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诗解诗情思结合

2023-06-15王红燕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边塞李贺大漠

王红燕

教学目标:

1.会认“漠、燕、钩、何、脑、踏”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并结合理解、想象、质疑、抒情、查资料等学习方法,感受马的形象和诗人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任务一   吟诵中初识古诗

1.吟诵回味,揭题古诗。

师:正是江南好风景,“盛花”

时节又逢君。同学们,今天我们何不借吟诵一首《江南春》来欣赏、回味这美好的春天?

(生吟诵《江南春》)

师:今天,我们要由南往北去边塞,一起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板书课题)

2.读通读准,读出节奏。

师: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生读,师点评。)

3.结合注释,自主理解。

借助注释,带入理解这首诗的意思;给书上没有注释的重点字添加注释;带着自己的理解,边读边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教学导入的有效性体现在和课堂主体的融合,古诗的学习是需要创设情境氛围的,吟诵《江南春》,是对课堂诗韵的渲染,更是对后面感受诗意的铺垫。六年级学生学古诗,读通、读准、读出节奏已经不是难点,可放手让学生去读。对于诗意的理解,通过借助注释和添加注释,不仅可以达成大体把握的目标,而且可以增进学生的学习技能。)

任务二   想象中体会“奇景”

过渡:经典千古流传,名诗令人回味,尤其是这两句。(出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读诗想象:从这两句中你看到了什么?

在朗读想象中交流“沙如雪”“月似钩”的大漠之景。

2.观看大漠视频:进一步直观感受大漠中诗情画意的景象。

交流:再谈“大漠之景”。

3.读诗思辨:中国诗词大会点评专家康震认为此两句绝妙啊,妙在哪儿?

在朗读交流中感受“沙如雪”“月似钩”比喻的巧妙。

4.拓展读诗:“如”“似”等入句的诗句。

交流:再议“绝妙”。

师:比喻入景,诗情画意,使得诗歌充满意境之美,就连茫茫大漠也充满奇幻和柔美,这是一番怎样的奇景!(板书:奇景)

任务三   质疑中探究“奇思”

过渡:意境奇美,通幽古今,点评专家康震的“绝妙一评”已通过时光隧道传到了大唐,几位边塞诗人纷纷表示要来会一会康震。(配乐)

1.意外加戏,拓展分享。

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展开古诗回顾、表达。

师:第一个站出来的是高适:康兄,长吉诗虽妙,但适不敢苟同,边塞应如鄙人笔下所写——生: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师:第二个站出来的是王之涣:高兄高见,在下也应两句——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此时,王昌龄骑马而至,立足大喝——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哈哈,卢纶来也——生: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师:诸位好诗好性情,鄙人王 翰,且听我说——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制造冲突,触发思维。

(1)制造冲突。

鼓励学生交流观点:同学们,这几位边塞诗人为什么和李贺的诗情画意杠上了呢?他们有怎样的观点?

观看短视频:康震对“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点评。(视频中重点点评:一个将边塞写得如此诗情画意的诗人,可想而知,他没有去过边塞。)

教师点评总结:原来,李贺没有去过边塞,这“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奇景是李贺想出来的。(板书:奇思)

(2)触发思维。

启思表达:再读这两句诗,想想李贺没有去过边塞,为什么要写动乱不安的边塞呢?李贺对边塞充满了什么情感呢?

师相机点拨:边塞是军事重地,心有所想,诗有所写,这两句景已经浅浅地表达出想去边塞建功立业的想法。

读全诗:品一品李贺的心声。

任务四   抒情中感悟“奇志”

过渡:这首诗题为《马诗》,全诗题目以外却无一个马字,“马”藏在哪里呢?边读边想,齐读《马诗》。

1.寻马思马,任务助解。

(1)寻马:指名找到“马”,从“金络脑”的意思初步理解此物的功能和贵重。

(2)思马:学生探究诗句为什么不直接用“马”字入诗,却要用一个马笼头(金络脑)代替呢?从这个马笼头展开联想,你会想到什么?

先在全班交流碰撞,再用任务助解。

启思总结:通过探究,我们发现作者明里写马,实则是在写人。

2.边读边思,感悟奇志。

反复诵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齐读思考:李贺是这个骑着戴金络脑大马的人吗?请大家边读边想。

理解“何当”的意思,体会“何当”中的情感。

(2)引读感悟:想被重用,而不得志,只能借马来言说自己的志向——生: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想被重用,而不得志,这是多么的惆怅啊。生齐读。(板书:借马言志)

师深情总结:此时的李贺已经不是浅浅地表达自己想要到边塞建功立业的心声,而是借马淋漓尽致地表露自己的志向。原来他的心中还藏着——(板书:奇志)

任务五   资料中认同“奇人”

过渡:为什么李贺心中有此建功立业的渴望与惆怅呢?

1.读生平,理解李贺的志向。

(1)读老师整理的资料,交流。

(2)结合自己查找的生平资料,进行补充交流。

师总结:短短一生,在贫困潦倒中胸怀大志,在艰难困苦中坚持创作,李贺共创作约247首诗,可谓——(板书:奇人)

2.读古诗,感受李贺的才学。

(1)指名读学生找到的李贺的诗。

(2)引出《马诗二十三首》。

师引语:都说以梦为马,把自己的梦想作为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而李贺是以马为梦,元和九年(814年),正是李贺辞官归乡的那年,适逢马年,诗人感慨万千,一气呵成《马诗二十三首》。(《马诗二十三首》用电影字幕滚动式呈现)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再读读李贺《马诗》的其他几首。

3.升华主题,余音绕梁。

师引语:千年回眸,清明怀古,吾等若为李贺,也当精忠报国至死不渝。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落实文化自信、语言运用、审美创造的核心素养,也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在诗意的语境中,以“康震的‘绝妙点评”为引子,构建古今融通的学习任务情境。以反复诵读为基础,以诗眼“奇”为主线,以认知冲突为引领,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学习任务群。在四个任务中带动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在读中想象画面,大胆补白,合理拓展其他诗句,以诗解诗,感悟诗歌的意境,进而和诗人产生共鸣,实现“兴发感动”的生命力延续;其次,借助驅动问题引发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辅以诗词大会视频、作者生平资料、反转情境、其他诗句等资料,触发学生学习思维,丰盈学生的体验和情感,以深入体会景很奇、思也奇,达成更加立体的认识边塞之景、马之形象、诗人志向。)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钱塘区景苑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茹

猜你喜欢

边塞李贺大漠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李贺呕心沥血谱华章
鬼才李贺
大漠千年
李贺的诗不合逻辑?(上)
大漠落日
梦回边塞
诗鬼李贺
论《河岳英灵集》对盛唐边塞题材诗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