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比较优势、制约因素与有效路径

2023-06-15王军旗刘东阳

新西部 2023年3期
关键词:农村

王军旗 刘东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陕西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脱贫人口基数大,脱贫基础不牢固,特色产业品牌化程度还不高的情况客观存在,必须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强化工作统筹、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迈上新步伐、在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上取得新成效。

一年一度的中央一号文件如约而至,迅速引起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热议。今年2月13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里程碑文件,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推进乡村振兴的比较优势

战略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基本含义是战略指导者基于对军事斗争所依赖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全面规划、部署、指导军事力量的建设和运用,以有效地达成既定的政治目的和军事目的,其要义在于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概念渗透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地缘等诸多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必须以时不我待抓好脱贫攻坚工作,至此拉开了脱贫攻坚的序幕。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此后,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六份中央一号文件 ,并相继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法治保障。党的十九大以来,各地把乡村振兴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摆在优先位置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进,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色。这一切,凝结着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丰富经验,也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乡村振兴的比较优势。

(一)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的政治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百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七十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1]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始终牢牢把握乡村振兴的主导权,发挥了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了乡村振兴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同时各种社会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乡村振兴,乡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保持长期稳定,避免了陷入所谓的西方的发展陷阱。陕西同全国各地一样,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特别是注重发挥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的作用,持续抓党建促振兴,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2.56万人,把党的领导这一最大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陕北榆林市佳县打破就村抓村的传统思维,以乌镇镇核桃树墕村为试点探索建立9村“联村党委”,改进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引领各联建村融合发展、抱团振兴,取得明显成效。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乡村振兴的显著优势

人民是我们党领导和执政的力量源泉,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论是“实现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还是“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都体现了乡村振兴目标的人民主体性。2022年,陕西省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新需要,启动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完善提升农村公路超过5万公里,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从不到50%提升至近80%,90%以上的自然村实现生活垃圾收运处理,5G网络覆盖所有乡镇,在农民现代文明成果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三秦大地农民生活更加富裕,精神更加丰富。

(三)坚持特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路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乡村振兴同样立足于本地实际,彰显了浓郁的地区特色。无论是历久弥新的“枫桥经验”还是石破天惊的“小岗村大包干”,无论是执政之初人民代表会议雏形的“松江样板”还是21世纪之初协商民主的“温岭实践”,都是扎根中国大地生长起来的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时代特色。陕西省位于我国中心地带,在教育和科技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在农业农牧方面也有得天独厚的苹果、猕猴桃生产和畜牧业发展优势。陕西着力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3+X”特色产业体系加快构建,苹果、设施农业产值突破千亿,羊乳制品占国产市场份额85%,茶园面积、产量、产值稳居全国前十。

(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是乡村振兴的制度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进程中,我国基层治理发生深刻变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优化基层治理格局,在充分观照历史经验和时代需求的基础上,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2021年,在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目标。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是总结百年以来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基础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源于基层的自发探索,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2022年,陕西持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落实“四议两公开”和“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扎实开展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收效明显。铜川市印台区深入推进乡村治理,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该区建成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94个,区、镇、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三级网络平台建成投入使用。积极开展“乡村振兴积分制”品牌创建工程,乡村振兴积分制工作全区全面铺开;创新推行“531”立体网格化治理模式,实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累计办理群众诉求787件,处置风险隐患312件,解答法律咨询40余件。不断深化“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创建工作,建成区级以上“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70个。

(五)红色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文化优势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根”和“魂”,也为乡村振兴奠定了“精神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陕甘宁革命老区,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它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是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党带领人民军队奔赴抗日前线、走向新中国的出发点。党中央在这里13个春秋,以延安为中心领导全国革命,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了革命力量大发展,领导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3]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人民创造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红色文化,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丰厚文化滋养。延安是革命圣地,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形成了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何建强红色堡垒、用好红色阵地、激活红色引擎、发展红色经济、建美红色村庄,成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延安市宝塔区紧紧围绕高标准打造乡村振兴“红色样板”村庄目标,积极争取各方力量,在建强村党组织、挖掘红色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建设美丽乡村上凝心聚力,推动农业产业、基础设施、美丽乡村等项目落地实施。南泥湾镇马坊村是八路军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于1941年至1944年的驻扎地,该村抢抓华润集团在全国革命老区建设红色文化小镇的历史机遇和红色美丽村庄建设重大契机,引进落地建成总投资1.28亿元延安华润希望小镇和总投资2.3亿元的现代设施农场,带动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1.8万元;探索出“企业+合作社+农户”运行模式,盘活村组闲置院落、广场、集体用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21年马坊村集体流转土地50亩,土地收益21.2万元,村集体试点种植黄花菜60亩,收入6万元;米兰花客栈、1938精酿坊、希望农庄和香菇面馆等三产运营逐步进入正轨,每年将给村集体和村民带来稳定收益50万元以上。

现阶段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

推进乡村振兴,既不能脱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时代条件,也不能脱离农村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现实矛盾,更需要体现未来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前瞻性需求。基于此,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新阶段,需要正确认识和了解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制约因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推进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包括环境、就业和技术等三个方面。

(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从国家层面讲,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也付出了很高的资源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从农村情况看,生态文明建设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均土地资源相对不足,土地资源约束趋紧。我国内陆土地总面积约144亿亩,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约为1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的发展空间。二是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不能忽视。新时代十年,我国坚决遏制住了生态环境破坏的势头,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这是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的巨大变化之一。全国细颗粒物平均浓度降幅达34.8%,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增加到87.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持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升58%,绿色转型成效十分显著。但我国农村地下水超采严重,饮用水安全堪忧。从土地来看,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达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我国现有耕地中,有相当数量耕地受到中度、重度污染,土壤点位超标率接近20%,许多不宜耕种。三是农村生态系统有所改善,但仍需要警惕退化。2019年以来,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网和生态湿地建设力度,新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6处,建设雨污水管网2万米以上、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20座以上、稳定塘29处、生态湿地27处,全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已达100%,农村污水有效管控达83%,2022年9月示范区清理村内水塘56口,清理村内沟渠91公里,清理村内淤泥94吨,大力实施村庄绿化,不断提升农村绿化、美化、净化水平,成功入选村庄清洁行动省级先进县(区)。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多数农村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面积大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观。这说明,我国农村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正在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农民就业压力大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就业面临着两大矛盾:一个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大的矛盾。2021年我国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822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5%。大数据预测表明,我国劳动力人口未来呈锐减趋势。预计17岁至64岁的劳动力人口占比,将从2022年的66.8%,到2035年下降为64.4%,再到2050年降为56.9%。2022年、2035年、2050年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将从9.5亿降到9亿,再降到7.5亿。即使各方面通力合作每年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今后几年仍然有5%以上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农村的隐性失业率也居高不下,多数农民一年四季,大约四分之一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另一个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与劳动者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未来五年间,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特别是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的作用逐渐显现,以及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大政策的落实,行业间不平衡发展将进一步加剧。采掘、纺织、机械制造等“夕阳产业”将继续受到严重冲击,随着这些行业的兼并重组、减员增效,下岗失业人员会大批出现,而且下岗者中多数为年龄偏大、技能单一、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工;同时,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朝阳产业”迅速兴起,可以创造一些管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就业机会,需要补充一批综合素质强、技能水平高的劳动力资源。据调查,陕西乡村振兴人才特别是产业技术管理人才十分短缺。在被访谈的93名村干部(包括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中,有51%的认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懂市场、善经营、懂技术人才比较紧缺。在这一背景下,“有人无工作”和“有工作无人干”现象会同时出现,农村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三)农产品加工业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是实施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位居世界前列的农产品供给能力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开拓了农产品加工业新的市场需求。2022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18.5万亿元,增长4%左右,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建设1.6万多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但整体上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创新能力总体不强,开发层次较浅、质量效益不高,外延扩张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较低。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2.3∶1,远低于发达国家3.5∶1的水平。二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67.5%,比發达国家低近18个百分点,深度开发和转型升级任务繁重。三是农产品深加工产品数量不足。我国玉米主体用途为饲料,玉米深加工产品有200多个,而在美国玉米的深加工产品有4000种以上。制约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科研创新能力较弱、加工工艺滞后和配套设备不足,要达到《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明确提出的目标,即到2025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32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2.8∶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80%,必须以农产品加工关键环节和瓶颈制约为重点,建设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国家重点实验室、保鲜物流技术研究中心及优势农产品品质评价研究中心,研发一批先进加工技术,推进加工装备创制,提升农产品加工层次和水平。[4]

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陕西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脱贫人口基数大,脱贫基础不牢固,特色产业品牌化程度还不高的情况客观存在,必须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强化工作统筹、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迈上新步伐、在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上取得新成效。

(一)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稳定。教育、卫健、医保、住建、水利等行业部门要落实行业主管责任,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义务教育方面,强化“七长责任制”,精准资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巩固控辍保学成果,提升教育帮扶成效。基本医疗方面,扎实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动员,确保脱贫人口和“三类人员”100%参保,充分发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梯次减负功能。住房安全方面,常态化开展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及时协调解决农村群众安全住房问题。安全饮水方面,进一步强化饮水安全保障运营长效机制,配合定期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敲门入户大排查,及时发现化解农村供水风险隐患。同时,要持续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运用信息化手段和驻村工作队入户帮扶等方式,对返贫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帮扶,逐步稳定消除风险,牢牢守住底线。

(二)持续做好农村稳岗就业工作,千方百计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近年来,陕西省紧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人员,突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人口、搬迁群众”三个重点,聚焦“稳输出、拓渠道、提能力、优服务”四个关键,扎实做好稳岗就业各项工作。2021年,全省脱贫群众外出务工达到216.43万人,是2020年的102.9%,务工人数超过上年6.2万人,脱贫群众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8977元,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25万元,同比增长16.7%。陕西将继续充分发挥防返贫监测平台、就业服务平台作用,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数据,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和群众就业意愿,实行全程跟踪、动态监测,做到基本情况、就业愿望、就业状况“三个清”。同时通过“四个聚焦”积极推动就业帮扶工作走深走实,推进脱贫群众扩就业、稳增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三)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数字商务振兴农业

数字经济已成为实现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2021年,陕西电商服务覆盖全部乡镇和50%以上行政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全省电商从业人员达到224万人。网络交易额过亿的电商企业超过10家,陕西美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网络零售额达10亿元,干果网销规模排名全国第一;杨凌润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果蔬网销额超过10亿元,列天猫平台生鲜类全国第一。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的精神,陕西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通过“一新四化”加大数字经济牵引力的新观点。[5]“一新”就是加快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实现5G网络高质量覆盖,全力推进国家超级计算西安中心、国家工业互联网(陕西)分中心和行业分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优化全省算力和数据中心布局。“四化”是同步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和治理数字化,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两手抓,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8%。下一步,陕西省按照这一部署,以网络强省为目标,推进政务云、行业云发展,做好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鼓励企业“上云用数”。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体系,打造50个“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好底座。

(四)加强乡村发展规划,促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紧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目标,督导各地各部门落实《陕西省乡村建设行动方案》,推动专项任务牵头部门制定专项推进方案,指导各地加强乡村建设项目库建设。一是实施“百校联百县兴千村”示范創建,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强化分类指导,推进“四沿三建”乡村建设行动。二是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稳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探索建立农村厕所革命信息化管理监督平台,强化改厕全过程质量管控,形成高效稳定运行的农村厕所长效管护机制。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不断提升村容村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五)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提高农民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探索全面落实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乡走村,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联户,村干部经常入户走访制度。探索推动“党建+”方式,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治理等有效做法,落实“四议两公开”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积极主动做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总结试点经验做法,培育一批乡村治理创新模式和典型案例。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作用,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指导规范村规民约制定,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基层群众组织作用,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8页。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0页。

[3]霍小光:《把革命老区发展时刻放在心上——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侧记》,载《人民日报》,2015-2-17,第2版。

[4]曾衍德:《产业链短、融合层次浅 叫响“乡字号”要过几道坎》,载《经济日报》,2020-7-18,第2版。

[5]赵刚:《2023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载《陕西日报》,2023-1-1,第1版。

作者简介

王军旗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四个一批”理论人才

刘东阳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我们的新农村
我们的新农村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今日新农村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愿多出现这样的农村好报道
新天新地新农村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