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雨来是怎样“炼”成的

2023-06-15晏晋芳罗昆霞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鬼子大叔抗日

晏晋芳 罗昆霞

目前,义务教育尤其是起奠基作用的语文学科,正经历着课程改革的特殊困难时期。“双减”政策“减负增效”的要求,2022年版课标如何与当前教材融和,这些情况的叠加在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中是前所未有的。

面对这些新形式、新情况,我们应该立足统编本教材,着眼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目标,探索运用统编本教材落实2022年版课标学习任务群的方法路径,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丰富语文优质教育资源而打造课例、建构模式、积累经验。下面是我们探索的一个课例和反思。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为“成长”,语文要素的表述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其中的《小英雄雨来(节选)》是革命文化的经典名篇,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人物形象特点鲜明,故事情节曲折精彩,具有传奇色彩。描写生动传神,叙述情景交融,逻辑严密,故事演进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是进行阅读鉴赏、思维训练、学习表达和革命文化教育的好素材。首先我们要弄清楚雨来是怎样“炼”成的,这里的“炼”既指雨来是怎样成长为小英雄的,还指作者是如何塑造雨来这个英雄形象的,以及其中的内在逻辑。

一、题文联系读,悟人物评判之“道”

2022年版课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第二学段有这样的表述:“阅读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儿童文学作品,欣赏富有童趣的语言与形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有这样的提示:“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知道事实与观点的不同。引导学生发表对文本的看法,尝试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文本中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本课课题《小英雄雨来(节选)》,读题释题质疑,什么人能称为英雄?综合看英雄有这些标准:爱国爱民、勇于担当、意志坚定、见义勇为、不怕牺牲等,为什么说雨来是一个小英雄?他是小英雄吗?这要用事实说话,只读题目难以做出明确的判断。 带着这个问题在整体初读中搜寻信息,并依据信息作出归纳推断。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梳理内容后,概括出六个小标题: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掩护李大叔、严守秘密、河沿枪声、机智逃脱。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让学生再次读课题“小英雄雨来”,思考:为什么说雨来是一个小英雄?是一个怎样的小英雄?

我们从哪几个部分能体会到雨来是个小英雄?掩护李大叔、严守秘密、枪口下脱逃,没有这三个事例,雨来就不可能称之为“英雄”。鉴赏悟“道”,让学生明确对一个人的评价是要用事实作基础的,用事实作基础来评判别人才能信服。这三个事例不仅可以证实雨来是一个小英雄,还能初步感受他是一个机智勇敢、意志坚定的传奇小英雄。

另外三件事并没有直接表现他的英雄气概,孤立地看都不能证实雨来是小英雄,那为什么要写呢?这个问题暂且存疑,先集中精力深入感受雨来的小英雄形象,由直觉感受到具体细致的品析,由获得整体的模糊的印象到获得清晰的立体的形象认知。提问直奔重点:最能体现他是英雄的是哪一部分?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第四部分“严守秘密”,聚焦雨来和敌人正面交锋的场景。雨来在什么情况下,顶着什么压力,有何表现? 抓住描写雨来语言的三句话,进入情境,走近雨来,听其言、观其行、感其情、知其心,具体感受雨来的“小英雄”形象。

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

阅读鉴赏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把这三句话放在一起比较,“比”其相同,“较”其相异。相同:三次说的内容一样,都是表达“没看见”。不同:三次动作神态各不相同,第一次雨来是嘟嘟囔囔说的;第二次雨来是摇摇头说的;第三次雨来是咬着牙说的。第三次语言更简练,就三个字“没看见”,且用的是感叹号。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的比较鉴别,感受雨来的内心活动,进而得到更深刻的鉴赏审美感受和思维训练。

这三次“没看见”,雨来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承受了什么压力?承受的压力越大越能显示其意志坚定的英雄气概,如“关公下棋刮骨疗毒”“军神无麻醉眼科手术”,而雨来只是个孩子,他承受了什么?从中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雨来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去感知去想象;在读中抓特点作评价;在读中去思考去赏鉴……对关键词句进行品味揣摩,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读出敌人从伪善的哄骗和利诱,到凶恶的毒打和叫喊“枪毙”,一步步逼迫雨来说出李大叔隐藏的秘密。而雨来在敌人使出的这几个毒招的情况下,始终冷静沉着、机智勇敢、坚强不屈。这样进入情境,对雨来内心进行深入细致的感受,对雨来“装不懂事让鬼子相信我的话、再怎么伪善我也不告诉你们、打死我也不告诉你们”的心理活动清晰明了,对雨来承受的压力感同身受,从而更加认可敬佩雨来“爱国爱民斗日寇、承受重压意志坚”的小英雄形象。

在这里还可进一步鉴赏思辨,深入感受雨来的坚定和机智、敌人的凶残阴险、故事的精彩和严谨。雨来枪口下逃脱是最具传奇色彩的情节。创作传奇情节的难处是它容易跳出真实(这里的真实不是指生活的真实,不是指生活中确有其事,而是指创作的情节要符合生活的逻辑,要能自圆其说),没有真情实感往往是失败的创作。鬼子最后一大毒招是凶残地叫嚷“槍毙”雨来。他们没有在屋里就地枪毙雨来,而是一直把雨来押到还乡河边。这不禁让人产生疑惑:鬼子是真的要枪毙雨来吗?要枪毙就在屋里动手就行了,为什么要押到河边?学生通过进入语言情境,联系相关背景知识(阅读及观影等),认识到鬼子杀人不眨眼,说枪毙雨来绝对是真的。那为什么鬼子不在屋里就地枪杀雨来,却要将雨来押到河边呢? 这个问题将鉴赏引向深入,将思维推向高阶——创新、多样、个性、严谨。摘录试教时几则学生的回答:

生:鬼子把雨来从屋里押到河边,是为了杀鸡儆猴恐吓老百姓。

生:鬼子把雨来从屋里押到河边,一路观察雨来的神态表现,想从中找出李大叔隐藏的蛛丝马迹。

生:鬼子要给雨来施压。生命是人最宝贵的,失去生命是人最大的痛苦压力,最受煎熬的是走向死亡的过程。鬼子对雨来进行利诱、威逼、毒打,雨来都承受住了,于是他们使出了最毒辣的一招,押向“刑场”枪毙。

生:鬼子想用这一招摧垮雨来的意志,让雨来崩溃,说出他们想要的秘密。

生:初读没有想得那么多,一讨论就觉得这个情节写得真好,真严谨,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到鬼子真是阴险毒辣,雨来真是勇敢坚定。

二、前后联系读,悟英雄成长之“道”

在深入感受了雨来的英雄形象后,再引导学生梳理整篇文章,回到前面存疑:从掩护李大叔、严守秘密、机智逃脱等段落中品读出了雨来的英雄形象,那课文的第一部分“游泳本领高”和第二部分“上夜校读书”,是不是显得多余呢?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部分呢? 在此基础上思考:雨来为什么能成长为一个英雄呢?

联系前后文和细节阅读鉴赏,可悟出小英雄雨来是怎样“炼”成的,明确雨来成长为英雄的原因。从人的成长看,环境、教育起着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从文章表达看,它揭示事物内在因果联系,体现作者思维的严谨及创作逻辑的严密,让人可信。 雨来成长为小英雄主要有三个原因:

受教育。雨来能成长为抗日英雄,首先是因为他受到了爱国教育。教学“严守秘密”这部分时可顺势抓住雨来遭鬼子毒打、“血滴教科书”这一细节,找出书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引导学生勾连课文的第二部分上夜校读书的段落和相关细节,了解雨来“老师教、雨来学,白天念、晚上背”的学习状况,感受雨来是个爱学习的孩子。读书在雨来心中种下了爱国的种子,爱国渐渐成为他的潜意识,成为他抗敌的思想源泉,在关键时刻化為他的自觉行动。

此时可相机补充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了解雨来不仅在夜校中受到了教育,还在当时的儿童团的实践活动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当时晋察冀抗日儿童团的“五不运动”——不给敌人带路,不给敌人送信,不吃敌人的糖,不念敌人的书,不告诉敌人藏粮的地方,让雨来进一步接受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和具体的抗日行动指南。

因为受到这样的教育,为雨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毒打也决不泄露秘密奠定了思想基础。

受影响。雨来能成为小英雄,其次是因为他在那种环境中受到了一些爱国抗日军民的积极影响。从广义角度看,这也是受教育。回读整篇文章,看看文中出现了哪些爱国抗日的人物,李大叔、爸爸、妈妈、舅舅、女老师……他们的抗日言行、事迹一直在影响着雨来,如“爸爸又转过脸对妈妈说:‘明天你到东庄他姥姥家去一趟,告诉他舅舅,就说区上说的,叫他赶快把村里的民兵带到区上去集合。”爸爸妈妈说的是抗日的事,做的也是抗日的事,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爸爸妈妈舅舅他们都是抗日组织的人,因此,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抗日的思想信念早就在雨来心中树立起来了。此外,鬼子的烧杀“扫荡”也会激起雨来强烈的仇恨,使他渐渐拥有并强化了抗日的思想、情感和斗争方法,为成长为小英雄奠定了思想情感和能力基础。

受锻炼。雨来能从敌人枪口下脱逃成为传奇小英雄,因为他平时受到了很好的游泳技能的锻炼,还乡河这条如同母亲一般的河流,深情地哺育了雨来,雨来在还乡河的怀抱里经历了锻炼,习得了高超的游泳本领。雨来常在芦花茂密的还乡河游泳,妈妈怕危险不让雨来耍水,一次被妈妈发现并追打,他跳河潜水很远才露出小脑袋望着妈妈笑,说明他的游泳本领很强,水性很好,为他枪口下脱逃练就了能力条件。加上芦花村特殊的地理环境优势,岸边茂密的芦花都是能起掩护作用的天然屏障,所以他能机智地从敌人的枪口下逃脱,保全自己的性命,增添了传奇色彩。

三、语言表达赏析读,学语言表达之“道”

作为革命文化的经典名篇,《小英雄雨来(节选)》在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具有学习借鉴价值,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会有一些感受,为加深这种感受,学习借鉴作者的表达方法,帮助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应让学生从与文本内容的单向对话中跳出来,开展与文本及作者关于表达方法的对话。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仅仅将目光聚焦在文章写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探究文章是如何写的,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独特考量和精妙呈现,为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意表达奠定基础。除前文提及的表达特点之外,还有几点表达方法可欣赏、学习、借鉴。

借景抒情。三处还乡河景色的描写,第一处文章开头部分写还乡河的景色,为故事的发生发展营造了朴素淳美的氛围,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抒发了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第五部分写鬼子押雨来去枪毙,这一部分第二次描写还乡河的景色,通过夕阳、晚霞、鸡冠花、芦花的描写,交待了情节发展的时间,渲染了悲壮的色彩,烘托了人们的悲伤心情。第六部分第三次描写还乡河的景色,通过描写河水哗哗地流着、虫子在窝里叫着,营造了一种低沉凄美的意境,表达了乡亲们以为雨来被杀时悲痛的心情。三处景物描写前后联系,又与情节相互交融,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烘托了人们的情感。借景抒情,正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前后照应。照应往往配合着悬念的设置,前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好奇心。后面照应,交待事情的发展,揭示“谜底”,满足好奇心。如课文第三部分写雨来把李大叔藏进地洞里,然后直接写了雨来“严守秘密”这个内容,李大叔后来怎么样了呢,这一定是读者放心不下的。第六部分写李大叔在地洞里等了好久,从另一个洞口出来,和人们一起寻找雨来。这就交待了李大叔的下落,使读者悬着的心放下了。这就是前后照应。又如课文第六部分,写了人们“到了河沿,别说尸首,连一滴血也没看见”,这是怎么回事呢?读者也一定和人们一样疑惑不解,想了解事情的真相。课文最后揭秘:原来枪响以前,雨来扎进水底逃走了。这不仅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重要的是还平复了人们(包括乡亲们和读者)对雨来的极度担忧。文章还五处提到雨来上夜校读书的课本。前面写雨来特别喜欢课本,用那个年代稀有的红布去包书皮;中间写雨来一有空就趴在炕上念课本;鬼子进屋雨来逃跑时不忘揣上课本;被抓时鬼子发现了雨来的课本;遭受毒打时鲜血滴落在课本上。这是连环前后照应,具有串联情节的线索作用。

铺垫伏笔。第一部分写雨来的游泳技术高超,美丽的还乡河边,妈妈正拿着笤帚追雨来,淘气的雨来从水面上露出小脑袋。表现了雨来的调皮可爱,更显示了雨来游泳本领非常高超,为下文雨来的机智逃脱埋下了伏笔。伏笔,初读时往往看似没有价值的闲笔,与他“小英雄”的形象关系不大,但是当我们删除这个伏笔,读到最后“雨来扎进水底逃走了”,读者一定会莫名其妙,作品可能还会被批评是“抗日神剧”,审美鉴赏和革命文化教育的价值就会降低很多,甚至产生负面作用。有了这个伏笔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着手,这篇课文可以学习的表达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列出了三点,除“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是“规定动作”(课后思考题)必须落实外,其他是“自选动作”,供教学中选择学习。鉴赏悟“道”,学习表达,既可以同理解内容、揭示作品内在联系结合起来,如讲“游泳本领高”与“枪口下逃脱”的联系时,顺势揭示“伏笔”这个方法;也可以将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分别进行,如学习“借景抒情”,在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时,主要感受雨来游泳本领高,全文内容理解之后,再集中学习三处借景抒情的表达。

文学鉴赏、品析悟“道”,既可以理解雨来这个小英雄是如何成长的,也可以学习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英雄的;通过对文学形象美、语言形式美的赏析,获得审美体验;同时实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革命文化教育。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市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杨 伟

猜你喜欢

鬼子大叔抗日
一个人的抗战
抗日小英雄杨杨
失眠的熊大叔
彭明治驰骋抗日战场
万国造枪打鬼子
嗨歌大叔
牛山魁打鬼子
艰难的行走(随笔)
抗日英烈马威龙
梨大叔说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