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在肝血管瘤、肝转移瘤、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2023-06-15赵晓丽王妍妍贾志仙
赵晓丽,王妍妍,贾志仙
安阳市中医院影像科(河南 安阳 455000)
肝脏肿瘤是临床常见疾病,以原发性肝癌最为常见,其次为肝血管瘤、肝转移瘤等[1]。肝脏结构较为复杂,各类型肝脏肿瘤发病后,其临床症状差别不大,主要表现为肝区不适、疼痛、乏力、消瘦、恶心呕吐等,在临床中依靠临床症状难以鉴别,病理诊断是肿瘤诊断金标准,但有创检查使患者接受度较低[2-3]。肝脏的不同肿瘤类型治疗方式存在差异,需及时给予患者鉴别诊断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CT是临床常用检查诊断技术,常用于各种肿瘤疾病的检查,故本次研究旨在分析多排螺旋CT在肝血管瘤、肝转移瘤、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8月-2022年3月安阳市中医院进行诊疗的100例肝脏肿瘤患者,女性39例,男性61例,年龄32~74岁,平均(59.33±3.25)岁。纳入标准:经CT平扫、超声检查发现肝脏存在可疑包块;依从性良好;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既往无碘造影剂过敏;均可接受多排螺旋CT及病理检查。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肾等功能不全、免疫系统异常、造血系统疾病患者;精神障碍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造影剂过敏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多排螺旋CT及病理检查,选择4K内窥镜荧光摄像仪(成都市新兴内窥镜科技有限公司),患者检查前1晚饮用800mL白开水,4~6h前禁食,检查前30min饮用500mL水,扫描前再饮用250~500mL,取仰卧位,确定肝脏上下缘,从膈顶扫描至肝下缘,扫描结束后,增强高压注射器注射碘海醇注射液(通用电气药业(上海)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99,批号:15774269)80mL,流速3mL/s,根据患者情况可降速2.5mL/s或者2mL/s,注射部位为前臂静脉,给予患者增强扫描,矩阵512×512,电流200mAs,电压120kV,层厚及层距均设置为5mm,视野33~36cm,床移速度设置为10mm/s,扫描时引导患者屏气,扫描范围为整个肝脏,平扫后给予三期扫描,肝动脉期为第一期,扫描时间是在造影剂注射后25~35s,门静脉期为第二期,扫描时间是在造影剂注射后60~70s,肝实质延迟期为第三期,扫描时间是在造影剂注射后3~5min。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病理检查。
1.3 观察指标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观察多排螺旋CT对肝血管瘤、肝转移瘤、原发性肝癌鉴别诊断准确率。肝血管瘤:病理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生长缓慢,甚至无明显生长倾向,但少数生长倾向明显。CT诊断:可见动脉期病灶表现为云絮状、结节状,边缘强化明显,随时间的改变,病灶位置呈现持续性强化,并扩散至中央处,延时扫描阶段可见等密度病灶,CT检查呈现多样性强化灶。原发性肝癌病理:细胞以肝细胞型多见,少见为胆管细胞型,混合型少见,纤维板层型罕见;生长方向膨胀型边界清除,常伴有肝硬化,假包膜形成,浸润型边界不清,不伴肝硬化,弥漫型结节大小、密度,特殊型向外生长。CT诊断:阴性:平扫时肿瘤部位可见完整边缘、内部碘油均匀沉积,增强扫描未见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强化,病灶完全灭活。阳性:平扫时肿瘤部位可见填充不均匀、缺损、稀少,内部碘油沉积不完全。肝转移瘤病理:肉眼切面呈灰红色或灰白色,质地柔软,镜检以梭形细胞为主,部分为上皮细胞,或混合型,肝内性浸润性生长。CT:动脉相及门脉肿瘤边缘呈环形或不规则形强化,密度稍高于周围正常实质,于门静脉早期、晚期和平衡期,强化环消失,肿瘤的实性部分呈轻度至中等程度强化,病灶呈低或等密度。比较肝血管瘤、肝转移瘤、原发性肝癌三期扫描特征。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多排螺旋CT对肝血管瘤、肝转移瘤、原发性肝癌鉴别诊断准确率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多排螺旋CT检查肝转移瘤:诊断准确度97.00%,灵敏度94.87%,特异度98.36%,阳性预测值97.37%,肝血管瘤:诊断准确度99.00%,灵敏度97.30%,特异度96.83%,阳性预测值94.74%,阴性预测值98.39%;原发性肝癌:诊断准确度97.00%,灵敏度91.67%,特异度97.40%,阳性预测值95.65%,阴性预测值97.4%,见表1~3。
表1 多排螺旋CT对肝转移瘤的诊断准确率
表2 多排螺旋CT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准确率
表3 多排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准确率
2.2 肝血管瘤、肝转移瘤、原发性肝癌三期扫描特征比较肝血管瘤患者第一期周边出现结节状强化,第二期病灶强化明显,第三期病灶出现向心性强化,肝转移瘤第一期边缘出现连续环状强化,第二期边缘出现连续环状强化,第三期病灶出现低密度改变,原发性肝癌第一期周边出现较为轻微的强化,第二期无明显强化,第三期病灶出现低密度改变,见表4、图1。
图1 肝血管瘤、肝转移瘤、原发性肝癌CT图及病理图
表4 肝血管瘤、肝转移瘤、原发性肝癌三期扫描特征比较
3 讨论
肿瘤是致癌因子作用下导致机体局部细胞增生而产生的占位性组织病变,根据增生细胞性质及危害程度不同分为恶性及良性。肝脏肿瘤是指发生于肝脏部位的肿瘤病变,肝脏易发生肿瘤性病变,原发性肝脏肿瘤可发生于胆管上皮、肝细胞索、血管或其他中胚层组织,转移性肿瘤中少数为转移性肉瘤,多数为转移性癌[4]。体内激素水平、先天发育异常、心理压力、自身免疫异常、病毒感染、雌激素类药物、长期食用富含亚硝胺和黄曲霉素类化学致癌物质、环境因素等与肝脏肿瘤的产生有关[5-6]。肝脏是肿瘤多发器官,肝脏肿瘤种类较多,以原发性肝癌、血管瘤、转移瘤多见,原发性肝癌约占恶性肿瘤的70%~85%,丙型肝炎、肝硬化、乙型肝炎、严重脂肪肝、长期大量饮酒等是肝癌高危人群,且发病率较高。不同肿瘤类型其治疗方式不同,预后生存情况也存在差异,需及时给予诊断鉴别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改善患者预后,提升患者生命质量[7-8]。
CT是临床常用的检查、诊断无创技术,检查速度快,安全性高。肝脏肿瘤检查过程中,主要依靠病灶部位密度改变诊断,但肿瘤病灶在CT平扫下也会呈现“稍低密度”“等密度”情况,难以发现病灶,需给予增强CT扫描。多排螺旋CT扫描扫描速度快,全肝的扫描在门静脉期、静脉期均能分别完成,故可以完成多期扫描。多排螺旋增强CT可根据患者病灶肝动脉期、门静脉期、肝实质延迟期的不同表现给予鉴别诊断,具有诊断快速、检查方便、无创等特点,临床广泛运用[9-10]。
门静脉在正常肝脏中供血占75%~80%,肝动脉提供占20%~25%。在肝脏肿瘤中,若肿瘤占据位置肝段粗大、供血丰富,则会产生血流加快、血液通过时间短特征;当肝脏肿瘤患者肝动脉血流增加,平衡打破,可导致肝脏血总量不足[11-12]。在肝脏肿瘤中,血管瘤是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其病理基础为间质存在中等量结缔组织、肝内血管腔充盈血液,主要成分为海绵状肝血窦,胶质纤维细胞组成瘤壁,肿瘤中含有丰富血管腔,可见血栓、纤维疤痕组织,在多排螺旋增强CT下,动脉期可见肿瘤边缘层云絮状、点状且向中心弥散,整个病灶呈低密度状态,边界清晰,延迟扫描时呈等密度。在动脉期行多排螺旋CT 增强扫描,正常肝实质中尚未经门静脉系统进入造影剂,则不呈现强化,但若患者伴随肝动脉供血的肿瘤,肝实质呈明显强化[13-14]。肝脏转移瘤缺乏血液供应,较肝实质密度低,病灶中心密度最低,与血管瘤难以鉴别,但肝血管瘤患者第一期周边出现结节状强化,第二期病灶强化明显,第三期病灶出现向心性强化,肝转移瘤第一期边缘出现连续环状强化,第二期边缘出现连续环状强化,第三期病灶出现低密度改变,可用于鉴别。原发性肝癌血供丰富,肝叶及肝段增大,第一期肝癌癌周缘、供血动脉旁出现粗大血管影,第二期无明显强化,第三期病灶出现低密度改变,可作为鉴别[1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肝血管瘤、肝转移瘤、原发性肝癌三期扫描特征存在差异,说明肝血管瘤、肝转移瘤、原发性肝癌患者多排螺旋CT的病灶三期扫描特征存在差异,可作为肝血管瘤、肝转移瘤、原发性肝癌鉴别依据。
综上所述,肝血管瘤、肝转移瘤、原发性肝癌患者多排螺旋CT的三期扫描特征存在差异,多排螺旋CT检查可在肝血管瘤、肝转移瘤、原发性肝癌鉴别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作为鉴别诊断工具,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价值,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