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一步提升北京大兴乡村振兴质效的思考

2023-06-15王启森孙玲娟

中国国情国力 2023年4期
关键词:村庄村民农村

王启森 孙玲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比较突出。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为此,党的十九大作出重要决策部署,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胜利,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本文结合2035年远景目标和党的二十大报告总体要求,结合北京大兴乡村振兴实际,客观反映现阶段农村居民满意度评价及民生领域新期盼,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调查基本情况

2021年开展的“落实乡村建设行动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调查,由北京市大兴区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308个村负责人及随机抽选的10个镇、82个村的574个村民共同参与。调查结果显示,村民对大兴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认可度逐年提升,2021年平均满意度高达98.6%,比2020年提高0.9个百分点,比2019年提高2.9个百分点。

分评价维度看,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生活水平5个维度平均满意度分别高于2019年2.7个、4.5个、1.0个、0.7个和2.7个百分点。其中,村民评价最高的是“乡风文明”,满意度为99.8%,三年来首次超越“乡村治理”跃居第一位;满意度提升最快的是“生态宜居”,增幅高于排名第二的“产业发展”和“生活水平”1.8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2019—2021年大兴区村民对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满意度评价 单位:%

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明显

(一)农村改革全面推进,产业发展更加兴旺

1.产业发展取得成效,产业带动就业增收效果显著。调查中,分别有64.1%、22.3%和22.3%的村民表示,本村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得到发展”及“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业得到发展”方面取得成效,比2019年分别提高3.9、5.0和0.6个百分点。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居民就业效果显著,各镇紧密围绕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目标,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开发集体经济、农业项目、农业园区岗位资源,积极促进村民就近就地就业,78.6%的村民认为“本村村民就业岗位增加”,比2019年提高11.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居民就业带动居民增收效果显著,2021年大兴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列全市第一,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3.6个百分点,68.5%的村民认为“本村村民个人就业收入增加”了,比2019年提高3.6个百分点。

2.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特色优势产业稳步增强。大兴区牢牢把握国家“一带一路”、临空经济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加快乡村供给侧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全区菜篮子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覆盖率居全市前列,引领绿色农业向更高水平迈进,2021年,16.9%的村庄有“绿色农业(节水、生态、循环农业)”,比2019年提高1.0个百分点;持续开展院区科技合作,在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方面稳步发力,17.2%的村庄有“特色农产品”,比2019年提高1.9个百分点;着力构建乡村新型产业体系,都市型现代农业全面推进,发展“采摘垂钓等休闲农业”“民俗观光娱乐等乡村旅游”和“特色民宿”等产业的村庄,分别比2019年提高1.7、3.6和5.9个百分点。

3.农产品保供能力不断提升,新零售流通渠道更加畅通。2021年大兴区“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能力不断提升,全区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市首位,占全市蔬菜生产总量的近三成。在相关部门和各涉农镇的共同努力下,“农社”“农超”“农餐”对接更加紧密,“互联网+农业”稳步提升了农产品流通水平,13.0%的村庄有“农产品网络销售(电商、微商)”渠道,比2019年提高6.4个百分点。

(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档,生态振兴成果丰硕

1.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美观。大兴区围绕“清脏、治乱、空污、增绿”总体目标,强化网格化管理,持续深化对村庄、农田及道路沿线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对全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月调度、巡查、打分、排名、曝光、约谈”机制,有效促进了村庄环境面貌改善。91.6%的村庄开展“脏乱差”治理,集中清运了各类积存垃圾,这一比例连续三年超9成;56.2%的村庄进行了村庄绿化美化,比2019年提高16.2个百分点。通过大力整治,村民对“村庄环境优美”满意度提升至99.0%,高于2019年1.7个百分点,六成以上村民认为本村“村内无乱堆乱放、乱涂乱画乱挂等现象”“乡村风貌保存完好”“无侵街占道、私搭乱建等违法建设”以及“生活垃圾无积存”。

2.重点领域常抓不懈,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美丽乡村建设中,大兴区分批次对村庄街坊路、供排水管线、道路绿化等进行提档升级,并对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常抓不懈,极大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村级调查中,99.0%的村庄能够实现“生活垃圾全部集中处理”,90.6%的村庄“道路整洁完好并能定期维护”,93.2%的村庄“有公共厕所”,75.3%的村庄“进行了公厕改造”,68.5%的村庄“推进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61.0%的村庄“开展了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能源应用”。村民调查中,认为本村“村庄道路整洁完好”的村民占比高达71.4%,认为“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供应有保障”的村民占比为62.4%,认为“公共场所垃圾箱保持整洁”的村民占比为58.4%。

3.公共服务设施不断优化,村民生活更加便利。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大兴区稳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断完善便民服务体系,让村民生活更加便利。全区图书室或文化站、健身场所基本覆盖,99.7%的村庄“有图书室或文化站”,94.5%的村庄“有体育建设场所”,分别高于2019年0.3和3.9个百分点。健康乡村建设取得较大突破,79.6%的村庄建有卫生室,比2019年提高16.7个百分点。乡村公共交通站点和综合服务站拥有率有所提升,85.7%的村庄已通上公共交通站点,比2019年提高1.7个百分点;67.9%的村庄有综合服务站点,比2019年提高2.9个百分点。村民对“公共服务便利”的满意度达99.0%,当被问及“您认为本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取得哪些成效”时,分别有87.1%、58.2%和55.2%的村民选择“文化、体育活动场所能满足村民需要”“村内步行30分钟可以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在人口集中居住区和重要地段安装监控系统”,比2019年分别提高1.2、15.5和1.3个百分点。

(三)文化振兴迈出坚实步伐,乡风文明建设更有成效

一是村规民约在观念引导和行为约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基本养成。99.4%的村庄都制定了村规民约,且有94.8%的村庄能够进一步完善并加强宣传,促进村民认可和共同遵守,有72.3%的村民认可并有效执行,这一比例比2019年提高15.7个百分点。二是深入挖掘特色资源,讲好大兴文化故事。通过深入挖掘永定河及凤河流域文化、建设村史馆、举办主题宣讲等方式,传承乡村文脉,为乡村振兴“铸魂”。三是宣传设施更加完善、文化娱乐活动更加多样,极大丰富了村民业余生活。通过完善公共文化宣传设施、成立村民业余文化组织、举办农村文艺汇演等系列举措,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社会风气,摒弃陈规陋习。

(四)党建引领深入渗透,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大兴区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高质完成2021年村“两委”换届工作,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创新机制培养村级后备人才,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96.8%的村庄加大了村内“三务”公开力度,95.8%的村庄强化了“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执行力度,因此有87.8%的村民认为“本村村务管理民主,干群关系和谐”。66.2%的村庄积极采取措施“提升两委班子矛盾预防化解能力”,并加大治安管理和安全隐患治理,使得近九成村民认可“本村‘两委’班子健全,团结、协作,党员发挥作用明显”“本村社会治安综治治理能力增强,村民安全感提高”。

(五)改革试点工作统筹推进,农民生活更有保障

近年来,大兴区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制度,宅基地改革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国家“赋予农民股份权能”改革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市级扶持壮大集体经济试点工作有序开展。系列改革举措有效提高了农村资源利用效率,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激发了乡村发展活力,确保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两年后,全区村民收入仍保持稳步增长。九成以上村民表示“与去年相比,家庭总收入持平或增加”,对目前的生活水平较为满意。当被问及“您认为近年来生活水平提高体现在哪些方面”时,61.2%的村民认为体现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待遇提高”,48.4%的村民认为体现在“土地流转收入增加”,44.4%的村民认为体现在“工资上涨”。

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需要补齐的短板

(一)村庄规划不够贴近实际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村基本都制定了村庄建设发展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做到了规划先行,有序开展。但由村干部填报的村级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当被问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一阶段村内工作重点有哪些”时,仍有58.1%的村选择了“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村庄发展规划”。村庄规划定位不准确、深度不够、指导实施作用不明显是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村民首要关切点(63.1%的村民表示“乡村规划”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事项中自己最关心的一个事项,领先排名第二的“村民就业及增收”5.8个百分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规划是成功的开始,在村庄规划上不能求快,要着眼长远,统筹谋划。

(二)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

虽然近年来全区现代都市农业和新兴农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三次产业融合有一定成效,但是距离农村产业兴旺的目标仍有一定距离。调查结果显示,乡村振兴五个评价维度中,村民满意度最低的是“产业发展”,连续两年排名末位。一是农村产业发展活力不足。当问及“目前村内存在哪些现代休闲农业和新兴产业”时,针对选项中列举的新兴产业类型,选择占比最多的是“以上产业均无”,占55.8%;有“传统文化传承特色的民俗体验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游”和“民族或地域特色的乡村手工业”的村分别仅占6.5%和1.9%。二是农村产业发展缺乏内生动力。农业社会化组织对于提高乡村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发挥有待加强,农民参与度不高,62.5%的村民表示,“壮大集体经济,让村民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是促进本村产业发展及村民就业增收最需改进的地方。

(三)水资源供给排污有待改进

近年来,虽然农村地区的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但仍与群众的期盼和需求存在差距,尤其是在供水排污方面,建设进度亟待加快,建设力度仍需加强。调查中,仅45.5%的村庄实现污水集中处理,6.8%的村庄部分集中处理,其余近五成村庄无法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全部直接排放。在调查中,当问及各村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哪些工作时,仅28.3%的村庄“建设或改造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22.7%的村庄“建设或改造供水设施”、1.3%的村庄“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总体看,各村在加强供水、排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普遍力度不够。在村民调查中,问及改善人居环境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加强时,51.4%的村民认为需要“改进排水系统和污水排放系统”;40.1%的村民认为需要“改善饮用水质量”。

(四)常态化管护机制有待落实

在人居环境改进方面,51.4%的村民对“及时整修破损街坊路和更换坏掉的路灯”、34.7%的村民对“提高垃圾清运处理频率”、28.1%的村民对防灾、减灾、消防等“公共设施维护完善”、13.6%的村民对“修建水冲卫生厕所”等方面提出了希望。解群众之所需,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薄弱环节,并对基础建设常态化维护和完善,对提升农村生态宜居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五)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

虽然村卫生室、图书室等方面建设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效能发挥上还不尽人意。当问及村民对“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活水平有何建议”时,41.1%的村民希望“提高卫生室和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的专业水平”,17.3%的村民“希望提高卫生室、卫生服务中心的硬件实施水平”,由于乡村卫生室医疗条件有限,多数村民除了日常开药以外,有病还是去大医院就诊,不能就近就医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看病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调查中高达62.2%的村民希望能够“降低医疗收费标准”。同时,当被问及“本村的乡风文明建设应在哪些方面改进”时,45.6%的村民选择“丰富图书室、文化站资源,加大利用效率”,排在第一位。卫生室、图书室等公共设施、场所建而不用、低效使用,都是财力和物力的严重浪费。

四、“四力齐发”为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一)激发活力,以产业振兴为乡村振兴“提质”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源头、是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发展才是硬道理,产业振兴才是硬杠杠。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吸引资源、留住人才;只有经济兴盛,才能富裕农民,繁荣乡村。结合本次调查,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多方考证,将村庄发展规划“做实”。充分对接上位规划,提升前瞻性、全局性意识,瞄准当前可预见、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强的领域,统筹考虑区域发展和地域特色,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规划内容,确保村域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深度挖潜,将产业资源“做广”。对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发展方向等统筹考量,全面延伸特色产业群带动力度。三是深化改革,将农村家底“做厚”。不断探索集体资产经营模式,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推动农村休闲养老、民俗旅游、乡村民宿等多种新型业态发展,增强对村民新技能和新经营理念的培训,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激发农村经济社会活力。四是加强整合,将特色农产品“做强”。整合商业、物流、信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农产品流通资源,打造更多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培育潜力,以人才振兴为乡村振兴“赋能”

■ 朱慧玲/摄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一是要培养治理人才。选优配强“三农”干部队伍,挖掘培养,发挥干部优势,执行党的方针,推动基层党组织整体优化提升。二是要培养带头人才。吸引和培育一批懂生产、善经营、能带动、会治理、肯创业的“领军人”,带领农民走好改革路、走向振兴路;攻坚克难。三是要培育乡村工匠。挖掘培养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传承和发扬乡村传统技艺,提升乡村人文吸引力。四是要培养服务人才。加大乡村教师、医师、律师、规划师、建筑师各行各业人才培养力度,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积蓄力量。

(三)凝心聚力,以生态振兴为乡村振兴“夯基”

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要坚持绿色发展,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一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有序开展农房建设提升改造,保留乡村特色风貌,并建立农房常态化管理制度,打造一批村容精致独特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二是深入推进污水治理。加快农村排水设施和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污水管网系统,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加大道路修整、路灯维修,推进垃圾分类、巩固厕改成果,并严格落实管护制度;四是探索多元投入机制。在既定美丽乡村市、区专项资金连续性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倾斜力度,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独资、合作等方式参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四)彰显魅力,以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添韵”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建设新型村级文化场馆,营造新型农村文化业态,是在农村推行文化惠民工程的新思路、新举措,是繁荣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步骤。一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二要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打造新的文化产品,加强对农村地区民族民间特色文化资源和非遗资源的开发利用,带动特色手工艺品制作、传统文化展示表演和乡村文化旅游等。

猜你喜欢

村庄村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村庄在哪里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