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农村籍大学生返乡情怀及其培植对策研究

2023-06-15陈微傅进平

西部学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院校

陈微 傅进平

摘要:对眉山职业技术学院800名农村籍在校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个人、学校、农村认知、家庭和社会支持五个方面因素对其均有显著影响。基于此,提出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一)学生:增强职业规划意识和返乡就业创业素质;(二)院校:加强返乡就业创业教育;(三)家庭:摒弃思想偏见,理性看待返乡就业创业;(四)地方政府:加强返乡就业创业政策供给。从而合力培植高职院校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情怀。

關键词:乡村振兴;高职院校;农村籍大学生;返乡意愿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08-0131-04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关键是需要具备一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因此,以乡情乡愁为纽带,鼓励、支持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800名农村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调查,分析影响其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其中,农村籍女大学生543人,占比67.9%,男大学生257人,占比32.1%;大一学生141人,占比17.6%,大二学生362人,占比45.3%,大三学生297人,占比37.1%,愿意返乡就业创业的占比58.5%,不愿意返乡就业创业的占比41.5%。

二、高职院校农村籍大学生返乡意愿相关性分析

(一)个人因素与返乡意愿的相关性分析

对返乡就业创业意愿与是否独生,有无留守经历、流动经历,恋家程度、热爱家乡程度、职业价值等因素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①,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可以发现,个人因素与高职院校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存在显著相关。其中,流动经历、留守经历与返乡就业创业意愿之间的负相关性较为显著(R=0.07、0.079,P=0.049、0.026<0.05),职业价值与返乡就业创业意愿之间的负相关性明显显著(R=0.099,P=0.005<0.05),恋家程度和对家乡热爱程度与返乡就业创业意愿之间成正相关,相关性显著(R=0.133、0.298,P=0.001、0.000<0.05),但是否为独生子女与返乡就业创业意愿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R=0.006,P=0.862>0.05)。高职院校农村籍学生恋家程度和对家乡的热爱程度越高,返乡意愿越强。

(二)学校因素与返乡意愿的相关性分析

对返乡就业创业意愿与返乡就业创业课程开设、返乡就业创业教育情况、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学校因素与高职院校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呈正相关,相关性较为显著。其中,课程开设与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相关性显著(R=0.144,P=0.000<0.05),教育情况和社会实践活动与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相关性较为显著(R=0.08、0.076,P=0.023、0.031<0.05),学校应加强对返乡就业创业的教育。

(三)农村认知与返乡意愿的相关性分析

对返乡意愿与返乡就业创业机会和未来发展空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具体分析如表3所示:

高职院校农村籍学生对农村的认知与返乡就业创业意愿成正相关,相关性显著。其中,未来发展空间与返乡意愿之间相关性显著(R=0.355,P=0.000<0.05),返乡就业创业机会前景与返乡意愿之间相关性显著(R=0.285,P=0.000<0.05),对农村环境的了解与返乡意愿之间相关性也显著(R=0.160,P=0.000<0.05)。这说明学生对农村的认知情况也影响着其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

(四)家庭因素与返乡意愿的相关性分析

对返乡就业创业意愿与家庭年收入、父母职业、家人态度等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研究发现,家庭因素与高职院校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呈正相关,相关性较为显著。其中,父母的职业与返乡就业创业意愿之间相关性较为显著(R=0.11,P=0.002<0.05),家人支持与返乡就业创业意愿之间相关性显著(R=0.36,P=0.000<0.05),家庭支持、父母职业等影响农村籍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

(五)社会支持因素与返乡意愿的相关性分析

对返乡意愿与返乡就业创业政策吸引、政策了解程度和榜样的影响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具体分析如表5所示:

社会支持因素与农村籍高职院校大学生返乡意愿相关性显著。其中,农村返乡政策的吸引与农村籍大学生返乡意愿之间相关关系非常显著(R=0.353,P=0.000<0.05),农村籍大学生对返乡政策的了解与其返乡意愿间成正相关,相关性显著(R=0.134,P=0.000<0.05),榜样的影响与其返乡意愿间正相关较为明显(R=0.237,P=0.000<0.05),这表明高职院校农村籍大学生对当地政府支持返乡政策的了解程度、政策吸引力等极大程度上决定其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

三、促进农村籍高职大学生返乡情怀培植的相应对策

(一)学生个体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培养返乡创业就业素质

1.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影响着大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和职业选择,对大学生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能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人生目标[1]。因此,高职院校农村籍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应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明确职业目标,树立正确积极的择业观,不可盲目向往追求大城市的工作,而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处境,理性选择就业地区,这样才能在未来就业过程中面对就业压力作出理智、正确的就业选择。

2.提升专业技能,强化返乡就业创业意识

高职院校农村籍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不断学习,查漏补缺,自觉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返乡就业创业所需要的实用技能,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要及时关注家乡的政策情况及产业特点,多深入家乡基层开展实践锻炼,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实际运用能力。其次,高职院校农村籍大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意识,能够预见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强化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做好择业时的心理和精神准备,提高自身抗压性。最后,高职院校农村籍大学生要提高思想觉悟,保持平常心,认识到返乡就业创业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相关经验获得进步,从而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

3.面向农村就业,形成服务农村意识

对于高职院校农村籍大学生来说,返乡就业可以为其提供一种新的就业思路,缓解就业压力,更好地实现就业[2]。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基层做起、从点滴做起,选择在农村就业更需要一种服务精神,要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工作态度和精神。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地区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当前竞争日益激烈,高职院校农村籍大学生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返乡就业创业服务乡村。

(二)高职院校加强返乡就业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1.构建“全程式”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教育部将就业指导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职业规划教育應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根据学生的年级实施不同的职业规划教育[3]。第一学年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向学生介绍所学的专业、职业发展前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大二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设计指导,采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咨询、职业能力测试等多形式多渠道帮助大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意向和职业潜能,根据个人成长和发展确定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职业发展能力和素质,提升竞争力;大三注重求职技巧、面试方法的指导,开展个人简历制作、履历梳理、模拟面试等就业环节的指导与训练和就业政策、就业法律辅导,帮助农村籍大学生掌握正确的求职方法[4]。

2.完善返乡就业创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是引导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教育的引导者,但我国现阶段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人员基本上是“半路出家”,多数是辅导员或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课专兼职教师,缺乏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基础,缺少掌握职业动态和预测职业发展趋势的相关经验,对农村发展状况的了解也只停留在文本、资讯的理解上,传授不出更具有价值性和实质性的内容[5]。这就要求教授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师应是拥有职业规划资质的“专家”型教师,能够帮助农村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返乡就业创业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投入,一是加强对返乡就业创业师资队伍的业务培训,培养专业的师资人才,设立专职教师,提升就业创业师资队伍的指导水平;二是邀请业界专家开展咨询、讲座,或外聘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精英作为高职院校农村籍学生的就业创业导师,提升本校师生职业规划的能力素质。

3.拓展和完善职业规划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高职院校农村籍大学生是乡村发展的主力军,要促进高职院校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需要加大力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社团的潜力,鼓励学生职业发展社团建设,赋予其更灵活的政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组织农村籍大学生深入基层进行实践锻炼,加强校企合作交流,促使学生加深对乡村经济发展情况和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的了解,为学生提供走向社会的机会,加强与社会联系;邀请优秀毕业生代表开展以返乡就业创业为主题的经验交流会,分享其经验、历程,促使具有返乡情怀的农村籍大学生对返乡就业创业有更深入的认知,提高政策的知晓度。

(三)家长应摒弃思想偏见,理性看待返乡就业创业的现象

1.摒弃“跳农门”的思想偏见

家庭观念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的传统观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积极性。在对几位学前专业学生进行访谈时,询问他们对返乡就业的想法,大部分学生不愿回到家乡,觉得回到农村,亲朋好友会笑他,父母会觉得大学白读了。这说明很多父母对返乡就业创业存在偏见,并没有真正理解和认可政府对农村的政策支持。因此,消除高职院校农村籍大学生父母的传统观念偏见刻不容缓,应努力让他们意识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摒弃传统观念上了大学就等于高薪、铁饭碗的想法,摆正心态,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

2.理性看待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家庭环境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持久性影响不容小觑。高职院校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需要家庭的理解和支持,需要营造出鼓励其返乡就业创业的家庭氛围。根据调查显示,有将近一半的家长不支持孩子返乡就业创业,重要原因是因为大部分家长前往经济发达城市务工,对乡村振兴战略缺乏一定了解,对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存在错误认识。因此,家长应及时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认识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增强对家乡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同时基于现实情况的基础上考虑问题,理性分析当前就业形势,正确看待子女返乡就业创业的利弊,不一概而论。

(四)地方政府加强返乡就业创业政策供给,增加返乡吸引力

1.制定健全的引才返乡政策

政府是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主导者,通过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是促进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政府应建立覆盖面广、措施具体有效的返乡就业创业保障体制,转变职能定位,明确相关部门关于返乡就业创业工作的职责范围;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性的返乡政策,加强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和配合,吸引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开展对地方高职院校农村籍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情况进行集中检查,逐项督促落实,对政策落实不到位的,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保障水平,确保政策顺利实施。

2.加快当地经济发展

薪酬和福利是影响人才流动的最直接因素。根据调查发现,阻碍高职院校农村籍大学生返乡意愿的影响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工资待遇,为吸引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地方政府应致力于加快经济发展,如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扶持小微企业,通过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来提高当地的工资收入水平,建立起有较强吸引力的工资福利体系,有效増强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吸引力,有助于提高农村籍大学生的返乡就业意愿。

3.加强对返乡就业创业政策宣传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农村籍大学生对国家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的了解程度偏低,可见高职院校农村籍大学生接收返鄉就业创业政策的知识很少,多数大学生不会主动去了解相关政策,导致国家大力给予的鼓励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束之高阁,而现实是学生知晓的政策却少之又少。高职院校农村籍大学生对返乡就业创业政策了解程度低直接影响了政策的实际运用效果,从而降低了其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因此,地方政府应通过官网、公众号等平台宣传、解读返乡就业创业政策,同时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返乡就业创业政策讲座或课程,宣传返乡就业创业优惠政策,让农村籍大学生对政策不再陌生,增加返乡就业创业意愿。

注释:

①Pearson相关性分析:两变量间的关系包括确定性关系和非确定性关系两类。确定性关系是指两变量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即已知一个变量的值,可通过函数关系精确计算另一个变量的值。非确定性关系是指两变量宏观上存在关系,但并未精确到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示,这种既是必然的又是不确定的关系称为相关关系。相关关系分为线性和非线性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是分析两变量间线性相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涛.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9.

[2]陈雨晴.高职院校农村籍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7.

[3]吕秋薇.浅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就业指导[J].科技经济市场,2009(3).

[4]刘玉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2).

[5]陆芳萍,吴静.构建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分层分类菜单化教育体系的实践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作者简介:陈微(1988—),女,汉族,四川内江人,眉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傅进平(1979—),男,汉族,四川简阳人,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张震)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高职院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