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立行:高品质学校的创新理路

2023-06-16张晓林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教育治理

张晓林

摘要:高品质学校建设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的核心取向。校长在实施学校治理过程中,应立足学校文化建设实际。“立德立行,知行合一”在高品质学校内涵建设中日益彰显文化价值,校长应立足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实际,以立德立行为指向,积极推进学校内涵建设,积极从理念引领、品质育人,发展素养等方面,系统建构新时代高品质学校内涵建设,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使命。

关键词:立德立行;高品质学校;教育治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09-0038-04

随着高品质学校内涵建设不断深化,如何立足学校实际积极探寻适合学校高品质建设的道路则是每一位校长不可回避的教育命题。在扬州市新华中学任校长以来,笔者一直坚持以“立德立行,知行合一”为治校理念推进学校治理,着力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实践,应对教育现代化新挑战,积极追求高品质学校教育境界。

《资治通鉴》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1]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2]在长期学校治理实践中秉持“立德立行,知行合一”的教育信仰和治校理念,在治理实践及教育活动中形成新时代高质量学校的内涵建设机制,是高品质学校教育应然的价值选择,是引领学校治理的逻辑起点。

一、理念引领:创生“立德立行、知行合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3]。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其重要途径在于“立行”,通过正确的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社会活动、劳动活动、学生群体活动、学生日常活动等,以道德认知指导行为实践,以行为实践提升道德观念,使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理念引领是指善于占领思想高地,确立学校的精神坐标,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去解释教育现象,揭示教育真谛,预见教育未来。正是基于此认知,在多年学校治理实践中,笔者经过总结、归纳、提炼,创生出“立德立行,知行合一”的教育信仰和治校理念。

“立德立行、知行合一”,需在办学实践中不断领悟并逐渐明晰,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之“德”,办高品质教育和建高品质学校之“行”,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之“良知”,淬炼全体师生幸福共进之“德行”,才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一是内涵丰富。“立德”就是要坚守“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信念,不忘“教书育人”初心,牢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树立正确的“三观”,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和意义。“立行”就是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咬定青山不放松”地实施素质教育,“任尔东西南北风”地坚持五育并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主体自省自律和慎独慎行的能力。二是层次高位。始终坚持用创生的理念凝聚人心,统领学校,创建校本的办学特色;用先进而特有的思想去点燃广大师生的思想,唤醒师生心灵深处巨大的潜能,带给他们更丰富、更真实和更强烈的“立行”体验,并形成一种足以推动学校不断前行的强大力量。三是充满哲思。科学厘清“立德立行、知行合一”之间的辩证融合关系——“德”是立的内容,“行”是立的方式,“知行合一”是“立德立行”的圆心,也是其原点和归宿。力求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人们既有的思想,同时也创生着自己的思想,并把创生理念融化于现实的学校治理行动之中。四是立足实际。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要通过建设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熏陶人,涵育催人奋进的校风激励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人。充满勃勃生机、富含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就是一个学校的显性文化,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校园的每一座建筑的命名,都有可追溯的文化渊源,都对学生的求知求学、立身处世发挥着“润物无声”的作用。五是追求境界。凸显“立德”在育人过程中的统率地位。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树立为师生发展而办好学校的长远志向,引领学校各项工作在“知行合一”的大道上行稳致远。

进一步提高校园文明程度、师生文明水平。全校师生不断增加自检、互检、专检的频次和力度,思想不麻痹,行动不松懈,心理不侥幸,扎扎实实开展文明创建工作,为文化创造文明的出口,让文化润泽文明的提升。

二、品质育人:创导“以文化人、知行合一”

学校文化作为高品质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也是学校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资源,凸显全面而深度把握“以文化人”本质内涵,强化学校行为文化,注重发挥学校文化对于学生、教师和学校高品质发展具有的感染、震撼和持久力量,实现文化育人有效机制。

在先進的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为学生提供思想高尚、文化先进、设计精良、方法科学、过程愉悦、质量上乘的育人服务,将学校特色文化作为育人的一种理念、精神、途径和方法,用文化来引领和浸润每一个学生的素养,发挥文化认同、传承、润泽的作用,使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达成“以文化人,春雨润物细无声”。创设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并富有时代气息的学习生活情境,带着要解决的问题与学生一起走进精心设计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合作、自我体悟、深入思考、同伴分享等教育环节,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文素养。

学校文化品质的自主创生塑造,要求师生经历长期磨砺,拥有一颗自觉之心去涵泳体察、情感交融、浸润熏陶,自我培养塑造,用立德立行的精神铸造品格,使自我塑造的文化品质成为师生素养的基色。立德立行的内涵是知行合一,让师生存身自立,行为有度,顶天立地,做一个守规矩、负责任的人。学校以“立身、立心、立美”为“立”的具体内容,以“立思、立问、立行”为“立”的具体方式,以“立志、立兴、立鸣”为“立”的具体目标,形成学校的“身心美、思问行、志兴鸣”的以“立”字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努力培养“德才兼备、文理兼通、心体兼健、科艺兼能”的人才。

培塑高品质学生应坚持“以文化人、知行合一”,表现出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融入,学校应精心营造文化“场”。如在扬州市一中这所园林式校园原有的基础上,一栋栋建筑被赋予“立”意,立韵楼、立问亭、立思园……每个名字背后都蕴藏着学校的文化积淀。其中,“立问亭”,体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立问是学习的必经之路。“立思园”旨在时刻提醒学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无论学生还是教师穿梭于校园中,“立德立行”“笃志力学,人文日新”的学校精神时刻浸润心间。以此引导师生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与学校倡导的文化融为一体,充分利用学校文化引领师生过有品质的学校生活,力求将文化融入知识、融入活动,融入生活细节,用以提升自己的品格,并逐渐使文化成为师生的一种素养,成为流淌的精神血液,成为一种文化习惯。

要做到知行合一是困难的,尤其是现代教育重“知”轻“行”的现象依然严重。如果说“知而不行”只是不知,犹如“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但是“自以为知”,并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就拿一件小事来说吧,孩子从小就被教育不要闯红灯,但是闯红灯现象却比比皆是,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教育的过程中只强调了“知”,而忽视了“行”,没有真正让孩子“知行合一”。对于教师,“立德”就是不忘“教书育人”初心,牢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命,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和正确的人才观,掌握学生成长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教学规律。对于学生,“立德”就是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读书。

三、发展素养:创新“以改促进、知行合一”

追求高品质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不断创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实现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建构适合课程,回归育人出发点。建设适合校本教育实际的课程,就必须从学校培养目标、办学思想、办学过程、学校文化、师生实际等多方面入手,系统建构、创新学校的课程体系。前者强调一种载体和平台,而后者更强调课程育人的实践性。既关注“学科课程”,也关注“体验课程”“融通课程”“创造课程”,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来设计课程体系,搭建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学校课程结构,努力追寻课程育人的价值与意义。近年来,为了发展学生自我管理、自主探究、组织协同、人际交往等能力素养,实现“宏志教育”“研学旅行”“共创成长”等课程齐头并进,学校创设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并富有时代气息的各种学习生活情境,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和学生一起走进精心设计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合作、自我体悟、深入思考、同伴分享等教育环节,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引导学生更理性、更快乐、更自信地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领域,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学校高品质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笔者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的变革实践,坚持“以改促进、知行合一”理念,着力创新教学。教学不忘“教书育人”初心,始终坚定学生立场,坚持学习取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掌握学生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学科教学规律。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构建“活动、合作、反思”的课堂。体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从育人的角度看,体育是其余“四育”的基础,理应融合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校应加强体育意识、意志与能力的培养。学校应该营造出浓厚的运动氛围,让学生参与运动、享受运动,真正对体育产生兴趣,从而终身受益。课堂变革实验,最初是1.0版的“二分”课堂,即“分步递进,分层达标”——要求教师写好教案、编好学案、上好课,改变教师的固有认知和惯性行为,引导教师理性的“知”和积极的“行”;进而升级到2.0版的“三分”课堂,即“分层设计,分步递进,分类评价”,把“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科学评价”等已是共识的“知”,真正落实到每一份教案、每一张学案、每一次作业、每一节课的“行”上,通过精心设计、精致施策、精准推进,创新课堂教学,改组教学元素,重建教学结构,和谐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流程,追求教学效益,从而取得显著成效。“三分”课堂创新给学校课程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

随着“立德立行,知行合一”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课程教学变革引导所有师生沉下心来,深入其中,潜心研究,傾力践行。学校课程教学创新越发聚力、越发深入、越发显效。同时,通过大家进一步明晰目标,聚焦主题,凸显本质和塑造品质,在学校高品质发展实践探索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精进、有所创生。

学校坚持筑牢“德育”基础,采取“践行”的切实手段,不为外因所扰,将治校理念化为治理行为,落实到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为师生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为学校营造更好的发展氛围,为教育打造更优的发生空间。

参考文献:

[1]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0:4.

[2]王阳明.王阳明全集:简体注释版.传习录、书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18.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4)[2022-02-06].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1812/t20181216_125673.shtml?ivk_sa=1024320u.

责任编辑:石萍

猜你喜欢

教育治理
管办评分离背景下“评”的路径探析
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小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初探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变革与应对
地方高校转型视域下解析教师教育治理现代化
怎样看待国家“十三五”教育规划?(上)
浅谈我国教育治理的主要立足点
质量时代教育治理转型的校本策略
教育治理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分析
治理定义下的教育治理引论
自治与问责的平衡:高等教育治理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