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媒体概论”课程体系构建

2023-06-15程军许玥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

程军 许玥

摘  要: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新媒体概论”承担了帮助学生树立专业理想、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以及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的功能。基于此,在新文科建设的基本精神指导下,“新媒体概论”可通过“金字塔”形课程内容构成、跨学科交叉融合设计以及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课程内容更新机制来完成课程体系构建,为提升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服务,同时为培养“复合型”新媒体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新媒体概论;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3)01-051-06

一、“新媒体概论”课程的概况和教学目标

伴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对当前社会生活各领域和行业的影响日益加深,“新媒体概论”(又称“新媒体导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等)开始进入各高校课程体系中。在当前国内高校课程设置中,“新媒体概论”主要以四种不同的课程属性出现在不同的课程模块中:一是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必修课程;二是作为新闻传播类专业(包含网络与新媒体、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数字出版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三是作为其他非新闻传播类文科专业的选修或拓展课程;四是作为各校所有专业的公共选修课程。

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必修课程(1),“新媒体概论”通常被安排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或二年级上学期开设,在专业的课程群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该专业的入门或导论性课程,“新媒体概论”教学目标的重点并不像某些学者所说的那样,是对学生的互联网与新媒体的运用、运营和管理等具体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1],而是着重以下三方面:首先,在帮助学生了解互联网与新媒体发展的最新趋势和未来前景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理想和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其次,结合互联网的基础理论和最新应用来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培养他们的互联网思维;再次,通过帮助学生了解互联网与当前各传统产业和行业领域的融合状况,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开拓学生的学科视野,并为其大学二年级以后的各门专业课程学习储备知识、打下基础。

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媒体概论”课程的体系构建

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强调要“紧紧抓住课程这一最基础最关键的要素,持续推动教育教学内容更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课堂、写入教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同时还要“鼓励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2],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设计和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对高校各文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新媒体概论”这一课程来说,新文科建设的新要求应该具体落实在对课程体系三方面的改革和构建中。

(一)“金字塔“形的课程内容构成

基于“新媒体概论”的教学目标,该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由三个基本部分构成:第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总体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明、历史、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重点在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部分。第二,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包括新媒体的概念、互联网与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和功能、新媒体的用户特性、互联网与新媒体的主要应用形式等相关知识和理论。第三,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对当前社会各个领域和行业(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传媒、教育等社会各领域和行业)带来的巨大变化和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三部分内容体现在教学的整体安排上是一种总分式结构,即先总后分,先基础后拓展,历史、理论与实践依次展开,符合学生专业学习和知识接受的一般规律。在这三个部分中,前两个部分(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理论)的教学内容相对固定,有明确的专业归属和学科范围(主要是新闻传播学),在实际教学中也比较容易把握,通常教师只需要具备新闻传播学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就可以胜任教学任务。而第三部分的教学内容则跨越了单一、固定的学科范围,涉及许多交叉学科领域,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学术视野提出了更高要求,给他们的实际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然而,这部分教学内容恰恰又是“新媒体概论”这门课程与现实生活结合最为紧密、最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有实践价值和意义的部分,所以理应作为“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重点,同时还必须引入新的内容设计思路。

“新媒体概论”课程内容构成的优化,与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相符。“新文科的培养模式,将帮助学生打牢知识储备金字塔的稳固塔基,再渐次进入专业学习,形成坚实塔身和更高聳的塔尖。”[3]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构成来看,作为导论性课程的“新媒体概论”主要目标就是树立学生的专业理想,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并为专业课程打基础、做准备,是为了“打牢知识储备金字塔的稳固塔基”。同时,就“新媒体概论”课程内容的三个主要部分来看,这种按照新媒体的历史、理论与实践来依次展开教学内容的讲授次序,也遵循了从易到难、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应用、从塔基到塔身再到塔尖的基本教学规律。

(二)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内容设计

“跨学科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目标。”[4]新文科建设本质上是对传统文科进行重构,突破各专业学科壁垒,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这一点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上也同样强调课程内容的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时,“新媒体概论”的知识点涵盖广泛,在内容上具有较为明显的综合性和兼容性,也适合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内容的展开。和互联网与当代传媒、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各领域和各行业的融合日益加深的现实相对应,在“新媒体概论”课程内容的第三部分,也包含互联网技术、信息科学与其他传统学科(主要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由于“新媒体概论”课程学时的限制,教师通常只能选择几个主要学科进行跨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此处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举例说明。

1.互联网+新闻传播学

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新闻业、传媒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它推动了旧有传媒格局的新变,促进了传统媒体新闻生产流程的革新和运营方式的转型,催生了像UGC新闻、公民新闻、众包新闻、迭代新闻、融合新闻等新闻生产的新模式,推动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对于任课教师而言,由于新闻传媒业的这些新变化、新现象是当前新闻传播学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因而通常是任课教师比较熟悉的知识领域;对于学生而言,这些新变化、新现象与自己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息息相关,因而也是他们关心、关注的重点。因此,这一部分内容应该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师一方面应当从知识传授角度,引导学生关注当前新闻业在互联网推动下的新变化(包括新闻生产流程的革新、媒介经营方式的变化、媒体融合与新变)并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应当从实践的角度,结合互联网时代新闻传媒业的进展和新变,督促学生按照新媒体时代新闻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素养要求,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

2.互联网+政治学

互联网的兴起深刻影响了当代政治的发展和民主进程。大学生作为当代公民中的重要成员,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和政治参与的重要主体,因此了解互联网与政治融合所带来的政治生态新现象、新变化,对于他们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突出互联网给当前世界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带来的积极影响,让学生了解网络的“赋权”能力如何推进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的实现,网络问政平台如何发挥沟通政府和民众、实现为民服务的积极作用,互联网时代公民如何利用各种新平台、新形式、新手段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的重点不仅在培养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参与政治实践的本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公共意识,引导他们通过网络关注社会公众事件、参与公共讨论,通过理性的协商、沟通、对话等方式参与政治,进而树立正确的政治权利观念和民主意识。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种对公民意识、公共意识等公民素养的培养应当与新闻专业理想、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结合起来。

3.互联网+经济学

当前互联网金融、大数据营销、网络广告、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产业蓬勃发展,显示出互联网对经济领域的深刻影响。由于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对于经济领域这些新变化有切身感受。作为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消费行为和经验来理解、体验这些新现象、新变化以及对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例如互联网经济带来商品种类和数量的极大丰富,各种长尾产品对小众需求的满足,随处可见的定制化、精准化营销广告等等。其次,面对互联网时代产品的丰富、购物(支付)的方便,对人们消费欲望的激发,还应当对学生的消费行为做积极的理性引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避免其非理性消费、超前消费;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利用 “互联网+”等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为自主创业平台,以经营者和营销者的身份参与市场调查、顾客画像、网络营销、项目管理等各类互联网运营实践,以提高自己的互联网和新媒体实践技能。

4.互联网+文化学

互联网的兴起赋予了各种地方、边缘、草根等文化现象展示、表达的机会,打破了主流文化一统天下的格局。在互联网激起的文化大潮中,网民的文化消费成为推动当前文化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互联网也赋予了平民文化创造的权利和手段,从而深刻改变了文化生产的传统模式;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全球化,从而给民族和地方文化的生存带来威胁。面对这种文化发展态势,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各种新兴的网络文化现象和潮流,并从中窥探民众心态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和转型。同时,提高学生对各种网络文化现象的理性分析、辨别和批评能力,鼓励他们拒绝三俗文化的侵扰,培养其积极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增进对传统和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的创造和创新,通过建立自己的文化社区和兴趣组来培养积极健康的文化趣味,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和手段,不断创新传播形式,对内传承、对外传播我國的传统和民族文化。

5.互联网+教育学

互联网的兴起深刻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资源、教育手段、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推进了教育的平民化、大众化、个性化和智能化。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对互联网带来的教育革新感同身受。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要结合他们的日常生活实践让其了解到互联网对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感受互联网带来的各种便利和进步;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的海量资源和技术手段,获取和遴选资源,建立学习社区和互助小组,把握好博览、浏览式阅读和深入精读之间的平衡,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课程内容更新机制

虽然“新媒体概论”被定位为导论性的理论课程,在具体的教学章节中也涉及到很多互联网、传播学和其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实际上“新媒体概论”也是一门密切关注现实、与现实展开互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课程,因此“新媒体概论”课程的教学也要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的发展,及时将当前学界的最新理论成果和业界的最新实践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不断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和更新。同时,这门课程还要训练学生的互联网思维与运用能力,鼓励他们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实际能力,参与、推进互联网与社会各领域和各行业的融合进程。

首先,“新媒体概论”课程需要对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现实和当前发展做出积极回应,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优化,形成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吐故纳新的课程内容更新机制。当前,互联网与当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传媒、法律等社会生活各领域和各行业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并对所有这些领域和行业都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正如学者李良荣所言:“互联网正在重塑我们的世界。从全球游戏规则到各国治理、统治方式,从科技创新到知识经济,从市场行为到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从社会思潮到民主法制建设,都因互联网而改变。”[5]这种影响和改变在空间上是全局性的,覆盖社会每一个领域和每一种行业;同时,这种影响和改变在时间上也是不可逆的——人类社会已无法返回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同时也无法适应没有互联网的生活。互联网对社会各领域的渗透以及与各个行业的嫁接和融合,为每个社会领域和行业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也带来了许多新现象、新问题,从而也催生了许多解释、研究这些新现象与应对、解决这些新问题的新学科、新理论和新知识。而向学生揭示每个领域或行业的这种新变化和新现象,介绍这些新兴学科及其理论和知识,探讨应对这些新挑战、解决这些新问题的对策,就成为“新媒体概论”教学内容优化、更新的重点。

其次,“新媒体概论”这门课程不仅需要随着媒体环境和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来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更新,还要求学生在了解这些新变化、新现象的基础上参与、甚至推进互联网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融合过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讲授每个领域或行业在互联网驱动下出现的新变化、新现象和新问题,介绍这些新兴交叉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应对这些新挑战、解决这些新问题的对策。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手段,结合各类大学生竞赛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推动当前互联网化的社会各领域变革和发展的进程。比如可以利用各种与新媒体相关的学生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新闻的制作和生产,参与社会舆论的传播和思想观念的讨论,正向引导社会观念和舆论生态的良性发展和运行;可以利用“互联网+”大赛,鼓励学生参与各种互联网项目的策划、运营和管理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作为参政工具,参与自己所属学校、社会、城市的各种网络选举、民主建言等活动,推动当前互联网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利用各类新媒体竞赛,鼓励学生创作健康、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提升网络文化的整体水平和质量;还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不断提升自己、丰富自己,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种与互联网、新媒体相关的社会实践(包括各种大学生竞赛),不仅巩固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课程内容和专业知识,提升了学生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进行实操的技术和能力,同时可以从这些社会实践中获得大量活生生的教学案例,再通过将其转化为课程教学的优质资源,为课程内容的持续更新、优化提供资源。

三、“新媒体概论”课程内容在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高水平的跨专业、跨学科师资支撑

“新媒体概论”教学内容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互联网这一技术科学与多种人文社会学科的交叉融合,属于交叉学科中跨越学科幅度最大的一种交叉学科形式——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6],而“新媒体概论”课程的教师一般出身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新闻传播学、文学),缺乏技术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的训练和素养,因而这门课对他们而言无疑具有较大难度。需要教师具备打破传统专业界限、跨越现存学科藩篱、紧跟各学科(与互联网技术融合)最新发展动态的学术视野和知识储备,对与互联网相关的各种新生现象、新兴学科保持敏感,并持一种开放的教学思维,这些都给教师的传统教学思维和观念带来挑战。从新课程的先期准备来看,在短时间内确实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但从长远来看,对这些教师各自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提高是十分有利的。正如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院士所言,“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创新的源泉,是高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学科前沿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成果,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结果。”[7]任课教师通过跨学科交叉融合内容的教学和对交叉学科的接触与研究,教研相长,可以拓宽专业领域和学科视野,获得创新的新灵感、新资源,找到学术研究的新增长点和发力点。

当然,在各综合性大学,如果单个教师无法完成跨学科的交叉融合教学内容,也可以充分利用本校学科广、师资全的优势,灵活采用多名教师合作的授课模式,打破学院和学科界限,请各学院在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等学科的教师来担任部分教学工作,以短期讲座(4-6个学时)的方式讲授课程,完成跨学科的交叉融合教学任务。

(二)注意交叉学科教学内容的覆盖面与专业深度的合理控制

如前所述,互联网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是全局性、全方位的,然而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由于学时所限,不可能也没必要就互联网对所有领域和行业的影响进行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讲授,这就需要教师对其做一定的选择和取舍。一般来说,社会的基础领域与行业,与互联网融合程度较深、受互联网影响较大的领域与行业以及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度密切的领域和行业,是教师在授课内容上的优先选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结合自身对各学科领域的熟悉程度适当做调整和增减,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此外,在交叉融合课程内容的教授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对所涉及的各个学科内容深度进行合理的控制和把握,一方面要考虑到该课程的概论性质和学时限制,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的接受能力。一般来说,对每个学科领域知识的介绍和讲授不宜精深,不能过于强调内容的专业化程度,而应当更多地采取深入浅出、概览式、入门性的讲授方法,同时结合高校的专业设置等具体情况,在讲授内容深度上采取一定的弹性控制方式。例如,经济管理类院校可以在互联网与经济学的融合方面,师范类院校可以在互联网与教育学融合方面,政法类院校可以在互联网与政治学、法学的融合方面适当加强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精深度。

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导论性课程,“新媒体概论”承担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理想,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以及为其他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的功能。基于这一课程教学目标,同时在新文科建设的基本精神指导下,“新媒体概论”通过“金字塔“形的课程内容构成、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内容设计以及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课程内容更新机制,来完成该课程体系的构建。这一崭新的课程内容体系,既遵循了高等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又顺应了当前人才市场对跨学科“复合型”新媒体人才的需求;既回应了“互联网+”时代对该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的现实要求,又符合《新文科建设宣言》中针对各文科课程内容提出的“持续推动教育教学内容更新”“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总体要求。同时,该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现实性,既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切身体验密切相关,又顺应了年轻人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勇于尝试新技术的心理倾向,因而能够为这门课程的教学带来积极的反馈和效果。在数年来的“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经历中,笔者在学生身上深深体会到了这种创新性的课程内容体系所带来的积极教学效果——学生不仅能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思考,而且往往能够主动打破本本主义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课程与课外实践,身体力行地从事各种互联网与新媒体实践项目和活动,切实地做到了学有所乐、学有所得。随着互联网与社会各个领域和行业融合范围的扩展和融合程度的加深,社会和市场对“复合型”新媒体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新媒體概论”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对社会现实做出及时回应并展开良性互动,从而赋予该课程以持久的生命力。

注释:

(1)当“新媒体概论”分属不同的模块时,这门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会存在较大的区别,而本文此后论述的“新媒体概论”的课程教学实践,是专门指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而言的。

参考文献:

[1]王璨.《新媒体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绥化学院学报,2017(09):115-117.

[2]董鲁皖龙.中国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EB/OL].(2020-11-03). https://baijiahao. baidu.com/s?id=1682338046599301649 &wfr=spider&for=pc.

[3]陈鹏.“新文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新在何处?[EB/OL].(2019-05-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40164100 22990371&wfr=spider&for=pc.

[4]刘春勇、梁静.探索“新文科”建设路径[EB/OL].(2020-11-25).https://m.gmw.cn/baijia/2020-11/25/34401511.html.

[5]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6]赵云云.交叉学科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123-125.

[7]李寰.高校适应新时代发展 学科交叉融合是趋势[EB/OL].(2018-09-24).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180924/200941.shtml.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on Introduction to New Medi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ZHANG Jun, XU Yue

(College of Arts,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Anhui 230030 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of network and new media specialty,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New Media has the function of helping students set up correct professional goals, cultivating students' Internet mindset and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subsequent professional courses. Based on the functions of the course as well as the underpinning spiri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the curriculum system can be developed with pyramid-shaped teaching content, an interdisciplinary design and a mechanism of ac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to keep teaching content updated, serving to improve the overall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curriculum, and in the meanwhile lay the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in new media industry.

Key words: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Introduction to New Media; Curriculum System

收稿日期:2022-06-09

作者簡介:程军(1975),男,安徽宣城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网络文化与新媒体教育;许玥(1996),女,安徽淮北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闻学。

此文为以下项目的研究成果:2020年安徽省“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20zyrc011); 2019年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传统文化传承视野下当前网络恶搞经典现象的批判研究”(项目编号:SK2019A0478);2021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华美育精神融入新时代安徽高校美育教学体系创新研究”(2021jyxm0024)。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思政课”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以整合的理念构建卫生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