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

2023-06-16王会郑中元苏伟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

王会 郑中元 苏伟

摘要:产学研协同育人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和创造型新工科人才的重要方式。当下产学研协同育人存在教育理念落后、课程设置不科学、各方主体合作交流程度不高等问题。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需要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创新教育理念,强化主体行动力;完善协同机制,提高育人水平;优化课程体系,打造资源共享平台;深化合作交流,营造协同育人氛围。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育人;新工科建设;高等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09-0063-04

一、新工科建设与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教育部于2017年开始陆续发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等文件,旨在积极推进高校新工科建设,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作为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抓手,为传统教育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是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深化合作互动,共享多方资源,为国家培养创新创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育人模式。自1992年国家经贸委、教育部和中科院共同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以来,产学研合作育人为我国教育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1]。2020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要求深入推进“政企校研”协同育人,从平台构建、社会支持、项目管理方法等方面加强和规范协同育人。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创新体系,积极推进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西部以及中部地区的产学研建设。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要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以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导,整合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优势资源,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协同育人已成为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和创造型新工科人才重要方式。为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化、制度化,促进产学研深度发展,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提出协同育人的新思路、新路径,通过建立协同育人教育联盟,制定产学研协同育人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规范和明晰各方主体在产学研协同育人过程中的行为和职责,保证各方主体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资源,科学高效地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卓越复合型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也是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所在,而培养高质量的新型工程人才,需要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积极探索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教育模式,不断优化育人路径,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我国已有很多高校和企业开展了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实践和探索,理论界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但新工科人才培养起步较晚,总体还属于初步发展阶段。近几年,在国家教育部门、各级政府等宏观层面和高校、企业等微观层面双重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更加重视将产学研和新工科建设深度融合,产学研协同育人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不足,产学研尚未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落后,缺乏协同育人环境

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思维的影响,高校往往过于重视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高校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在产学研合作中难以将科研成果进行高效转化,未能切实帮助企业消除技术痛点。同时,高校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聘考核机制,一方面抑制了教师与企业合作的兴趣,在产学研协同实践中培养创新型人才难以实现;另一方面也使得不少高校教师一味追求论文、专利等的产出,缺乏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不能将教学、科研以及生产整合形成联动效应[2]。

(二)课程设置不科学,协同育人流于形式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产学研各方主体参与协同育人深度不足,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不少课程仍然是以理论传授为中心,缺乏与市场的沟通,内容陈旧,与产业发展契合度不高。同时,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高校缺乏高质量的实验实训类教材、器材,不能充分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建设过程中,一些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仅仅将产学研实践教育平台看作合作渠道,过于注重考核指标和绩效,忽视了平台内容设计和评估反馈,不能真正满足学生专业实践需要,使得协同育人并未达到实际的育人效果。

(三)合作交流程度不高,资源共享受阻

由于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制度不同,一些地区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在政策激励、协作模式、资源共享和反馈机制方面,缺乏有效规划,各方主体各自为营,使得产学研合作流于形式,缺少深度高效的合作,协同育人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企业认为高校的成果未经市场检验,更偏向于直接购买成熟技术,高校认为企业对技术有所保留,各方心存芥蒂,存在抵触情绪,使得产学研合作交流程度不高。即使合作能够开展,但因人员的调整,合作内容的变化,也导致合作效果难以维持。因此,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共享互动,使得产学研育人资源共享受阻,资源未能有效循环,产学研协同育人效果较差。

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策略

为了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卓越复合型素质的新工科人才,政府、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必须正视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采取一系列措施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

(一)创新教育理念,强化主体行动力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产学研合作需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坚定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协同育人的行动方向。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培养的创新创造型人才不仅要有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力,还要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同时,高校要转变产学研合作的主导角色,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新体系。企业和科研机构要积极主动参与,改变校企合作中的用户角色,在为高校提供实验实训场地和科研平台设备的同时充当人才的检验方和创新研究的指导者。此外,各方主体在协同育人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注重过程性学习和评价,充分挖掘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潜力。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将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嵌入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利用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激发学生科研和创新兴趣,进而不断探索和追求真理,从而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

(二)完善协同机制,提高育人水平

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开展生产项目合作,建设培训中心和研发平台。政府要制定和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法律法规,保障产学研一体化育人机制健康发展;协调好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加强政策引导,适时进行合理调配,充分发挥各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企业要为高校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以及科技研发提供资金支持和平台支撑,加大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投入,为培养复合型卓越新工科人才提供有力保障。科研机构要承担起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责任,深化与高校、企业的合作,反馈科研动向,提供研发成果,为人才培养指明方向。健全高校和企业对研发成果进行评价与反馈的机制,为产学研一体化融合育人机制开启通道,提高产学研育人水平。

(三)优化课程体系,打造资源共享平台

新工科涉及多学科交叉专业,知识体系繁杂,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具备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3]。高校课程体系构建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课程内容既要結合专业,又要融合产业前沿的创新成果,课程教学除了采取翻转课堂、慕课等方式外,还应适当聘请企业和科研机构人员以项目化方式参与教学,增强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实效性[4]。在产学研育人资源建设方面,要把校内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打造人力、科研、信息技术等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共同体,发挥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自身特色和优势,推进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外资源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补充作用,从而实现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快速推进[5]。

(四)深化合作交流,营造协同育人氛围

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要主动参与,不断加强交流,全方位、全过程、多元协同育人。高校应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优化新工科专业人才的产学研联合培养路径,通过“校+企+研”教育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企业要强化主体合作意识,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提高生产效益。科研机构要以市场实际需求为研究导向,通过与高校深入合作,将国内新兴产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调整,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持。产学研协同育人,参与主体不仅要加强合作交流,还应重视协同创新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协同育人文化氛围。由于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处事原则、组织文化和管理模式大不相同,人才培养的深层次交流受到影响,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各方应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要从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尊重彼此意见,持续性地开展合作,实现互惠共赢[6]。

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既能促进科技进步和企业转型升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增强高校人才综合竞争力。新工科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产学研发展应通过建立有效的协同育人运行机制,强化创新协同育人理念,优化课程设置,打造优质的产学研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协同创新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对策,实现具有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文强.地方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2018,26(4):118.

[2]杨志.高校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困境及发展建议——基于对九十五所高校的调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6):75.

[3]薛光辉.新工科背景下煤炭类高校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30):17.

[4]王亚煦.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22(5):82.

[5]雷明镜,张华,武卫东,等.“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以上海理工大学制冷空调产业学院(含山)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6):84.

[6]刘晓宏,孔祥年.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江南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7(6):67.

责任编辑:许洁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
浅谈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规范治理模式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