地确立其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应研究本地经济特点、发展趋势,分析和明确本地市场需求,继而完善相配套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贵州省与京、津、沪、深等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或城市相比,经济整体上欠发达,以开发中小型软件技术项目居多,实践中大多使用.NET技术,而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因技术实力强、资金雄厚,有能力开发大型项目,实践中大多使用JAVA技术。因此,高职院校在确立人才规格时,就要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教学模式、载体等进行教学。而且,为了使所培养的软件技术人才能够为企业所重用,高职院校要发挥服务职能,发扬进取精神,关注本地相关技术产业发展,联动本地企业,让自身成为为企业定制式“输出”人才的人力资源库。
在校企联动、联合培养人才的实践中,高职院校要注意建立人才供需“无缝对接”机制,让人才培养处在良性供需生态中。第一,在学生毕业考核中加入企业评审角色。这样,能让学生的毕业考核环节直接变成现场“推介会”,而参与考核活动的企业也可以在现场评审中直接考查学生的能力。第二,在高职院校设置“企业定制班”。“企业定制班”的设置是建立在校企达成人才培养定制协议的基础上的。当企业急需一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时,就可以和高职院校达成确切的合作,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方式等提出要求,并提供资源。例如,某科技有限公司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中明确需要一批VR互动场景开发相关的技术人才,就可以和高职院校合作进行技术人才定制,并与院校师资团队一起开发关于VR互动场景开发的校本课程。第三,施行校企交叉式培养策略。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可以和软件技术企业协同开发技术类课程,如“移动软件高速测试”课程、“APP开发实践”课程等,并把这些课程和专业课程一起纳入到日常教学中。鉴于课程开发中有企业的深度参与,在具体教学中应邀请企业的项目负责人或工程技术骨干担任教师、指导员等,从而培养企业需要的软件技术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工科建设”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实践指明了方向,也布置了新任务,使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在软件技术人才培养中增加实践要素与机会,并不断寻求教育教学策略的创新。而为解决软件技术人才培养中的问题,高职院校应积极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索,多措并举,多参与主體共同发力,打造有互动、有成效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新生态。
参考文献:
[1]颜艳.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特色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2(08).
[2]曹瑀,初晓光.基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技术人才层级供需的高职教育改革建议[J].计算机教育,2021(02).
[3]王海洋,杨智勇,廖清科.高职院校软件类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08).
[4]杨鹏,余明辉,胡洋.基于工程教育新范式的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21(11).
[5]王玲.高职院校面向增值评价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以软件技术专业“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1).
[6]车玉生.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的探索与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4).
[7]杨智勇,杨娟,刘宇.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校企研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8(04).
[8]胡玮.基于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7(36).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oftware Technology Talent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Zhu Kelan
(Guiyang Preschool Educatlon College, Guizhou Province, Guiyang 551400, China)
Abstract: Under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will become a consensus for cultivating technical talents, creating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in the field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will also become a strong driving force for the new round of service and technological upgrading develop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talent cultivation with software applications as the core goal has been deeply concerned by society. The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oftware technology hav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a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demands of the times. The article aims to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oftware technology talents, taking Guiyang preschool educatlon college as an example, focusing on exploring the problems i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analyzing countermeasure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ew engineering; software technology talents; talent cultivation;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