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文解义寻“喜”悟情联读探因

2023-06-15卢秀芳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诗句首诗杜甫

卢秀芳

教学目标:

1.学习4个生字,会写“涕、巫”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借助注释、地图等读懂古诗的意思,横向叠加“喜”的意象,感受诗人的喜悦心情。

3.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知人论世,走进古诗

1.了解故事背景——安史之乱。

同学们,大家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吗?今天和老师一起走进历史的长河,走进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的安史之乱。请同学们观看视频资料。(出示安史之乱的视频资料)

安史之乱带给国家的是动乱不安,带给百姓的是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杜甫也和家人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了战乱带来的苦难,让我们一起了解他的生平。

2.了解作者,默读简介。

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学习古诗,还要了解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那谁来交流作者的信息?(指名交流)

3.读读诗题。

公元763年3月,朝廷收复了河南河北,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兴奋极了,挥笔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而这首诗也成了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请同学们大声读读题目,并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

(设计意图:基于对学生学情的前测,安排了安史之乱的视频资料以及作者简介,让学生知人论世,理解当时战争离乱之苦,为后文学习做好铺垫。 )

板块二   诵读古诗,理解诗义

1.请同学们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生自由读后指名读)

刚才同学们读了古诗,读得字正腔圆,很好!但还不够,还要怎样读呢?(预设:读出节奏、韵律。)

2.师范读,指导读出节奏。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可以用“四三”的节奏读,最后一句“便下襄阳向——洛——阳”更带余韵。随着诗人的心情,读出了起伏,节奏和韵味就出来了。大家自己练习练习吧。(生自由读后再指名读)

3.读懂诗句意思,读出诗人的情感。

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出

节奏和韵律,还要读出诗人内心的情感。那我们来看看这首诗,能读懂吗?借助注释自己读一读。(生自由读)

(1)借助注释和示意图读。出示杜甫归乡路线示意图及注释(见

前页图1)。

圈一圈诗中表示地点的词语,同学们找到了几个?杜甫用了8个地名(出示地名)。看图1这8个地方分别在哪里呢?剑外在哪里?蓟北在哪里?指一指。是叛军所在的地方?那叛军指谁?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带领的军队。

示意图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从这里可以知道这条路线其实就是杜甫从四川回到家乡洛阳的路线。

(2)学习古今异义词。

(课件圈出:河南、河北)老师圈出这两个地名,是什么原因呢?同学们再来猜一猜,这条河是哪条河?(古诗中的“河”一般指的是黄河,河南、河北就是指黄河以南、黄河以北,而现在的河南、河北指河南省、河北省,可见河南、河北的古今义是不一样的。)诗中像这样古今异义的词还有很多,找一找。(学生先找,再交流。)

學会了辨别诗中词语的古今义,我们就能更准确地理解诗意,再来一起读读这首诗吧。

(设计意图:读懂诗句意思,才能更好地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诗歌的情感。本环节借助注释、示意图、古今异义词,学生很快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而且学会了理解诗意的好办法。)

板块三   寻“喜”意象  感悟诗情

1.诗中哪些言行举止表现了杜甫的喜悦?

同学们,杜甫写这首诗的心情是如何的?整首诗都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喜)诗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可以看出杜甫的“喜”呢?在诗中画出来。(学生默读圈画)

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涕泪满衣裳          喜极而泣

愁何在                喜上眉梢

漫卷诗书喜欲狂    欣喜若狂

放歌、纵酒           喜不自胜

还乡                   喜笑颜开

古人常常在高兴的时候唱歌、跳舞,这样的诗句你读过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补充诗句。(出示诗句,略;生齐读。)

同学们,人在高兴的时候,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诗中哪些字眼可以感到一下子回到了故乡?(预设:即从、穿、便、向。)

我们再看看另外两首诗。(出示《登科后》《早发白帝城》,学生诵读。)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高兴?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句中隐含的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

小结:诗歌读到这里,我们发现原来诗人的这种喜悦是流转在每一句诗当中的。你仔细看,既有喜悦的神情,也有喜悦的动作;既有喜悦的现实,也有喜悦的想象。

2.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这首诗。

3.学生想象,补白写话。诗人杜甫写到了自己神情的喜悦、动作的喜悦,但是他没写自己言语上的喜悦。下面请你拿出作业纸 ,想象杜甫在漫卷诗书、放歌纵酒的同时还会对他的朋友、家人们说些什么。

杜甫漫卷诗书,放歌纵酒,欣然说道:___________

4.现在让我们把看到的、想到的、理解到的、写出来的喜悦都融入到诗歌中去, 再齐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寻找意

象,悟“喜”之情。诗歌教学重点应在意境与意象的潜心开掘。诗人将自己独特的情思附着在这些鲜活可感的意象上,展现出别样的情愫。因此,学习诗歌,找到其意象,追到了根,溯到了源,诗歌意境的领略自然水到渠成。)

板块四    探寻喜悦背后的原因

1.杜甫为什么如此高兴呢?(预设:剑外忽传收蓟北)那为什么收复“蓟北”如此高兴呢?

请同学们读读《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石壕吏》(节选),这三首诗都写在安史之乱期间,因此三首诗中诗人的心情都非常沉重,都写了诗人的痛心、伤心,那么让杜甫伤心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到诗中找出相关的诗句。(学生读诗、交流。)

预设:从《春望》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看出了安史之乱时国家沦陷,满目荒凉,一片废墟。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知道破旧的被子又冷又湿,睡不着,睡不好。再来看看《石壕吏》(节选):“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去打仗了,两个儿子死了,现在就连家中的老头也要被抓去当兵了。可知老百姓家破人亡。

战争使国家、百姓都处于家破人亡、水深火热之中,通过以上原因的分析与深入感受,我们深切体会到了这份惊喜的背后是安史之乱带来的深重苦难。这样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杜甫收到“剑外忽传收蓟北”的消息时欣喜若狂。

2.下面我们边欣赏书法作品,

边听听老师怎么入情入境地读诗。(师范读,出示本诗行书、草书等书法作品。学生齐读。)

3.小结:同学们,杜甫也是一个普通人,也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安稳下来,不再流落他乡,但是他又不是一般人,他除了关心自己,更关心百姓,关心国家,杜甫终生都忧国忧民,他的诗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疾苦,被称为“诗史”。现在同学们都理解了杜甫为什么这么欣喜了吧,让我们再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本环节联读探因,晓“喜”所系。教学中,联读杜甫的三首诗,是为了突出他的拳拳爱国心和浓厚的责任感。)

(作者單位:浙江松阳县实验小学集团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茹

猜你喜欢

诗句首诗杜甫
《上课没人抢》
六一来了
我想写首诗给你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