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扎实推动“五大振兴”的路径探索

2023-06-15魏雯于宁锴

新西部 2023年3期
关键词:陕西粮食建设

魏雯 于宁锴

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体现。2022年,陕西全力推进“五大振兴”,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但也面临粮食产业扩能增值转化不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不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存在短板等问题。陕西应从加强粮食产业基础建设、打造乡村产业“特色牌”、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和科学规划建设乡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继续着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遵循。2022年,陕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陕西推动“五大振兴”的现实路径

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体现。产业振兴是根本,人才振兴是保障,文化振兴是灵魂,生态振兴是基础,组织振兴是条件。“五大振兴”作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核心是要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打破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压实责任、壮大特色”的产业振兴路径

陕西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夯实各級责任,确保面积、产量“只增不减”。2022年,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300.25万亩,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70.5万亩。实施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集中推广大中型灌区渠系配套粮食作物等8种节水模式,累计推广59万亩。2022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526.21万亩、总产1297.89万吨、单产286.75公斤,“面积、总产、单产”三增长,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全省95%的小麦粉加工产能向关中地区和渭北旱塬小麦生产功能区集聚,75%的稻谷加工产能在陕南水稻种植区集聚,77%的油料加工产能在关中都市圈集聚,粮油加工企业形成了向原料产区和市场销区集聚的发展态势。2022年,陕西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印发《陕西省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方案》,围绕贯彻落实“三链协同”“五优联动”要求,增强优质粮油供给能力,培育提升“延安小米”等重点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壮大陕西“中国好粮油”和“陕西好粮油”产品数量,持续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陕西坚持把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作为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重要抓手。一是围绕全省种养资源,跨区域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特色产业全产业链。2022年,接续实施产业链建设,着力培育乳制品、生猪、苹果、蔬菜、茶叶5条千亿级产业链和肉羊肉牛、家禽、猕猴桃、食用菌4条五百亿级产业链,打造鄠邑区葡萄产业链典型县、岐山县“一碗面”经济产业链典型县、泾阳县蔬菜产业链典型县、耀州区中药材产业链典型县、汉滨区生猪产业链典型县等省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20个。二是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022年,陕西创建紫阳县、宜君县、留坝县3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产业集群1个、产业园2个,引领特色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三是聚焦镇域主导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强镇。2022年,蓝田县华胥镇、眉县金渠镇、泾阳县云阳镇、靖边县东坑镇、定边县白泥井镇、韩城市芝阳镇乡村特色产业超过10亿元。四是立足“一村一品”,建设特色产业专业村镇。截至2021年,陕西认定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总数已达190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8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2022年,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依托千年古茶树和千亩观光茶园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茶旅融合产业,入选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二)“引育并举,联合融动”的人才振兴路径

2022年,陕西省委农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培养乡村产业、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业农村科技等各类专业人才。宝鸡市凤翔区四级联动“126”乡村人才培育模式获评2022年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是陕西唯一入选全国12个高素质农民培育优秀案例的乡村人才培育模式。“1”是指建立以凤翔区农广校为主体,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科技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互为补充的“五位一体”职业农民培育模式;“2”是指打造两所学校,即田间学校和手机学校;“6”是指培育懂农善农六类人才,即产业发展“排头兵”、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乡村振兴“领头雁”、农村电商“领跑者”、农业农村“发明家”、乡村文化“传承人”。

通过这一模式,凤翔区累计培训农业实用技术人才26.7万人次,培育乡村人才7.2万人次。宁陕县出台人才引进和人才奖励制度,对引进人才进行激励奖补、保障和补助,紧抓中办帮扶、苏陕协作、校地合作机遇,吸引中国农科院、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文理学院等专家教授266名,2022年通过共建研发平台、项目合作等方式,建成县级专家工作站7家。西安市鄠邑区设立5个青年“乡创客”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聘任具有乡村产业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担任青年“乡创客”创业导师,通过“以老带新”为乡村人才振兴注入新动能,并率先在陕西创建首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服务中心”,联合“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指导服务体系,策划了东韩村、衙道村等12个村集体股份合作社产业发展项目,涉及资金4000余万元。

2023年3月,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印发《陕西省高素质农民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计划2023-2025年,接续建设100所培育机构、1000所农民田间学校,培养500名“双师型”培育教师,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3万余人,三年共计培育10万人。到2025年,全省高素质农民达到35万人,覆盖全部产业类型和所有行政村组。

(三)“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文化振兴路径

2022年1月,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优化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管机制,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效益显著、影响广泛、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实施乡村文化振兴计划,建立非遗传承人、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等专业人员、相关机构与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对接机制,推动建设一批“艺术乡村”。

陕西省文化馆与基层文化馆联合,以培训课程、送专家到田间地头等方式,连续举办乡村振兴巧娘(巧匠)传承技艺系列培训班,包含剪纸、刺绣、面花、草编、藤编、安康塌辣子石雕等多个非遗项目,不断壮大民间技艺人才队伍。安康市汉阴县自2018年以来持续开展“寻找村宝——文化使者行动”,发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群众文化工作者、文艺爱好者以及本土乡贤能人等社会力量在技艺传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022年11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陕西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为目标,围绕构建陕西文旅数字资源体系、推动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数字化助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与腾讯合作共同打造了“寻迹始皇陵”“你好兵马俑”“数字秦陵”“Next Idea腾讯新文创大赛”等25个科技+文化创意项目,利用数字技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陕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 “价值实现,共同富裕”的生态振兴路径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見》,首次系统、全面地提出如何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陕西通过生态补偿资金优化使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三条路径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共同富裕目标。2022年,陕西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收入达46.7亿元,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22年,陕西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财政厅制定印发《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纵向综合补偿实施方案》,分档实施差异化纵向补偿,共下达补偿资金1亿元。截至2022年,陕西有效期内有机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分别为623个、688个。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22年,全省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4%;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达到93.5%。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稳步提升。秸秆收储运体系逐渐完善,2022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秸秆产业化发展和高值化利用成效初步显现;计划到2025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资源化率达到9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5%。

(五)“强化党建,促进和谐”的组织振兴路径

陕西坚持把构建乡村治理体系作为夯实乡村振兴根基的有效之举,持续抓党建促振兴、强治理树新风,推行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先导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通过常态化推进村级党组织建设,截至2022年,全省省级标准化建设示范村达到908个,达标村突破1.5万个,95.8%的村实现动态达标,“一肩挑”比例提升至99.3%。全省40个村分别被确定为国家级、省级村级议事协商创新试点单位,145个村(社区)被司法部、民政部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乡村振兴部门组织征集和推介学习四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其中汉阴县“三线两化一平台”、旬阳市“说论亮”的乡村治理模式被列入推介范围。持续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推进农村移风易俗,93.2%的村(社区)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实现全覆盖。深化平安法治乡村建设,截至2022年,共建成市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17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1283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19741个、“12348”法律服务热线117个,累计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10.3万余名,全省农村法治文化阵地覆盖率达到86%。

陕西进一步推动“五大振兴”的难点

陕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面临粮食产业扩能增值转化不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不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存在短板等问题,是实现农业强省建设,高质量推动“五大振兴”面临的挑战。

(一)粮食产业扩能增值转化不足

陕西是粮食供给保障紧平衡省份,迫切需要向基本自给转变。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需要集聚整合资源要素提升综合生产能力,打造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协同”的粮食产业体系。但目前陕西省内种质资源分散,育种技术和方法相对落后,仅有2家净资产过亿元的种业企业,占全国的0.8%。全省耕地质量整体不高,2020年耕地质量平均等级评价为5.68,低于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4.76,七级至十级的低等级耕地约占40%。全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不足20%。全省总产值超过10亿元的粮油加工企业不到10家,大部分本地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仍然停留在粮食初级加工阶段,产业链条较短,精深加工能力不强,粮油产品附加值不高,特色粮油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仍较突出。

(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不完善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包括农产品产业系统、现代农业多功能系统、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系统和农业生产性服务系统。陕西立足区域特色和优势,重点发展优质专产、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9条亿级产业链,已经初步取得成效,但与构建价值链高端化、组织结构高度活跃、产业空间布局一体化的农产品产业系统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发挥现代农业的多功能作用方面,市场主体培育不足,乡村旅游人均消费水平较低,同质化竞争突出,陕南、陕北各类旅游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程度不高导致产业链和价值链较短等问题。从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来看,陕西探索发展了产业链延伸融合、产业交叉融合和科技渗透融合等模式,大荔县、榆阳区等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起到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但从整体而言,陕西农村产业一二三产融合深度还有待继续强化,需要继续在产业融合机制创新上继续着力。农业生产性服务系统是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陕西农业生产性服务范围相对狭窄,主要集中在粮油等大宗农作物,在果茶菜菌等经济作物上覆盖不足,服务主体在服务业态、模式和机制上亟待创新。农业生产性服务在推动农业实现规模经营方面尚有较大潜力。

(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存在短板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存在区域分布不平衡、服务能力和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陕南地区建制村道路技术等级不高,较大村组等级公路覆盖不全;全省部分县(区)农村公路抗灾能力不足;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还需持续深化。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需继续强化,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未超过80%,厕所粪污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还比较低,农村公共厕所长效管护机制还未健全;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较低,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虽然达到90%以上,但无害化处理水平还有待继续提高。医疗、教育、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不足。数字农业与数字乡村发展起步较晚,智慧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未形成规模经济,农业数字化发展速度较慢。

全面推进陕西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工作要求。下一步,陕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建议从加强粮食产业基础建设、打造乡村产业“特色牌”、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和科学规划建设乡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继续着力。

(一)加强粮食产业基础建设

一是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基固本工程。对照《陕西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方案》,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编制省、市、县农田建设规划,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布局和年度任务安排;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灌区为抓手建设水调控系统,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微灌、压管渗灌及“水肥一体化”等新型节水灌溉技术;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构建全链条、全周期应急管理机制,推动应急队伍专业化建设;明确省、市、县高标准农田分级负担财政投入机制,探索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方式;加强高标准农田信息化管理机制,强化高标准农田管理。二是实施粮食产业现代流通设施建设工程。加强粮食仓储基础设施能力建设,逐步淘汰“小、散、旧”仓储设施,按照粮食生产功能区、区域粮食产业集群发展区、政府储备布局、应急保供和区域粮食物流通道等要求,建立全省布局合理、服务专业、设施现代的粮食收储网络;加强粮食储粮现代技术水平,增强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绿色化装备应用,提高粮食仓储设施水平。三是实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提升粮食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三链协同”水平。以全产业链构建为目标,强化顶层设计,将育种、精深加工、现代物流和休闲农业等一二三产融入粮食产业全产业链。四是实施粮食产业主体培育壮大工程。优选一批粮食龙头企业,通过重点扶持和招商引资,构建大型生产、加工、存储、销售一体化产业集团,在粮油主产区推动产业集聚,强化粮食品牌打造,拓展粮油线上销售渠道等。

(二)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打造“土特产”的“特色牌”。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关键要找准路子、突出特色。目前陕西已经在苹果、奶山羊、猕猴桃、茶叶和肉羊五个地方特色产业上形成集群建设,下一步要在生猪、设施蔬菜、食用菌、中药材和小杂粮等产业上建设特色农产品集聚区,形成原材料产业链、生产加工链、运输销售链等全产业链融合。二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融合业态。根据关中、陕南、陕北气候特点和资源禀赋,着重开发农业农村生态、文化、康养等融合业态,出台乡村特色产业融合项目补贴政策,加强对融合发展主体的培训,強化农民经营和管理能力。三是优化乡村特色产业布局。以县域为单位,以各类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优化乡村产业空间布局,整合小散弱园区,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增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引导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园区集合。四是强化乡村特色产业联农带农机制。鼓励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土地合作社,推动土地集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强化合作社的综合服务功能。

(三)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

乡村建设要尊重规律、稳扎稳打,体现特色、注重保护、因地制宜。一是在全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和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建设的基础上,为全省乡村建设提供更多各具特色、因地制宜的规划范本和建设范例,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建牌楼亭廊“堆盆景”。二是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长效管护机制,设置农村公益性岗位做好日常管护,鼓励企业、志愿者团队等多元主体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来。三是乡村建设政策要因陕北、陕南、关中独特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以及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和暂不分类等五类村庄的划分定位,出台差异化政策和项目支持,进行适宜规模建设和投资。四是在全省农村公路路网建设日趋完善的基础上,依托旅游文化资源、生态康养资源、特色农产品生产集聚区等,探索发展“房车经济”“露营经济”等路衍经济模式,推动农村公路与沿线配套设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一体化建设。五是加快养老、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完善农村地区医疗保障服务网络,推动“数字课堂”、农业科技下沉入村,鼓励开展红色文化、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等乡村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

作者简介

魏 雯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于宁锴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陕西粮食建设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我的粮食梦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