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红色舞蹈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运用刍论

2023-06-16龙敏

成才之路 2023年16期
关键词:延安时期美育思想政治教育

龙敏

摘要:延安红色文化作为独特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而延安时期红色舞蹈以“人民”“民族”“劳动”为立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文章以延安时期红色舞蹈为研究对象和切入点,从延安时期红色舞蹈的革命话语体系分析入手,深入剖析该时期文化艺术育人模式的价值和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德育现状,探讨新的美育与德育融合推进的模式与设想。

关键词:高校;德育;延安时期;红色舞蹈;美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6-0017-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延安市社会科学专项资金2022年度规划项目“延安时期舞蹈的红色基因庚续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2WY50Z)研究成果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转变,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注重以文育人。延安时期红色舞蹈文化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若将延安时期的红色舞蹈文化与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相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高校教师应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与进程,以延安时期红色舞蹈为研究对象和切入点,从延安时期红色舞蹈的革命话语体系分析入手,深入剖析该时期文化艺术育人模式的价值和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探讨新的美育与德育融合推进的模式。

一、延安时期红色舞蹈的三重立意

红色舞蹈的意义在于它所代表的是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革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政治形势的发展需要,为动员和团结民众、推动革命的胜利,主导形成了以“人民”“民族”“劳动”为立意的红色舞蹈。

1.“人民”

毛泽东同志认为,“人民”是文艺审美思想的主体,文艺审美是工农兵群众精神上的较高需要,文艺创作须从民众的审美和需求出发。列宁文艺理论肯定了马克思“艺术属于人民”的观点,他指出:“艺术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必须为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从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愿望方面把他们团结起来,并使他们得到提高。它必须唤醒群众中的艺术家并使之发展。”如儿童歌舞剧《小小锄奸队》的旋律轻快活泼,舞蹈肢体动作逗趣新颖,肢体创作紧扣“儿童”的形象特点,绘声绘色地展现了当时当地儿童群体对敌势力的憎恶、警惕以及机智巧妙治敌的场景。《刘二起家》《夫妻识字》等作品强调对农民落后面貌的改造,弘扬时代新风尚,启发民众的主人翁意识。这些作品在借鉴传统舞蹈、服饰和曲调等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艺术形式及革命题材的内容,成为唤醒、教育、动员群众的有力武器。红色舞蹈(戏剧)内容通过对“人民”的话语构建,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本、一切为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作风。

2.“民族”

延安时期红色舞蹈的话语构建涵盖两重内容。其一,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民族”话语成为该时期文艺宣传的重要内容。其二,强调辩证看待“民族”传统文化,倡导通过对传统文艺的改造和利用,建立民族文化自信、推动民族团结和解放。毛泽东在与丁玲讨论文艺宣传工作时指出:“宣传上要做到群众喜闻乐见,要大众化,不管是新瓶新酒也好,旧瓶新酒也好,应该短小精悍,适合战争环境,为老百姓所喜欢,要向友军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扩大我们党和军队的政治影响。”例如,吴晓邦因受到《义勇军进行曲》爱国情感的感染和启发,把《义勇军进行曲》改编成舞蹈,通过直观肢体语言的应用,深刻地叙写战争的残酷、战士们顽强斗争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从而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激起民众对侵略者的愤恨和民族独立意识。延安时期的红色舞蹈艺术,不仅具有民族独立背景下的革命属性,还作为特定时间、场景下衍生的特殊艺术形态,叙写一个历史场域下的民族性、时代性的故事。这就要求艺术发展必须在时代发展中借鉴传统民族艺术优良的部分,再对落后的部分进行改造,以创造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新艺术”。例如,《兄妹开荒》作为秧歌运动中的改造成功的代表作品,在过去多是男女对扭、对唱的形式。改编后借鉴唱跳的形式,用健康热情的劳动舞代替扭捏作态的动作,较过去舞蹈语言更加舒展大方而富有生活气息,呈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农民干劲十足的劳动大生产场面。艺术作品传播中让更多的民众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资源,也向民众呈现推广了中国共产党以民为本、革命发展的政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3.“劳动”

为保障革命事业的顺利开展,劳动大生产成为延安时期的重要工作内容。“劳动”不仅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延安时期红色舞蹈创作中艺术话语构建的组成部分。这在延安时期的舞蹈艺术改造和创作中也有很明确的体现,各艺术团体、根据地也涌现了一批鼓励、歌颂劳动的优秀作品,如秧歌剧《兄妹开荒》《刘二起家》《二媳妇纺线》《动员起来》《十二把镰刀》等,都是体现农民生产劳动的场景和心境,肯定劳动生产的重要性和工农的地位,旨在鼓励民众热爱参与劳动、积极发展生产,自己动手实现丰衣足食。舞蹈作品强调劳动的价值、地位,推崇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因此“劳动”也成为红色舞蹈革命话语构建的重要元素。

二、延安时期红色舞蹈的思想教育价值

1.激发民众爱国意识,强化革命斗志

毛泽东同志认为文艺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有力武器。他强调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工作者要到革命斗争中去,同时学习人民的语言。红色舞蹈的出现正是吸收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再输出到人民的日常文化生活中,鼓舞人民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积极投身到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中。随着整风运动的开展和革命发展需要,文艺创作重心开始向时代需求转变。因此,延安时期红色舞蹈不是单一、封闭的,而是多元化的包容与共鸣。特别是在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念树立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例如,在对红军三大主力部队在甘肃会师的慰问中,作品《二、四方面军好英雄》通过再现长征路途中爬雪山、过草地的场景,引发人们对英雄的崇尚及对革命事業的坚定,也为经历过长征的红军带去极大的慰藉和鼓舞,能激发他们继续奋斗拼搏的斗志。

2.建立民族文化自信,传播科学、自主、奋进的社会主义思想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无产阶级文艺思想的指导下重新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传统艺术,通过进行适时适情的改造和发展民族新艺术,建立特定时期的传统文化形态和新时代的民族文化自信。在舞蹈艺术实践中,通过对民族传统艺术遗产进行科学的分析与鉴别,摒弃落后、糟粕的成分,吸收先进、优秀的基因,对其进行有效改造和利用,从而用传统的语言实现先进文化、思想的宣传与教育。针对这种民族艺术的具体改造问题,边区文协指出要将“文化的新内容和旧的民族形式结合起来”。陕北秧歌作为当地代表性的舞蹈艺术形态,成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歌舞改造和利用的重要内容之一。延安整风运动前,秧歌是由秧歌头带领整个秧歌队进行程式化的边唱边舞,表演者一般是在村前说些吉祥话,舞弄一番便罢,其主要特点就是娱人和自娱。伴随着延安时期整风运动的展开,陕北秧歌这一艺术形态被采纳和借鉴到舞蹈创作中,也甄别保留传统精髓,形成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艺术风味”。例如,歌舞剧《治病》通过对群众生活故事的刻画,描绘边区民众破除封建迷信、提倡卫生、积极参与革命斗争及建设等生活情节,通过群众最熟悉、喜闻乐见的视觉与听觉语言形式潜移默化实现科学、自主的思想宣传和意识引导。这是对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价值的充分肯定、延续与发展,能够夯实传统民族文化自信建立的基础。

三、高校德育工作借鉴延安时期红色舞蹈的必要性

美育和德育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二者都在铸造和感化人的心灵与思想、规范行为等发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美育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板块,扩宽了传统思想教育的维度,具体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德育的教材及授课方式相对缺乏趣味性,而舞蹈作为直观生动的肢体语言,更能在意识传达中引起学生情感和思想共鸣,引导学生主动从艺术作品中捕捉背后的思想内涵,以此实现对传统教学课堂的拓展、完善和延伸。其次,传统德育以理论传达为主,缺乏实践的融入。以红色舞蹈作为载体开展德育,能提升学生参与感、融入感,既能以第一视角让学生从情感和思想上见证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奋进历程,也可磨炼他们的意志与品格。为此,教师可利用延安时期红色舞蹈让学生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形成更直观、深入的认同和理解,从而有效达成育人目标。

四、高校德育工作运用延安时期红色舞蹈的策略

1.丰富德育形式,加大红色舞蹈资源应用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美育在德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而红色舞蹈艺术,无论在什么时期应用,都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当前,高校德育课堂主要对学生进行单向的理论传输,容易忽略对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的激发。红色舞蹈教育与德育结合,通过红色舞蹈教育中欣赏、反思、参与、训练、表演等步骤,能让学生在参与、感受、体验中实现德育与美育的双重目标,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和自我教育。一方面,高校应加大我国红色舞蹈资源的应用力度,借助德育平台,让更多的大学生接触和了解我国的舞蹈形态和文化。另一方面,当红色舞蹈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借用肢体语言进行呈现时,可以让学生从听觉、视觉及知觉等维度将德育元素传达到脑、传达到心,引发学生深思,并探寻自我价值。参与式、实践性的红色舞蹈德育形式,能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培养集体主义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等。而德育的融入,也能进一步促进美育质量不断提高,规避实践课程重智育轻德育、重技能轻品德的不良倾向,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2.优化情感体验,实现红色舞蹈教学和德育的同步

列宁同志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教育是教育的基础,而同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美育和德育,对情感体验的优化都有助推作用。

从红色舞蹈教育方面来看,红色舞蹈是在中国革命的印记中诞生并发展的,见证了中国革命的慷慨奋进历程,让学生在再现革命人物、故事和场景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和理解革命、奋斗的意义和价值。红色舞蹈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实践途径,能够传播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是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桥梁。红色舞蹈既能使受教育者在接受舞蹈教育的过程中体会民族气节,又能让受教育者们切实感受到现代社会的文化氛围,从而实现对受教育者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激发。红色舞蹈教育对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维度,拓展其教育深度和广度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从德育方面来看,德育强调的是思想意识形态的传达和塑造,更注重对受众群体的心理熏陶和构建,侧重内心的理解和认同。因此,情感体验式教育成为推动德育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这正好与舞蹈教育实践性、体验式的教育形式相吻合。实现舞蹈教育与德育的融合统一与同步开展,通过体验式、实践性、理论性综合教学的模式,激發学生的情感共鸣及认同,能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热情。

3.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当前,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挖掘和结合当地特色红色艺术资源,通过多元、直观的形式开展校园文化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

校园舞蹈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路径,对学生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及价值取向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其中,党、团组织育人途径中较有影响的方式,就是组建舞蹈艺术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舞蹈艺术团在传播校园精神文明、校风学风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形成了美育与德育相融合的新路径。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各类舞蹈艺术大赛相继开展,高校应组织本校舞蹈艺术团参演、参赛,这不仅能够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也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从而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活跃德育氛围。

為激发学生对红色舞蹈文化的兴趣并提升其自主接纳度,高校要注重对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及目标进行分析和优化,实现各要素及环境的综合有效利用,以此强化校园文化实践与基础教学的接轨和融合。高校必须综合利用思想政治课堂和校园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丰富德育形式,实现德育效果的优化。

五、结语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红色舞蹈这一形象、活泼、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重要载体,以“人民”“民族”“劳动”等三重立意为话语中心,有指向性地对革命话语进行建构和宣传,不仅推动了红色舞蹈的兴起发展,也通过红色舞蹈提升了民众的思想意识和觉悟。红色舞蹈中蕴藏的力量,能让学生以先辈为榜样,激发勇于担当和拼搏进取的精神,从而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浪潮中。高校应积极利用当地红色舞蹈文化资源,在舞蹈教育独特的体验式教育引领下,让青年学生自主构建基础认知体系和思想价值体系,再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思政教育和艺术实践活动的同步统一,使学生在实践中丰富体验,加深认识,实现知行合一,积极参与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论文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2]丁玲.丁玲全集(第10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3]苏一平,陈明.延安文艺丛书·秧歌剧卷[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7.

[4]张远新,吴素霞,张正光.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艾克恩.延安文艺运动纪盛[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6]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1840-1996[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7]代先祥,赵红丽.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以淮南地区红色文化为例[J].教书育人,2020(06).

[8]王强,高学钦.闽东红色文化资源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价值[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

[9]张敬文.浅谈高校红色文化资源德育功能的运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4).

[10]张爱民,王欣.新形势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探究———以延安精神为例[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3).

Discuss on the Application of Red Dance in Moral Education Work in Universities during the Yanan Period

Long Min

(Luxun School of the Arts, Yanan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Yanan 716000, China)

Abstract: Yanan red culture, as a unique local red cultural resource, contains rich moral value. During the Yanan period, the red dance was inspired by the concepts of "people", "nation", and "labor", which was beneficial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patriotism and helping them establish cultural confidence. The article takes the red dance during the Yanan perio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entry point, starting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system of the red dance during the Yanan period, and deeply analyzes the value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cultural and artistic education mode during that period. Based on this,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t explores new models and ideas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promo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ral education; Yanan period; red dance; aesthetic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猜你喜欢

延安时期美育思想政治教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美育教师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