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斗争精神,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2023-06-15张泓洋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進,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碰撞。我们要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始终警惕“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历史镜鉴,发扬敢于亮剑的斗争精神、增强善于亮剑的斗争本领。通过狠抓“三支队伍”、运用“三个平台”、弘扬“三个文化”和构建“三个体系”,多措并举、久久为功,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激发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极端重要的工作,决定着党和国家的生存发展、决定着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决定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化阵地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在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在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全面提升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要如期完成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奋进新征程上面对的严峻考验和风险挑战只会更多更复杂。我们要始终警惕“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历史镜鉴,发扬敢于亮剑的斗争精神、增强善于亮剑的斗争本领,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激发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发扬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生基因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共产党作为一个崭新的政党在世界上诞生。这一共产党人的第一个战斗檄文,毫不隐讳自己的主张,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为之震惊,紧随而至的是资本主义世界群起而攻之。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斗争史。
(一)发扬斗争精神具有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作为20世纪全球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一生致力于通过推动阶级斗争破除一切不平等的根源——私有制,消灭一切剥削阶级,解放劳苦大众,造福全人类。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拿过枪杆子,但他们一生都在通过手中的笔杆子坚决地同德国古典哲学派、资产阶级经济学派、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改良派等进行不间断地斗争。同各种学派的论战中成长壮大的马克思主义是坚决的、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塑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斗争特性。恩格斯曾评价马克思:“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1]马克思的女婿保尔·拉法格在回忆马克思时也曾这么评价:“除非我们同时把他当作科学家和社会主义的战士,我们就永远不能了解他。”[2]列宁为了完成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同取消主义、召回主义等软弱妥协的不良思想也进行顽强斗争,才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二)发扬斗争精神展现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鲜明品格
马克思恩格斯尽管没有明确提出“斗争精神”,但是在他们指导革命,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的论述中不乏“坚定”“勇敢”“抵制”“消灭”“战斗”“斗争”等词汇,他们在失败的教训中所总结出的关于斗争的论述播下了无产阶级政党斗争精神的种子。列宁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斗争思想,并结合俄国革命实际,将斗争精神同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更紧密地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斗争精神内涵的基础之上,时时处处都包含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中国化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3]共产党人的崇高事业正是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对保持无产阶级政党斗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中不断得以实现的。
(三)发扬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夺取胜利的有力武器
中国革命初期,面对拥有大量农民的边界各县党组织,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出:“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4]这里所指的思想领导,就是要引导树立坚定的斗争意识,“下斗争的决心,有耐战的勇气,才能增加武器,练出好兵”。[5]毛泽东还将理论学习重要性与增强党的斗争能力联系起来,他号召全党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希望以此增强全党战斗能力。建国前夕,毛泽东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中强调,中国人民的革命一定会依照“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条铁律,不达胜利决不罢休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在支援朝鲜抗美、应对苏联撤资、三年自然灾害等挑战中,无一难关不是靠斗争精神支撑。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强调应当“找那些敢于坚持党的原则、有不怕被打倒的精神、敢于负责、敢于斗争的人进领导班子”,[6]以此不断推进改革。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证明,唯有保持十足的警惕意识和斗争精神,才能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四)发扬斗争精神厚植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格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苦难深重、危机四伏、内忧外患的历史时期,为了完成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任务,高举反帝反封建旗帜,不怕牺牲、敢于斗争就是其精神源头。党自成立以来,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和鲜血染红了永不褪色的五星红旗,写就了苦难辉煌的历史画卷,塑造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特质。毛泽东曾说,从鸦片战争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的一百多年期间,中华民族面对列强的欺辱和侵略,打赢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大涨了民族志气。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毛泽东作出抗美援朝的历史性决策,把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打到了谈判桌子上,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创,十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变了颜色,共产党失去了执政地位。面对“历史的终结”的严峻考验,我们赢得了这场关系生死存亡的斗争,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航向。当前,正处于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和动荡变革不断加剧的世界,中国共产党坚信不想斗争不切实际,只有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才能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
发扬斗争精神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意义重大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直面于世界动荡变革风高浪急的严峻考验。习近平强调,我们能不能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一代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放到这个大背景下来认识。要回答好这一历史课题,必须发扬敢于善于亮剑的斗争精神。
(一)发扬斗争精神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地位的本质要求
正本清源,导航引领。习近平指出:“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7]当今社会,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和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人们接受的多元思潮越来越多,而少部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政治辨别力和斗争敏锐性是较弱的,他们无法拆解西方媒体包装精美的西方假性普世价值观的糖衣炮弹,进而成为不理智的吹嘘民主自由的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而不自知。苏共前车之失,殷鉴不远,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上的动摇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是致命的。因此,我们要帮助人民群众弄清楚,树牢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不断增强对社会各种纷繁芜杂声音的辨析,不再在西方价值体系中去曲解自己的生动实践,才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浩荡东风去压倒西方资本主义的萎靡西风。
(二)发扬斗争精神是赓续中国共产党精神血脉的必然选择
道阻且长,精神永恒。任何政党想要实现长期执政,都必须具备强大的精神力量,方能在历史长河中赓续前行、奋楫争先。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斗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我们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坚守红色底色,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同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事迹和红色历史文化的现象作坚决斗争,同歪曲革命精神的媚俗、低俗和庸俗之风作坚决斗争,增强弘扬斗争精神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斗争本领,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三)发扬斗争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保障
凝聚共识,筑牢基础。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序,而且可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8]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践行,必须坚持在斗争中培育、在斗争中践行、在斗争中发展的原则。当前,西方价值观的文化渗透和思想侵蚀依然严峻复杂,市场经济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依然存在。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必须始终保持勇猛精进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斗争精神,对各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及现象敢于亮剑、决不妥协。要增强忧患意识,时刻警醒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斗争,及时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净化社会风气,醇化道德风尚,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四)发扬斗争精神是应对各种错误思潮的强大武器
激浊扬清,明辨真伪。党和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从来就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巩固和发展的。伴随中国的日益强盛,西方文化思想的侵蚀加深,一些错误思潮兴起传播。曾几何时,所谓“普世价值”“宪政民主”被西方有些人激烈炒作,鼓吹中国只有接受才有前途,目的就是搞乱人心,攻击政治体制,取消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有些人大搞历史虚无主义,诋毁党的领袖和革命前辈,目的是搞乱人民的历史认知,实现其“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险恶用心。特别是美西方利用大量有美国政府背景的非政府组织,如“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索罗斯基金会”等组织利用兴办西式学校、举办各种论坛等形式培训培养包装“民主斗士”和青年意见领袖,煽动港独、台独破坏我国稳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如此等等,不进行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就会招致祸国殃民的惨剧发生。
发扬斗争精神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基本路径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碰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9]守住红色地带、打压黑色地带、转化灰色地带,发扬斗争精神,必须多措并举、久久为功。
(一)狠抓“三支队伍”是发扬斗争精神的重要手段
从党员干部队伍看,俗话说:“火车要想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毛泽东早在《论新阶段》中就作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的著名论断。实践证明,党员干部在巩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中具有引领示范带动的中流砥柱作用,只要我们全党9600多万党员做到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信念为信念,站稳政治立场,就能冲破任何险阻。从宣传研究队伍看,面对世界之变、中国之变、历史之变、时代之变,新问题层出不穷,如果我们的宣传研究队伍功力不足不高、理解不深不透、宣讲不明不白,必然导致失语失声失踪。从青年队伍看,青年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肯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0]这为新时代青年提出了明確的奋斗目标和根本遵循。
(二)运用“三个平台”是发扬斗争精神的重要载体
从思想理论平台看,要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各级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研究中心等机构要紧紧围绕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阐释和回答好如何巩固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等理论和现实问题。从融媒体平台看,就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媒强大的新闻舆论引导作用,及时澄清各种诋毁歪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言论。充分借助自媒体的蓬勃兴起,顺势而为制作生动活泼的微视频,制作一些感染力强的时代人物视频,发布于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知乎等网友群众多的平台,不断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火热实践。在重大事件重要时间节点,主流媒体铺天盖地做好社会面的宣传报道工作。从网络空间平台看,要及时适应亿万网民主要在网络上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寄托精神需求的实际,要清醒认识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引导舆论鼓吹煽动教唆之危害,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弘扬正能量、高扬主旋律。
(三)弘扬“三个文化”是发扬斗争精神的独有武器
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要坚持古为今用,大力挖掘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孕育的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厚植道德建设的丰厚滋养,引领人民群众自觉崇尚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彰显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从弘扬革命文化看,要把研究党史与地方革命史研究深度融合,深入挖掘红色历史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紧抓党史中重要历史节点、周年纪念,组织开展各类人民群众参与度高的活动。重视对文化文物的发掘保护,强化科技支撑,将革命文物的保护与数字化保护并重,在实体展览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加强“云展览”技术。同时,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通过对红色文旅的传播发扬,推动红色文艺成果全民共享、全社會普及。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看,各级政府要在文艺创作、演出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拿出专项补贴,充分发挥文艺演出的社会效益。要号召文化传媒行业的国企、私企每年能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精品电影、戏剧等文化资源的创作。整合陕西各地的文艺资源,促进各地公共文艺剧团的交流演出,让全省的优秀歌舞剧、戏剧资源能够在各地市间流动起来。广大作家、编剧、编舞等创作型人才紧密联系社会现实,深挖有时代意义的好故事好人物,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以发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的作用。
(四)构建“三个体系”是发扬斗争精神的战略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11]当代中国正处在强而未强、变革图强的伟大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也是发扬斗争精神的战略要求。为此,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这个任务,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以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为使命和己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在构建“三个体系”的进程中,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强大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传播力,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页。
[2][法]保尔·拉法格著,马集译:《回忆马克思恩格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8][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7页。
[5]《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页。
[6]《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7页。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8:327页。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8:328页。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8:339页。
作者简介
张泓洋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延安精神(陕甘宁革命史)研究所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延安时期中共党史人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