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困境与改革途径
2023-06-15王颖邢世凯王蕊
王颖 邢世凯 王蕊
摘 要:目前现代学徒制在招生招工一体化、校企联合育人、导师团队建设、质量管理保障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职业院校应积极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方案,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校企“双师”导师团队建设,创新学徒制管理与运行机制,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困境表征;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3)01-022-05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合作实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制度,各试点单位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并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不断对现代学徒制进行本土化改造与升级,逐步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2022年4月20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三十条明确提出了“国家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引导企业按照岗位总量的一定比例设立学徒岗位”“以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学徒培养”“有关企业可以按照规定享受补贴”[1]等要求,规定了学徒制的培养比例与方式,激发相关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积极性。
一、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经验
现代学徒制自2014年提出以来,在我国经历了“政策推广→理论研究→试点实践→全面推广”的发展阶段。分析试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总结试点的实践经验,有利于完善现代学徒制,促使校企深度合作,高效培养技能人才,加快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高质量发展。
1.政策层面
在政府主导和政策的推动下,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模式。2012年6月,教育部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首次提出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2014年8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申报工作,并于2015年8月遴选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2017年8月和2018年3月确定了第二批和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9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为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年10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也明确提出要探索“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2022年4月20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比例与方式做了相关规定。由此可见,国家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的改革与发展,政府积极引导校企合作,并依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探索与调整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措施促使校企深度合作,为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政策基础。
2.理论层面
随着政府不断出台有关现代学徒制的政策,专家、学者和教师也对现代学徒制不断研究,有关现代学徒制的理论研究逐步趋于成熟,但仍需不断创新。理论上形成了由“政府引导、多元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学校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2],即由政府宏观引导与激励各主体,协调各部门资源分配;政府、企业、行业、院校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良性发展路径;试点单位提供必要的物资援助和信息服务;企业和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学徒的双主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和教材开发、教学环节设计、考核评价组织等。现代学徒制的理论研究为其推广实践提供了基本框架,保证了该项制度的规范性、科学性与合理性。
3.实践层面
基于政策支持与理论研究,试点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5年以来,教育部先后遴选出三批562家单位作为现代学徒制试点,有效拉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促使职业教育体系与劳动就业体系互融互通。2019年6月,山东提出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并确立了共联、共商、共容、共建、共享、共赢理念,到2022年,全省职业院校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培育10万名左右“齐鲁工匠后备人才”[3]。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构建了以制造技术链条为纽带的校企利益共同体。众多试点实践证明,企业作为现代学徒制的育人主体之一,是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成功的关键。此外,制度与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不断创新。
二、职业院校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困境
1.招生招工一体化问题
现阶段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有三种模式:先招工后招生、先招生后招工、招生招工同步[4]。先招工后招生主要面向企业在岗员工,经由企业推荐、笔试考试、面试遴选后注册入学,使员工获得学生身份。而职业院校多采用先招生后招工的模式,即由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并签订三方协议,组建学徒班,从而获得学徒和员工的“双身份”。这种培养模式虽确保了学徒的“双身份”,企业也能够参与其中,但整个培养过程仍以院校为主,企业在学徒制育人机制中的主体地位难以显现。而招生招工同步则符合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要求,企业能够直接参与职业院校招生,同步提供招考要求和学徒岗位,学生在报考时需同时符合学校要求和企业要求。但在校企联合招生招工的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难以协同[3]。第一,招收指标之间的矛盾性。学校的招生指标是有计划的,受生源总数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源总数越大,学校招收人数就越多。而企业招工受自身发展状况与国家經济发展形势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学校的招生指标与企业的招工指标不一致,学徒培养数量与企业所需员工数量不相吻合[4]。第二,主体权责利之间的模糊性。校企双主体在招生招工一体化过程中的地位、作用、权利、责任及利益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二者仅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忽视了对方的相关诉求,导致企业的主体作用不明显,招工动力不足。第三,招收程序之间的差异性。学校招生的一般流程为“网上报名与缴费→编排考场→文化课考试→职业技能考核→签订协议”,而企业招工遵循“确定人员需求→制定招聘计划→人员甄选→招聘评估”的基本流程,由此可以看出,学校按计划招生,只考虑学生是否符合招生要求,而企业则依据岗位需求进行招聘,二者在招生招工流程上存在较大差异。
2.校企联合育人问题
现代学徒制的目的在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各行各业所面临的人才紧缺问题[5]。但在实际过程中,职业院校是实行现代学徒制的主体,多数企业表现为参与度不足,积极性不高。第一,校企培养理念不一致。职业院校的培养理念在于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能工巧匠,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企业则是以盈利为目的,学徒培养方向集中于空缺岗位与紧缺岗位,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具备适合岗位的特质。第二,校企主体地位不均衡。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兼顾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标准制定、教学标准设计、考核评价等,企业对于学徒制只表现为简单的用工模式,并没有针对岗位需求优化、精选与置评,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也更多关注学徒培养的成本问题。可见,企业在学徒培养过程中缺乏协同积极性,校企合作表现为“校热企冷”,而职业院校也并未对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情况进行深度了解,没有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导致校企信息沟通不畅,反馈不及时。第三,校企合作融合度不够。虽然学校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积极与企业展开合作,但二者在关系的保持与深化上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做到教学资源的深入整合与可持续建设,导致校企教学资源不能及时共享,使现代学徒制的全面推广受到一定限制。另外,校企在学徒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开发、技术教育、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对接还存在很大困难,需要校企双方积极沟通、全面对接并建立常态化学徒培养机制,以发挥二者合力,实现校企长效合作,加快培育出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导师团队建设问题
现代学徒制的重要特点之一为“双导师”制度,“双导师”由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组成,在职业院校推广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校内导师一般为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企业师傅的角色多为校外导师,“双导师”的知识、技能、素养及配合程度直接影响学徒培养质量。当前“双导师”团队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双导师”选用标准不统一。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同类专业缺乏统一的导师选用标准。各职业院校各自为政,“双导师”选用标准较为混乱,导致职业院校间导师联动动力不足,缺乏沟通与合作。第二,“双导师”间沟通不紧密。双导师沟通不紧密表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衔接、考试评价方式的校内外整合、教学资源的互利共享、职业道德素养培育渗透方式等存在问题。另外,由于国家并未出台企业师傅教师资格标准的有关规定,导致学徒培养更多地按照职业院校的要求进行,企业师傅不能充分发挥工匠引领作用。第三,职业院校“双师”教师相对缺乏。“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要求教师在拥有专业教学资格证书的基础上,还需拥有某种职业资格证书。“双师”教师之所以相对缺乏,是因为其地位、作用和待遇规定不明确,并缺少相应的激励制度与考核标准。
4.质量管理保障问题
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6]。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保障体系是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的重点任务之一。但纵观试点管理保障体系,在弹性学制、职业资格认定、考核评价体系、激励政策上还存在一定问题。第一,学徒的学制缺乏弹性。目前,学徒培养学制为三年,但由于各专业对于学徒的职业技能和熟练程度要求不同,导致学徒所需的培养时间和培养内容有所差异,而职业院校没有考虑到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实行“一刀切”的学制安排不利于学徒的培养。第二,资格认定相对滞后。现代学徒的学习成果之一是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但在职业资格认定方面往往存在滞后性,一些职业院校不具备资格认证权限,人力资源部门又有相应的时间限制,导致不能及时满足学生对职业资格认定的需求。第三,考核体系不够完善。企业作为育人主体,没有积极参与学徒考核与评价,学徒评价多为职业院校的终结性评价,企业对学徒的实践过程评价不及时,对于考核标准的制定参与度不足,第三方评价更是微乎其微。另外,质量保障体系需要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参与,有关激励政策的不完善会导致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降低,从而不能确保现代学徒制高质量发展。
三、职业院校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的途径
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不仅要考虑主体构成要素的利益,还需兼顾外在环境因素与第三方因素,只有协调处理好各方利益,才能形成育人合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1.积极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方案
一是改变传统考试为主的招生模式。传统的招生模式以考试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文化素养与职业道德素养,招生模式较为死板,不能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导致后期学徒学习积极性降低,技能素养不达标。因此,需要校企共同创新招生模式,使学生的兴趣特长与求职意向等因素在招生中凸显出来,达到招生与招工统一、特长素养与岗位要求相统一。二是确立企业在招生中的主體地位。职业院校应与企业多协调、常沟通,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招生计划、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及考核方式等,确立企业在学徒招生中的主导权,重视企业在招生中的权利、作用与地位,协助企业承担招生工作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加快促使校企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三是增加先招工后招生模式。增加先招工后招生模式,不仅可以确立企业在招生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企业被动接受招生招工结果的情况,还能提升企业参与招生的积极性,促使职业院校与企业进行全面、深入、长效的合作。职业院校要积极改变按国家计划招生的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基准,按照精、准、适的原则来招生。
2.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改革
一是确立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主体作用。学徒制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都应根据企业岗位需求来制定,而相应的岗位需要学徒具备与之相匹配的职业知识与技能,学徒制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与考核标准必须根据企业的职业知识技能标准来制定。由企业师傅牵头指导,职业院校导师积极配合共同开发制定相应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二是依据现状实行弹性的工学交替模式。为使学徒培养达到良好效果并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职业院校需积极与企业生产部门进行沟通,并协调企业管理部门,充分了解实际生产流程后,合理安排工学时间,达到学徒培养的最优化。三是校企协同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在实行弹性工学交替模式的前提下,校企共同构建“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的一体化课程安排,协同开发课程资源,搭建导师交流沟通平台,及时更新、摒弃或补充课程内容,注重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融入。四是建立多元参与的过程化考核评价机制。健全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及第三方参与的学徒考核评价机制,政府侧重于宏观层面的办学制度评价,企业侧重于职业技能层面的评价,职业院校则侧重于专业基础层面的评价,第三方作为中立方,从非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评价,能够提升现代学徒制的科学性与客观性。与此同时,要注重考核评价过程的重要性,增加过程考核所占的比例,并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性。
3.加强校企“双导师”团队建设
一是构建规范统一的导师遴选标准。校企共同制定导师选拔与考核标准,严格规范导师选聘流程,深入明确导师岗位职责,合理制定导师待遇奖惩,确保导师德才兼备、内外兼修,既能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也能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与教材的开发、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二是搭建校企双导师交流互动平台。现阶段校企双导师沟通不畅已经严重制约了学徒制的高质量发展,需建立“双导师”交流沟通的长效机制,搭建校企“双导师”交流互动平台是强化“双导师”间沟通的重要突破口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双导师”在交流互动平台中不应只关注学徒的知识与技能,还应关注学徒生活方面的困难和收获,全方位关注学徒的成长。三是完善导师职称评定与评奖评优参考指标。根据学徒培养质量合理设定导师职称评定与评奖评优机制,通过多元激励政策促使导师全身心投入学徒培养的全过程,并积极调动其他教师的积极性,促使教师在职业道德上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实现自身价值。评奖评优要实行常态化、动态化管理,避免导师囿于眼前的奖励而忽视自身长远发展。另外,对于工作过程流于形式的导师要进行更换与淘汰,保证学徒制导师队伍的高质量。四是强化“双师”教师培训力度。职业院校需要协调政府管理部门与企业管理部门,对于“双师”教师的培训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校企双主体要共同制定“双师”教师评价标准与培训制度,形成“双师”培养合力,推动教师专业教学能力与职业技能稳步提升。
4.创新学徒制管理与运行机制
创新现代学徒制管理运行机制的前提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力量,通过立法和完善政策,逐步摆脱计划招生的限制,让职业院校根据企业的学徒需求数量自主招生[7]。首先,创新现代学徒制的管理机制。校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基于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自主设计与开发课程,建立必要的学习激励和约束制度。还要根据专业需求,弹性调整学徒的学制。另外,企业管理部门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职业意愿建立学徒的个人学习档案,职业院校协调人力资源部门积极完善学徒的学习成果资格认定制度,企业师傅终身指导制度也要积极落实,不断为学徒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创新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职业院校和企业是学徒制教学运行机制的双主体,二者必须协同推进整个教学过程,灵活设置工学实践,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2022-4-20)[2022-10-05].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jyfl/202204/t20220421_620064.html.
[2]毛少华.职业院校全面推广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成人教育,2021,41(01):65-70.
[3]韩旭,张俊竹.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成效、困境与方向[J].教育与职业,2020(24):41-46.
[4]趙鹏飞,刘武军,罗涛,等.现代学徒制中国实践、国际比较与未来展望[J].职教论坛,2021,37(12):6-11.
[5]屈原,张磊,巴图查干,等.基于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退役士兵全日制大专学历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J].就业与保障,2021(10):148-149.
[6]彭明成.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理论意蕴、实践路径与未来走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1):10-14.
[7]方小斌.职业院校落实现代学徒制的困境分析与对策建议[J].教育与职业,2021(23):54-57.
Predicament Representation and Reform Measure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Promoting Modern Apprenticeship in an All-round Way
WANG Ying, XING Shi-kai, WANG Rui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24,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with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such as integration of enrollment and recruitment, joint educ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eam building of tutors, and quality management guarantee. Only by actively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scheme of enrollment and recruitment,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mode, strengthening the team building of school-enterprise double-qualified tutors, and innovating th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apprenticeship, can vocational colleges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 Dilemma Representation; Reform Measures
收稿日期:2022-10-06
作者简介:王颖(1999),女,河北唐山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邢世凯(1974),男,河北石家庄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王蕊(1987),女,河北石家庄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原理。
此文为河北师范大学2022年度课程思政专项教改项目“高校理工科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实践问题调查及对策建议”(编号:2022XJJG028)和河北师范大学2022年度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基于‘四体论的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编号:202201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