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儿童之问化为教学之问
2023-06-15纪玲
纪玲
《漏》是一篇民间故事,在儿童问学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最终将学生之问化为教学之问,以“问”驱动“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一、初读课文,自主提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漏》。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左边三点水表示这个字与水有关,右边的“尸”表示与房屋有关,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这就是“漏”。(齐读题目)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时间5分钟。朗读——
生:字正腔圆,声声入耳。
(生自读课文)
师:你们读书时非常专注。读完后我发现有些同学的嘴角露出了微笑,看来这个故事一定很有趣。一起读读这句话。(出示)
有趣的故事,留下的不仅是开心的笑声,还有许多的思考。
师:这个故事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思考,你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呢?同桌交流,把你们认为值得和全班交流的问题写在问学展示板上。时间5分钟。
(生交流、写问题。)
师:时间到,说停——
生:就停,你讲我听。
师:同学们爱动脑筋,善于提问,咱们班24位同学,同桌合作,一共展示了12个问题,我们来读一读这些问题。(出示问题)
老婆婆是不是故意说“漏”吓唬别人?为什么老虎和贼都怕“漏”?第12自然段说老虎和贼互相甩掉了对方,甩掉对方后,他们心里会想什么?老虎和贼在山坡上面对面的时候,他们心里在想什么?老虎和贼都怕“漏”,为什么还要回去?……
二、梳理问题,生成话题
步骤一:归类所有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可不可以想想办法,将这些问题进行梳理,让这些问题变得更加有条理,方便我们解决呢?
生:我觉得可以把有关老虎和贼的问题放一起。
师:按照故事里的人物进行梳理,很有意思,这也是个好办法。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呢?
生:我觉得把“什么”这类问题放一起,“为什么”这类问题放一起。
师:表扬你,爱思考,又给我们提供了新思路。这是一个民间故事,有着鲜明的人物形象,找到不同的人物,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故事里有哪些人物呢?
生:老婆婆、老虎、贼。
师:还有呢?
生:老公公、小胖驴。
(师板书:老婆婆、老公公、小胖驴、老虎和贼)
师:你能看着黑板上这几个人物,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生:老公公和老婆婆喂驴,贼想偷驴,老虎想吃驴。
师:语言简洁,一句话就把他们之间的关系说清楚了。现在请一位同学上来把这些问题放到相应的人物旁边。
(生梳理问题)
步骤二:聚焦共同问题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关于老虎和贼的问题比较多,这个故事的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可不可以按照故事发展顺序将这些问题再进行梳理呢?
生:“老虎和贼为什么要吃小胖驴”这个问题放第一个,因为课文第2自然段提到了贼想偷驴,老虎想吃驴;“为什么老虎和贼都怕‘漏”这个问题放在第二个,因为他们听到老婆婆说完话后,开始害怕“漏”。
师:看来你对这个故事已经很熟悉了,谁还能继续梳理剩下的问题?
生:接下来应该是“为什么老虎和贼在黑暗里认为对方是‘漏”,因为他们听老婆婆说完,贼掉了下来,正好落在老虎背上,这时候他们互相认为对方就是“漏”。
师:故事继续往下说。
生:“老虎驮着贼的时候,贼为什么不跳下来”这个问题是关于他俩在路上逃跑时的问题。然后是“第12 自然段说他们互相甩掉了对方,甩掉对方后,他们心里会想什么”这个问题。
师:在梳理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也跟着来到了故事发生的另一个地方——歪脖老树。后来老虎和贼又在哪儿发生了事情?
生:山坡上。
师:所以“老虎和贼怕‘漏,为什么还要回去”和“老虎和贼在山坡上面对面的时候,他们心里在想什么”这两个问题放在最后。
师:在刚刚梳理问题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老虎和贼在不同的地方都发生了一些事。
师:你真会学习!他们的故事发生在哪些地方呢?
生:老婆婆和老公公家里、路上、歪脖老树、山坡上。
师:你找得很全。我们整理问题的过程,也是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在不断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零散、无逻辑的,此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发展梳理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了解故事情节,且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为接下来把学生的问题转化成驱动性问题做铺垫。)
三、结合目标,转化问题
师:再次梳理问题后,我们发现“老虎和贼在想什么”这个问题同学们很感兴趣,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老虎和贼心里想的“漏”是什么?他们在不同的地方分别做了什么,想了什么?
1.选一选,选择老虎和贼发生有意思故事的地点。
2.找一找,找出你所选地点里最有意思的部分,用横线画下来。
3.想一想,透过文字想象这部分畫面。
4.读一读,请将你的理解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时间:6分钟。
(设计意图:由学生的问题转化成教学问题,既做到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聚焦,又能够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可以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融入其中,充分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
教学反思
一、关注儿童之问,实现真实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依据自己的体验、感受与发现,主动交流,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并在对问题的思考、认识、探究和解决中,培养探究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儿童问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有其独特之处,他们往往始于“问”,而后“学”,再由教师引导、点拨,进行“教”。由学生自己的“问”驱动学生自己的“学”,这样的学让学生逐渐找到自主学习的金钥匙,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依据教学目标,梳理转化问题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心中装着教学目标。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零散的,教师需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梳理问题。首先,关注本年段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次要关注文本特点,将教学重难点、课后习题纳入其中,最后结合学生聚焦的问题,将学生之问转化为教学之问,为学生设计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
三、搭建学习支架,走向深度学习
驱动性问题简单、有趣、有深度,并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素养的提高。在课堂中教师不断搭建支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问,让教学活动从显性课程转为隐性课程,引导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自由提问,获得属于自己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以此构建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并形成高阶的思维能力。本课教学中,教师通过搭建学习支架,以任务的方式驱动学习,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中,通过“选一选、找一找、想一想、读一读”的方法,亲历真实的语文实践过程,感受民间故事带来的乐趣。
把儿童之问化为教学之问,教者需要为学生营造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同时也需要教者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将动态生成的问题转化为教学主问题,驱动学生深入学习,实现思维进阶。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