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低碳带动农业农村绿色转型的思考

2023-06-15刘静

中国国情国力 2023年4期
关键词:绿色农业农村

刘静

农业既是我国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又是巨大的碳汇系统,同能源领域碳排放相比,农业农村领域碳排放是生存性排放,因此农业农村领域的减排行动,要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前提,坚持降低排放强度为主、控制排放总量为辅的方针,实施减污降碳、碳汇提升重大行动,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用能效率,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能力、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加快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的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布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一、农业农村碳减排任务艰巨

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我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极大挑战,面临的困难主要包括:一是我国农业农村还未达到碳达峰,农业农村实现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时间仅间隔30年,相比于欧美50—70年的缓冲时间缩短了近半,因此,我国的减排路径相较于欧美将更加陡峭;二是农业农村实现减排的潜力尚需进一步挖掘;三是农业农村碳减排会改变生产方式,加大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增加风险;四是农业农村碳减排会增加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额外支付费用(溢价),降低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购买力,此外,碳减排还会进一步提高政府对造林等环境服务的支付成本,增加财政负担。为应对上述挑战,必须大力发展低碳农业。

低碳农业是一种通过减少能源消耗、推广绿色农业管理、采用可持续技术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来降低碳排放的农业模式。低碳农业有利于推动更多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减少农业可替代能源的使用,减缓气候变化,实现循环经济,促进农业自动化,降低生产成本和废物处理难度。低碳农业通过更多的有机肥料、更好的水管理技术、更优质的土壤管理技术以及更安全的肥料使用技术等,能够有效地改善作物产量,减少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使用,不仅能够增强土壤肥力,还能有效地减少农业污染,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此外,低碳农业的实施还有助于提升农业的技术水平,从而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改善农村的社会经济状况,推动经济可持续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低碳农业是一种有利于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农业模式,它不仅可以降低环境污染,而且可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业可持续性,增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未来低碳农业的发力点

(一)农业减排固碳工程

优化产业布局,根据农业气候资源和气候相关灾害时空分布的改变,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种植结构和作物品种配置,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中高纬度适度提高复种指数,北扩喜温作物,调整作物品种熟性;低纬度地区扩大冬种规模,充分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实施稻田甲烷减排,在水稻主产区,因地制宜选育推广高产、优质、低碳水稻品种,使用稻田节水灌溉、有机肥腐熟还田等技术,降低甲烷排放强度;做好畜牧业减排降碳,以畜禽规模养殖场为重点,推广精准饲喂、低蛋白日粮、全株青贮等技术,推进高产低排放畜禽品种改良和推广,提高畜禽单产水平和饲料报酬,降低反刍动物肠道甲烷排放强度;实施渔业减排增汇,以重要渔业产区为重点,推进渔业设施节能改造与渔船节能装备升级换代,大力发展水产低碳养殖,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鱼菜共生、大水面增值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发展工厂化、集装箱等循环水养殖。有序发展滩涂和浅海贝藻类增养殖,开展多营养层级立体生态养殖,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增加渔业碳汇,实现渔业生物固碳;提升农田碳汇,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土壤固碳能力。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有机肥施用、秸秆科学还田、绿肥种植、粮豆轮作、有机无机肥配施等技术,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培肥固碳模式;实施保护性耕作,推广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技术,在适宜地区发展混林农业和山区立体农业,推广合理的间作套作体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

(二)农业农村减污降碳工程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研发推广作物吸收、利用率高的新型肥料产品,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技术、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提高农药、肥料利用率,降低氧化亚氮等排放。推动农膜回收使用,推进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持续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和基料化利用,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发展秸秆生物质能供气供热供电。拓宽秸秆原料化利用途径,支持秸秆浆替代木浆造纸,推动秸秆资源转化为环保板材、炭基产品等。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改进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推广粪污密闭处理、气体收集利用或处理等技术,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减少畜禽粪污管理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处理利用。

(三)农业农村节能降碳工程

推广农机绿色节能,加快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力度,推广先进适用的低碳节能农机装备,加快侧深施肥、精准施药、节水灌溉、高性能免耕播种等机械装备推广应用,大力示范推广节种节水节能节肥节药的农机化技术。开发工厂化生产、农渔机械、屠宰加工及储存运输节能设备,推广节能环保灶具、电动农用车辆、节能养殖机械和渔船渔机。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推动农业生产加工、农村取暖炊事等用能侧可再生能源替代。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沼气,鼓励有条件地区建设规模化沼气/生物天然气工程,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提升能效。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打捆直燃、热解炭气联产等技术,助力清洁取暖。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加快农房节能改造。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升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

(四)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工程

巩固生态系统固碳,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稳定现有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固碳作用。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科学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综合治理项目,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加强退化土地修复治理,重点加强土壤酸化、盐碱化治理,提升农业生态碳汇。坚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扩大林草资源总量。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持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全面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提高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加强河湖、湿地保护修复。整体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固碳能力。积极推动岩溶碳汇开发利用。开展生态改善、环境扩容、碳汇提升等方面效果综合评估,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与净化功能。

(五)农业农村绿色低碳科技支撑工程

依托碳中和路径与关键技术研发推广重大专项,系统梳理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重大科技需求,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重点专项,采用“技术榜单”“揭榜挂帅”制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加强基础理论、基础方法、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组织开展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广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技术与模式创新,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光伏农业,推进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低碳农业模式,发展节能低碳农业大棚,开展生态修复、农牧业减排增汇路径与关键技术推广,凝练总结推广一批综合性技术解决方案和典型模式。打造碳中和先行示范区。以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公园、农业产业园和循环经济园区等建设为基础,打造碳达峰与碳中和试点示范区,树立农业农村碳中和示范标杆。建立健全绿色低碳监测网络,开展草原、森林、湿地资源碳储量现状评估,摸清碳汇家底;依托国家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整合已有资源,建立农业碳排放监测数据标准;研发不同行业、不同农畜产品碳排放核算模型,建设碳中和基础数据库;开展不同碳减排和增汇途径的成本效益和可行性评估。建立农业农村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检测、评估、认证体系、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制修订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组建农业绿色低碳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组建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生态系统增汇等专家指导委员会,加强技术指导、培训和服务。加强农业绿色低碳人才培养,培育形成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减污降碳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鼓励高等学校加快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鼓励企业、高等学校、科研单位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三、政策建议

(一)统筹协调推进

中央到地方,有关部委、各地区加强统筹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统筹研究低碳农业重大政策和重要工作安排,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系统推进相关工作。各地相关部门加强政策衔接和工作对接,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区域实施方案,明确时间目标,细化工作任务,确保上下政策取向一致、步伐力度一致、各项重点举措落实见效。有序开展典型技术模式应用试点,打造一批农业农村低碳零碳先导区。加强对好做法和典型模式的宣传引导,选树一批有代表性的区域和实施主体,打造典型样板。

(二)完善政策机制

■ 中新社/供图

完善农业农村绿色低碳投融资政策,探索设立用于支持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基金,构建与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支持国家开发银行等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积极利用抵押补充贷款工具,依法合规为农业农村绿色低碳产业提供低息中长期信贷支持。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激发市场主体农业绿色低碳投资活力。完善财税价格政策,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技术研发等的支持力度。研究碳减排相关税收政策和具有合理约束力的碳价机制,探索促进农业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价格机制。完善投入机制,推动各类资金、资源更大力度向农业农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加强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监管。建立政府与市场有效协调机制,政府主导涉及公共属性的绿色低碳行为制度和生态环境养护制度的安排,市场引导低碳产品价值实现和低碳产业发展。推进市场化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低碳农业价值实现机制,有序推进农业纳入碳市场,探索研究扩大碳交易品种的规则,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农业碳交易机制。试点示范农产品碳标签。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研究制定碳汇项目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规则。完善法律法规和考核约束机制,健全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法律法规体系,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立法、执法,建立促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考核制度。积极发展绿色金融,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和保险企业以绿色金融助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转型。加大对低碳农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有序推进农业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设立农业农村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创设农业绿色低碳投资基金,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农业农村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

(三)培育绿色产业

加强农业绿色低碳产业培育,大力发展以绿色低碳生态循环为增长点的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推进种养加销一体、农林牧渔结合、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复合型绿色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带动农业转型升级。以绿色金融、龙头企业为主体,积极构建农业绿色供应链,推行全程绿色低碳标准化生产,探索低碳农产品、节能农产品的认证、标识和管理,引导农业企业、经营主体强化减排固碳技术应用。打造一批农业绿色低碳产品品牌,建立健全农产品碳足迹追溯体系,拓展供给方式和供给渠道,不断壮大新型产业增长动能。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鼓励绿色消费,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四)强化监测监督

完善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减污降碳的检测指标、关键参数、核算方法。统筹中央和地方各级力量,优化不同区域稻田、农用地、养殖场等监测点位设置,推动构建科学布局、分级负责的监测评价体系,开展甲烷、氧化亚氨排放和农田、渔业固碳等定位监测。做好农村可再生能源等监测调查,开展常态化的统计分析。创新监测方式和手段,加快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减污降碳监测领域的推广应用。依托和拓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

猜你喜欢

绿色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绿色低碳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